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的一條熱搜#好萊塢拍郎朗傳記片#引起了螺螄君的注意。拍攝劇本將改編自郎朗的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負責拍攝的導演是曾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朗·霍華德。
隨後郎朗本人也在微博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眾人紛紛為郎朗送上祝福,認為這是郎朗該得的,畢竟這麼多年如一日的練琴,天賦變成了職業,優秀!但是也有網友認為寧願當個普通人,也不願意過郎朗那樣的生活,郎爸式的教育太恐怖了。
可能很多人對郎朗的鋼琴水平還不太了解,看看這一長串的獲獎記錄就知道有多厲害了。可以這麼說,在國內談鋼琴郎朗首屈一指,在國際上他也能排上前十。
僅部分獲獎記錄
年紀輕輕就有如此高的成就,天賦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郎爸對郎朗的訓練,據郎朗自己回憶:「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2歲前的郎朗和別人的孩子沒什麼不同。直到有一天郎爸突然聽到郎朗在哼《西遊記》裡面的主題曲,蔣大為唱的《敢問路在何方》。驚喜之餘的郎爸,試著讓郎朗在鋼琴上彈奏,沒想到居然彈出了基本旋律。這讓郎爸意識到,兒子不僅繼承了自己的音樂天賦,而且似乎比自己還要出色許多。此後,郎爸和郎朗就走上了恐怖的練琴之路。
從上小學開始,郎朗的作息時間表就是這樣的:
5:45起床,練1小時琴;
中午回家吃飯15分鐘,練琴45分鐘;
放學後,練2小時琴;
晚飯後,練2小時琴;
節假日和寒暑假加倍練習
每天至少花6個小時練琴,別說小孩子,就連大人也很難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但郎爸不僅堅持下來了,還一堅持就是十幾年,成功培養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家。
為了讓郎朗接受更好的鋼琴指導,郎爸孤注一擲辭掉了自己的鐵飯碗,和兒子前往北京求學,媽媽周秀蘭就在家上班,給父子兩個貼補生活費。為了不影響郎朗彈琴,這一「分居」就是8年。
誰知道他們剛到北京就被一個鋼琴教授坑了,不僅沒有指導,反而出言打擊父子倆。
但郎爸沒有放棄,而是讓郎朗更加努力地練琴,在原來的基礎上,每天多增加2個小時的練琴時間。有一次,因為伴奏回家遲了的郎朗,被父親訓斥得很厲害,讓郎朗3個月都不願碰鋼琴。這件事在郎朗的自傳中,也有所記錄:
「你是個騙子,你是個懶蟲!你太不像話了。你沒有理由再活下去了,一點理由都沒有。」
「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這樣對你對我都好,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跳樓!現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你要是不跳樓,那就吞藥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
......
郎爸對於記者的採訪,也對這件事做出了回應:「主要的原因是老師造成的,這種壓力都是老師逼的,當時已無路可走。當然,他不會記恨我,我給他的也不是毒藥,他也沒吃,更沒有什麼後果。我是嚇唬為主,當時真要吃,也不能讓他吃。人這一生有點坎坷也未嘗不可。」
但還是有網友覺得太狠了,認為郎爸的這種虎媽虎爸式教育太壓抑孩子天性了。知乎上的一個話題下面的很多回答都是不敢苟同。
郎爸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有回應,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簡單的「虎」式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對誰來講,都能奏效。練基本功的時候特別枯燥,孩子不愛練,一般都過不了這關,家長一看太難了別練了,這時就要發揚部隊的作風,要嚴厲,這樣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好的效果,他的幾個點都能抓得住,做什麼事都集中精力,很快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沒有這種作風,五分鐘就會讓他覺得很漫長。
有人說我比較嚴厲,我的嚴厲是起到好處的,該嚴厲要嚴厲,彈到特別優美的曲子時,要完全換一種感覺陪孩子,讓孩子感覺到音樂的美感,這時候再嚴厲,孩子感覺不到音樂的美妙不就完蛋了嗎?
我的這種方法在任何人身上都會有啟迪。我培養的孩子都彈得非常好,起碼都能有一個小的收穫。我們郎家兵這些人,都很有起色,但最後的大成功,一定是取決於才能的。」
是的,就像郎爸說的那樣,他的教育方式確實奏效了,郎朗的成功和他離不開關係。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複製「郎爸式育兒」,他的做法一般人學不來,這太極端了,一招不慎,輸的就是孩子。
不過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有些教育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
比如從一開始朗爸的目標就很明確,要把兒子培養成最一流的鋼琴家。從朗朗展現出天賦那一刻起,朗爸就堅信兒子將來一定會成功的。他總是對別人說:「我的孩子很有天賦,他將來會成功的。」到了北京,他跟警察是這樣說,跟周圍鄰居也是這樣說,即使面對位高權重的音樂教授他也這樣說。
就算是面對不願意教學的那位教授,郎爸反覆說的話也是:「如果你練得再勤奮些,你最終會讓老師高興的。你必須盡全力讓老師滿意。」
郎爸鐵打不破的自信也深深影響著郎朗,就像他的音樂老師朱教授說的那樣:「他有著強烈的願望,小小年紀就下定決心,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家願意做任何事」。
所以,每天6個小時的練琴對郎朗來說,是他達成願望的道路,多練一點就能更接近點。
還有郎爸的親身教學,也是值得父母們學習的。現在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孩子不願學了,家長要麼逼著學,要麼乾脆不學了。但郎爸不是,他以前熱愛二胡,但為了讓兒子堅持下去,為了能和兒子共同進步,不讓兒子孤軍奮戰,他從零開始,和郎朗一起學,謙虛請教老師,直到學會為止。
這點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很多人把郎爸的教育模式簡單粗暴地歸為「虎媽虎爸式」教育,小k是不認同的。
但是,對於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成功後,就心痒痒迫不及待想要借鑑和複製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郎朗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不是每個人都是郎朗,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經受得住這樣的教育。
所以,小K提醒,每個家長的自身情況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也不同。那些天才速成班是假象,請家長們千萬不要被這些成功的教育模式給洗腦了,覺得照搬照抄一下,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了,永遠要記得,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過猶不及。
愛孩子,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營養,哪怕這個旅程和你想像的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