依然記得,懷孕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自己的同學們結婚生子後變得非常可怕,朋友圈裡天天曬娃,「你認識的那個人消失了」。
按照心理學的說法,成為母親的過程就是「主體之我」與「客體之我」的撕扯。從我們懷孕的那一刻,就會有人不斷地提醒,「你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身體的功能性開始凸顯,慢慢佔據壓倒性優勢。
生娃前,我在夢想的康莊大道上一路狂奔,在大學上課、聽講座、做諮詢、參加個體督導及團體督導……偶爾空閒還可以去聚餐、刷電影,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
生娃前兩個月,我暫停了在大學的所有事務,每天就是吃吃睡睡刷刷劇,出門就只是去醫院產檢。
生娃後自然是每天圍繞著娃的吃喝拉撒睡打轉,偶然在鏡中看到身材臃腫的自己,忽然想到,過去那個元氣滿滿的「少女」已經離我越來越遠了。
當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孩變成一個身材臃腫、陷入繁重的護理任務的「老母親」時,很難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經歷了什麼。
新手媽媽眼中的「狂風暴雨」
我的變化不只是日常生活和身形體態上的改變,更多的狂風駭浪都是在內心驟然降臨又悄然而去的。
存在主義哲學強調:我不是工具性的存在,我就是目的。 懷孕之後,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我就是工具性的存在,不管出於主動還是被動,都要努力成為一個好工具。
懷孕的時候要做一個「好土壤」,為了給孩子足夠的營養,要捨棄自己的利益,藥不能吃,飯也不能隨意吃。除了有科學依據的禁忌,還有各種民間禁忌,我吃煎餅放點辣椒,賣煎餅的大媽都要提醒我忌口,我一個閨蜜在懷孕和哺乳期間甚至一口冰淇淋都沒有吃過。
生娃之後的第一個月是最艱難的,各種情緒體驗都達到了頂峰。這不僅僅是高度活躍的杏仁核帶來的「禮物」,還有面對陌生情境的茫然無措,缺乏足夠好的支持系統的無力。
但聽到寶寶的第一聲啼哭時,我卻欣喜落淚。躺在病床上,我看著寶寶的小臉可以整夜不睡,滿心歡喜。我也會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感到委屈、憤怒、失落、悲傷.
剖腹產後的第三天,我因為堵奶約了醫院的護師,恰逢婆婆抱著寶寶去洗澡,老公想拍下寶寶第一次洗澡的畫面,便跟了過去,我一個人在病房裡傷心不已,感到被人遺忘,在獨自走到護理床上的時候還能故作堅強,偏偏又遭遇「暴力通乳」,眼淚瞬間就出來了。完了之後,看到趕來的老公,我竟然坐在醫院的走廊大哭起來。
老公還沉浸在看寶寶洗澡的喜悅中,被我的哭聲嚇得有點懵。 別人眼中的小事,可能就是新手媽媽眼中的大事。
母親身份背後的喪失感
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坐月子」傳統,雖然現在人們的觀念也在改變,但有些老人還在堅持不要洗澡、洗頭、不出門吹風、多躺著休息、多喝補湯下奶等舊有觀念,這無疑在精神和現實上都對圍產期的媽媽構成折磨,這也是家庭矛盾極易爆發的敏感期。
成為母親,對每一名女性來說,都是艱難而新奇的生命體驗。 在我們慶祝新生命降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每年有1800萬新媽媽。其中的60%到80%在孕期和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20%會發展為臨床抑鬱。
一個母親的身份的背後,包含著越來越多的喪失感。 不僅僅是時間、精力、朋友、社交圈、事業&學業、愛好、過去的生活方式……大腦一刻不停思考的都是孩子的事情,連自己的名字也變成了「XX媽媽」。
在我看來,媽媽的鬱結不僅在於生活的喪失,更嚴重的還有自由意志的喪失,寶寶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自己的事情竟也做不了主。我一度對喜歡以關心的名義提「建議」、給予「指導」卻又不能給予實際幫助的人非常反感。
媽媽們不要談虎色變
對於學心理學的人來說,還多了被「知識」所累的困擾。
學發展心理學的時候,老師曾經就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學心理學的媽媽在奶水不足的時候想讓孩子多吮吸,家人怕餓著寶寶,要餵奶粉,媽媽則擔心孩子遇到挫折就放棄,影響孩子的成就動機,以至於影響孩子的未來,特來問老師該怎麼辦。
老師說,學心理學的人就比別人想得多,對這麼小的孩子就提出成就動機(一般在小學階段)的課題,顯然有些過於焦慮了。
諮詢師榮偉玲曾這麼形容自己生了孩子之後的生活:
對我來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生活就直接變成了一場勞動改造。鋪天蓋地的家務,永遠都做不完。沒有月嫂,沒有自己的保姆(在後期與弟妹的小孩合用了一個保姆),這些只是外部環境的壓力。
內部的壓力,在於做一個好母親的執念,以及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迫於「童年經歷塑造人」這一觀念的壓力。
重建另一個自我
奶水不夠、寶寶黃疸、寶寶溼疹、寶寶感冒、寶寶瘦了、寶寶哭鬧 ……
生活中的挫敗感是無處不在的。
我常常感覺自己一個不小心就犯了「眾怒」。尤其是孩子一生病,媽媽仿佛就成了罪人一樣。 寶寶兩個多月的時候得了支氣管肺炎,我被DISS了好久,「平時給寶寶穿得少了」成了我的「罪證」,我自己也有罪人的感受,這是一種很不好的體會。
想起自己之前也經常以這種方式對待老公,我這時候明白了大家同理同心,一起面對問題是多麼地重要,這也讓我體會到,遇到事情不要先找「罪人」,這是作為媽媽之後我的一個成長課題。
有時候,作為媽媽也需要在心理上放過自己。這並不是一個自我的消失,而是重建了另一個自我,這是孩子帶給我們的成長。
我相信,在這一過程中,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還有很多東西都在默默重建。
成為母親,讓我們重新思考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和母親的關係,往往變得更加緊密,一些成長中的創傷也在悄然修復。
無論如何,孩子都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禮物。在面對孩子的那一刻,整個世界都是甜的。
👇戳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