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觀感
聽說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挺不錯,票房可觀。昨天(10月5日)我花了40元也去捧了個場,電影基本值回票價,但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在我看來不算是一部佳片。它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算是姊妹篇吧,但和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大片相比不在一個檔次。
本片由五個短片單元組成,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徐崢執導的《最後一刻》,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閆非執行導的《神筆馬亮》,鄧超執導的《回鄉之路》。這五個單元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各自家鄉(農村、鄉村)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北京好人》---農村醫療保障,《最後一課》---鄉村教育、鄉村教師,《天上掉下個UFO》---鄉村旅遊、鄉村物流,《神筆馬亮》---鄉村特色產業,《回鄉之路》---鄉村扶貧、直播帶貨。
本片演員陣容更是龐大而耀眼:葛優、黃渤、王寶強、劉昊然、鄧超、孫儷、閆妮、沈騰、馬麗、于和偉、佟麗婭、徐崢、張譯、王源、陶虹、李晨、楊紫、吳京、陳數、雷佳音、李易峰、賈玲......這樣的一串名單,幾乎囊括了國內當下所有電影大咖、流量大咖。吳京《戰狼2》---中國電影票房紀錄保持者,黃渤、張譯、王寶強、鄧超等---中國內地電影百億票房俱樂部成員。絕大多數出演人員以搞笑見長,本片自然主打笑點,電影宣發說是:「笑點淚點兼具,笑中帶淚。」但個人觀感,真正的笑點不多,大多都是不痛不癢,想笑擠不出來,不笑吧,好像對不起演員這麼賣力。我旁邊和後座的幾個小孩兒發出過幾次朗笑。但都是看到所謂明顯的滑稽的動作,或聽到搞笑的對話,就像是平時看到卡通片惹笑處發出的肆意的笑。成人發自內心的笑聲,沒有幾次。有的甚至是大人在小孩的帶動下發出的尬笑。我中途有一段時間甚至昏昏欲睡,這在我的觀影經歷中,還是第一次。可以肯定,單從「笑果」來看,完全不及陳佩斯、趙本山、楊少華等老一輩藝術家那麼到位,對於新生代觀眾對他們自然比較陌生。
一直覺得國內所謂的喜劇片沒有真正的代表作。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片早已成為過去式。當下新生代喜劇演員總是讓人看不到那種真正的喜劇效果、喜劇的質感,大多是臉譜化,肢體誇張、臺詞膚淺,甚至做作。比如沈騰、馬麗搭檔的片段《神筆馬亮》,總感覺像是他們演的小品,說實話看他們之前的電影作品《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都是這種感覺。鄧超、王寶強演深刻些的藝術性的電影都比較成功,比如王寶強的《天下無賊》《hello樹先生》,鄧超的《影》《集結號》《烈日灼心》等等。可他們偏偏鍾情於演喜劇,王寶強的《唐探》鄧超的《惡棍天使》等,讓人看了尷尬。其實他們倆的外形、氣質沒有什麼喜感,都是極度誇張用力,才擠出那麼一絲「哈哈」,他們應該更適合演正劇。
大家都知道,演喜劇比演正劇、悲劇更難,讓一個觀眾在電影院裡真正的會心的發出笑聲,比讓人流下眼淚更有挑戰性。中國電影在煽情這一塊到是登峰造極。什麼時候中國電影界除了無釐頭周星星以外,也能出現國外卓別林、憨豆先生、金凱瑞、伍迪艾倫一樣的有個性、有特色、有世界影響力的喜劇大師呢?也許這又和民族性格有關,歐美人的社交文化、性格基因本就融入了幽默因子、喜劇天分。這不是崇洋媚外,中國喜劇表演是否應該走出中國特色,打造中國式幽默、中國式喜劇?
話歸正題,從喜劇再回到這部電影本身。演員這一塊剛才說了一眾搞笑大咖,已經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了,但有幾個演員還算讓人眼前一亮。一是農民發明家黃大寶(黃渤扮演)異地戀的對象即苗族村花董文化,董文化的扮演者是新疆妹子佟麗婭。一出場就是冰清玉潔、清新脫俗得令人驚豔不已。佟麗婭看來不適合扮演城市偶像劇中時尚前衛的新女性角色,比如《完美關係》。出生西域邊疆之地的她,自帶異域風情和純淨、淳樸之美。這種獨特的氣質更讓他適合去扮演文靜、優雅、甜美的女性形象。幾年前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扮演的善良、純樸、專情的農村知識女性田潤葉,就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劉皇叔于和偉也客串了一把,這回劉皇叔「不接著奏樂,接著舞」了,做起了村長。一頭長髮比《青盲》裡的張海峰更多了一份灑脫、飄逸、和接地氣。但還是讓人忘不了他那句「老子打了一輩子的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劉豫州、劉使君搖身一變,成為平民村長,為村裡任勞任怨做著貢獻。倒也是一個看點。
說這麼多,這只是個人觀感,每個人的觀影喜好、欣賞角度等等皆有差異。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有的人覺得很搞笑、輕鬆、詼諧,有的人覺得並非如此。但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它所反映的家鄉這個主題,就足夠引起我們國人,尤其是生活在鄉村土地上的人們的情感共鳴。試問: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