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大衛.戈爾的一生》看死刑制度

2021-01-07 愛手工的程序媛

懸疑片最迷人的地方是在劇情中尋找伏筆,集齊後仔細拼到一起,以此來窺探結局。伏筆不能埋得過淺,否則容易讓人懷疑導演的智商;當然也不能過深,那種刁難觀眾的作品只適合在腦細胞嚴重過剩的時候觀看,總之我是不大喜歡。

符合標準的懸疑片前段大多是令人輕鬆的,然後在後半部分悄然收緊握在觀眾脖子上的手,把他們的頭扭向結局所在的方向。你能隱隱窺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但緊接著又會有另一種不同的預感否定掉之前的想法。

重要的並不是能否正確預見結局,而是你接收到的伏筆為你編織的大網能否同密不透風的劇情一起扼緊你的喉嚨。壓迫感隨著進度條一起推進,你的預感也愈發強烈。

「A將殺B」,「C和D絕不簡單」,一個個想法如氣泡般浮現又破滅,簡直讓人窒息。終於,電影走向終結,你癱軟在沙發上,享受著緊張之後的鬆弛感,電影的使命光榮結束。

能夠做到這步的懸疑片寥寥無幾,近期我最喜歡的有兩部:《致命魔術》,《血色月亮》。如果你想在夜裡找點刺激,這兩部電影不錯。

《大衛戈爾的一生》比上述兩部更有野心,它的任務不止是娛樂,還有關於死刑存廢的探討。死刑應不應當廢除,這是我很早就想寫的內容之一,但我也不知道究竟該站在哪一方,現在天平多少向支持方鬆動了一點。

不是基於查閱大量資料的理性判斷,也不是相信廢除死刑會讓社會更美好之類的美好願望,只是覺得人類不應當有決定他人性命的權力。

換句話說,我不願讓死刑成為政府用來處理罪犯的工具,不願讓公眾理所應當地認為政府具有處置生命的權力。殺人償命只是站在受害者個人角度的道德觀念,並不能成為國家暴力機器執行死刑的依據。

這樣的想法實在太過天真,如果讓我評判劇中人行為對錯的話,我顯然不夠格。因此,下面只談電影精彩與否,不談對錯。(下文涉及劇透)

一群人為了廢除死刑,用自我獻祭的方法製造了一場冤案,試圖以此證明死刑制度的錯誤。值得注意的一點,廢除死刑僅僅只是主角等人的觀念,導演很謹慎地把自己的觀念藏在故事背後,只講述,不評價(除了德州州長反覆出現的嘲諷度爆表的自信微笑,這裡確實有點醜化了)。

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談到了價值觀,但是並沒有試圖強行向觀眾輸出價值觀。電影簡介與很多影評裡都提到,這部電影是為了反對布希支持死刑而拍的。但是只看電影本身的話,它更像是對於死刑的探討,而非支持或反對這樣黑白分明的判斷。

開放式的解讀方法也是加分點,故事可以看作男女主在人生灰暗之際,溫存之後,製造冤案的想法突然出現,隨後立即以死殉道;或者是在男主第一次入獄之後,行動就已經埋下了種子;甚至還可以用陰謀論解釋:女學生其實是受女主之託陷害男主入獄,擊碎男主圓滿人生之後再逐漸誘導男主就範,自我犧牲。

故事隨你的主觀猜想不斷變動,但是不變的有一點:死亡帶給人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要設置記者這個角色的原因之一。除了發掘真相、推動主線劇情外,記者還要成為觀眾的眼睛,將死亡之痛直觀地傳達給觀眾。

