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片最迷人的地方是在劇情中尋找伏筆,集齊後仔細拼到一起,以此來窺探結局。伏筆不能埋得過淺,否則容易讓人懷疑導演的智商;當然也不能過深,那種刁難觀眾的作品只適合在腦細胞嚴重過剩的時候觀看,總之我是不大喜歡。
符合標準的懸疑片前段大多是令人輕鬆的,然後在後半部分悄然收緊握在觀眾脖子上的手,把他們的頭扭向結局所在的方向。你能隱隱窺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但緊接著又會有另一種不同的預感否定掉之前的想法。
重要的並不是能否正確預見結局,而是你接收到的伏筆為你編織的大網能否同密不透風的劇情一起扼緊你的喉嚨。壓迫感隨著進度條一起推進,你的預感也愈發強烈。
「A將殺B」,「C和D絕不簡單」,一個個想法如氣泡般浮現又破滅,簡直讓人窒息。終於,電影走向終結,你癱軟在沙發上,享受著緊張之後的鬆弛感,電影的使命光榮結束。
能夠做到這步的懸疑片寥寥無幾,近期我最喜歡的有兩部:《致命魔術》,《血色月亮》。如果你想在夜裡找點刺激,這兩部電影不錯。
《大衛戈爾的一生》比上述兩部更有野心,它的任務不止是娛樂,還有關於死刑存廢的探討。死刑應不應當廢除,這是我很早就想寫的內容之一,但我也不知道究竟該站在哪一方,現在天平多少向支持方鬆動了一點。
不是基於查閱大量資料的理性判斷,也不是相信廢除死刑會讓社會更美好之類的美好願望,只是覺得人類不應當有決定他人性命的權力。
換句話說,我不願讓死刑成為政府用來處理罪犯的工具,不願讓公眾理所應當地認為政府具有處置生命的權力。殺人償命只是站在受害者個人角度的道德觀念,並不能成為國家暴力機器執行死刑的依據。
這樣的想法實在太過天真,如果讓我評判劇中人行為對錯的話,我顯然不夠格。因此,下面只談電影精彩與否,不談對錯。(下文涉及劇透)
一群人為了廢除死刑,用自我獻祭的方法製造了一場冤案,試圖以此證明死刑制度的錯誤。值得注意的一點,廢除死刑僅僅只是主角等人的觀念,導演很謹慎地把自己的觀念藏在故事背後,只講述,不評價(除了德州州長反覆出現的嘲諷度爆表的自信微笑,這裡確實有點醜化了)。
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談到了價值觀,但是並沒有試圖強行向觀眾輸出價值觀。電影簡介與很多影評裡都提到,這部電影是為了反對布希支持死刑而拍的。但是只看電影本身的話,它更像是對於死刑的探討,而非支持或反對這樣黑白分明的判斷。
開放式的解讀方法也是加分點,故事可以看作男女主在人生灰暗之際,溫存之後,製造冤案的想法突然出現,隨後立即以死殉道;或者是在男主第一次入獄之後,行動就已經埋下了種子;甚至還可以用陰謀論解釋:女學生其實是受女主之託陷害男主入獄,擊碎男主圓滿人生之後再逐漸誘導男主就範,自我犧牲。
故事隨你的主觀猜想不斷變動,但是不變的有一點:死亡帶給人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要設置記者這個角色的原因之一。除了發掘真相、推動主線劇情外,記者還要成為觀眾的眼睛,將死亡之痛直觀地傳達給觀眾。
從記者看到死亡錄像帶開始,到嘗試模擬死亡現場,最後親歷男主死亡,我從她身上感受到死神帶來的哀傷,這也是我對死刑態度鬆動的主要原因。
死刑是為了減少人類的痛苦嗎?死刑為人類帶來了多餘的痛苦嗎?事情沒這麼簡單,或許我永遠沒有資格談論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