從記者看到死亡錄像帶開始,到嘗試模擬死亡現場,最後親歷男主死亡,我從她身上感受到死神帶來的哀傷,這也是我對死刑態度鬆動的主要原因。

死刑是為了減少人類的痛苦嗎?死刑為人類帶來了多餘的痛苦嗎?事情沒這麼簡單,或許我永遠沒有資格談論死刑。

相關焦點

  • 《大衛戈爾的一生》:殺死他的不是死刑
    這是美國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開場的鏡頭。電影以懸念開始,又以首尾呼應的方式,在將要結局時再現了這一幕。這時你其實已知,她叫貝奇,是個漂亮能幹的新聞記者,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年輕女子。她不久前剛因一個雛妓的案子,為保護線人被以藐視法庭罪關了七日。她也正是因為這贏得了死刑犯大衛戈爾和他律師的信任,接受她所在的新聞公司專訪,當然公司為此還得支付50萬美元的代價,且只接受她採訪。
  • 《大衛戈爾的一生》| 一個人的抉擇
    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導演的出發點是反對死刑。由小說改編的網劇《沉默的真相》則是宣揚公平公正。立意的不同導致,《大衛戈爾的一生》存在很多爭議,評價也比較兩級,但是總體評分還是很高的,值得一看。《沉默的真相》則好評如潮。
  • 《大衛戈爾的一生》:人真的可以為理想而死嗎?
    《大衛戈爾的一生》海報這部電影在結構上屬於那種中規中矩的學院派電影,故事也不算非常巧妙,雖然帶著點懸疑片的感覺,但是大部分觀眾都能依據影片的線索,在影片的前期就能才到結果。但它的結果還是有一些會超出常規的設置。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充滿著預謀的一生。
    大衛戈爾的一生,是充滿著預謀的一生。 第二個不同,是更加純粹的,在這方面,大衛戈爾是厲害的。蘇格拉底喝下毒酒之前曾表達:死亡的去向可能是兩種途徑,一種是長久的睡眠,包括意識也散發殆盡。第二種是以靈魂狀態存在。在蘇格拉底的表述中,自己走向死亡是帶有著濃烈的僥倖的。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的一生:關於電影和廢死
    哎,看完嘆息。其實看到一半大約就猜到了劇情,David在課上就暗示過自我奉獻,與州長辯論時被質疑舉不出一個無辜被死刑的案例,與記者見面第一天就暗示「我們的計劃現在才開始」,到最後又給記者一盒最完整的錄像帶。
  • 《大衛戈爾的一生》:以死明志的背後,是人權在倫理與法律中衝突
    或許這就是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想傳達的主旨,主角大衛通過一系列的謀劃,成功的將自己偽裝成謀殺犯後,經審判被處以極刑,親身用自己的冤死來證明死刑犯並不是完全有罪的,渴望以此喚醒民眾關於廢除死刑的法律意識。
  • 值得觀看的兩部懸疑佳片,大衛戈爾的一生上榜,最後一部必看
    《大衛戈爾的一生》——8.6評分大衛戈爾的一生這部電視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懸疑佳片,這部電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電影做不到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貝茜•布魯姆(凱特溫斯萊 Kate Winslet飾)是紐約某新聞雜誌的知名記者,她接到了一個任務是去採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凱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飾)。
  • 《大衛戈爾的一生》:教授被指控殺人,死前向記者喊冤,事情另有隱情
    經過長途跋涉,春花和狗剩終於來到了關押大衛的死囚監獄,監獄裡戒備森嚴,囚犯們一個個如狼似虎恨不得一口把春花給吃了,在典獄長的帶領下,春花和狗剩終於見到了大衛戈爾。正直的大衛又自己的底線,對龍套妹不屑一顧大衛戈爾之所以要求春花來採訪他,是因為春花之前在一起涉及青少年案件的採訪中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拒絕向有關部門透露消息來源。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遭遇雙重謀殺
    電影中的兩條故事線,著重點在姦殺案的調查上,但另外那條強姦女學生的線是真正毀掉大衛戈爾的原因,我的理解並不只是說他如何被判死刑,強姦案是從精神層面判了他死刑,是一場精神和肉身的雙重誤判!主角並不是為了捍衛理想犧牲性命,而是這個世界已經病態到容不下人的本性和不夠「驚悚」的真相,大家更樂衷於離奇的故事和「大快人心」的審判,至於什麼是真相,大家真的想知道嗎?
  • 《大衛戈爾的一生》,將全部都獻給了信仰
    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自編自導自演的死亡案件,這個男人大衛就是本片的男主角,一個大學的哲學教授,同時也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而且還是一個廢除死刑組織的小頭頭。這天晚上不知道是什麼聚會小波也來了,但是自己已經被開除了,還是願意和大衛做任何事情,二人就在酒精的作用下做了事情,大衛受邀上了電視節目和州長討論死刑制度,在自己一連串的嘴炮下州長受不了了就說你隨便說一個我判錯的人我立馬廢除死刑。但是大衛懵逼了,剛剛和同事出來就被警察以強姦罪抓了,原來是小波告了自己,沒過幾天就撤訴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也離自己而去,挺鬱悶的大衛就在家喝酒混日子。
  • 《大衛·戈爾的一生》冤案,死刑
    這兩天看到上海殺妻凍屍案,又想起這部宣揚廢除死刑的電影了,仍然對這電影震撼卻不認可,確實震撼大衛戈爾和康斯坦斯的以身殉道,卻不贊成廢除死刑。冤枉的案件判一年判一天都不對,更別說死刑,但是電影你跟我講男主自導自演冤枉然後判死刑,所以死刑不對?難道不是「被」冤枉不對嗎?冤枉致死屬於判案失誤。失誤是審判原因,死刑是殺人的對等懲罰。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的一生,並不偉大
    貝茜從一出發就發現車子的發動機有問題,沒修,又連續開了四天,沒任何問題,到最後拿著錄像帶往監獄趕的路上,偏偏就在最後三公裡車子拋錨了,愣是沒在大衛執行死刑前趕到。老套的情節安排。如果大衛沒發生一夜情,沒被學生污衊強姦,沒有到處收歧視,那他還會不會殉道?還會不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反對法律的死刑?如果康斯坦斯沒有得白血病,那她還會和大衛一樣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嗎?我看一切都未必。
  • 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
    (咖啡摘要:很多電影不是廣為流傳,但是確很好看,評分也很高,在其他公共帳號看到了一些影片片單推薦,但是覺得介紹的太潦草,近期咖啡兄會詳細整理幾部,並且附上播放地址。大衛 戈爾的一生,原本被視作奧斯卡獎項的有力競爭者,然而上映日期卻被推遲到2月,似乎給這部「政治敏感」的電影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此類題材與當前娛樂口味也不吻合,前景不容樂觀。一些人十分反感艾倫·帕克這麼一個英國佬跑到好萊塢對美國的制度指手畫腳,影評人甚至毫不客氣地建議艾倫·帕克「滾回」老家去,把才能花在批評同樣問題成堆的英國社會上。
  • 《大衛·戈爾的一生》為了「死亡」而努力「活著」
    影片以捍衛人權的信仰為核心,來以此證明大衛戈爾一生的「清白」,當波林讓他失去一切之時,那些人道主義與人權宣言似乎也變得微不足道。影片的主角大衛戈爾以自己的死亡為代價,從而促進了美國廢除死刑事業的推進,然而在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之後,他的死亡便延續了至今的審判。因此在戈爾教授心理學之時,就認為心想事成的人絕對不會快樂,所以需要通過自我犧牲來找到平衡點,並從而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 《大衛·戈爾的一生》死刑迷思
    從《沉默的真相》滑過來看《大衛.戈爾的一生》。看完後立馬google是否為真事改編,答案是否定的。想想也是,如此驚世駭俗的行為,鐵定要在廢除死刑運動中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卻沒有任何資料。先說拍攝手法。
  • 《大衛·戈爾的一生》「我」去死,你們好好活著
    我找你是因為我希望人們記得我曾經怎樣度過我的一生,又做了什麼決定並最終因此而終結了自己的生命。)這裡表面上是大衛自陳,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星期裡,他想要敘述自己作為人的故事,而非僅僅被標籤化為殺人犯、強姦犯。實際上,也向觀眾委婉暗示了,這場行刑是大衛自我安排、設計並承擔後果的結局。
  • 《大衛·戈爾的一生》觀看精彩影評
    今天推薦的是一部美國經典懸疑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本片2003年上映,豆瓣評分8.6分,由凱文·史派西、凱特·溫絲萊特、蘿拉·琳妮、加布裡埃爾·曼、梅麗莎·麥卡西、羅娜·邁特拉主演。本片1.98G。劇情介紹:貝茜•布魯姆是紐約某新聞雜誌的知名記者,她接到了一個任務是去採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
  • 從《大衛戈爾的一生》到《沉默的真相》,高分佳作都是為相似的!
    當然《沉默的真相》自開播以來,也是受到了各方質疑,有人說其模仿了《大衛·戈爾的一生》,因為在影片中都出現了「殉道者」。兩部作品有其相似性,也都是口碑佳作。當然,不排除有借鑑的成分,但是不管如何,《沉默的真相》它成功了。兩部作品以倒敘的手法,開始回憶過往。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悲劇的一生
    其實,影片借著女記者碧茜和實習生扎克的推論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如果在執行死刑的最後時刻之前釋放錄像帶給大衛脫罪,來證明死刑制度有可能造成誤傷,所能達到的政治影響遠不及等大衛被執行死刑後再揭示他被冤的真相來得強烈。從結果來看,也的確是這樣。因為在影片的末尾,即使已經證明大衛是被錯誤地執行了死刑,當初和他在電視節目上辯論過死刑必要性的哈丁州長,依舊固執地認為死刑及其有必要,呼籲大眾不能因噎廢食。
  • 致敬艾倫·帕克《大衛·戈爾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 (2003)》
    戈爾的罪名是強姦並謀殺了康絲坦斯•哈拉維,並將於周五下午6點被處以死刑,那麼布魯姆將要採訪並記錄的就是戈爾人生最後的三天,而此前戈爾拒絕了一切採訪。布魯姆起初對這個任務很不以為然,但在和戈爾的接觸過程中,她發現一切並非表面呈現的那麼簡單,於是布魯姆決定用僅剩的三天開始尋找真相……  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的導演艾倫•帕克憑藉該片提名200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