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司禮監掌印太監,明英宗朱祁鎮之「大伴」——王振。這位明初的大宦官,也被後世稱為明朝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權閹」,更被認為是導致「土木之變」的罪魁元兇。
疑似王振 像
並不是說起王振,就非得聊到「土木之變」的,有時候單單看王振其人,就能夠解讀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王振的功過是非與忠奸黑白,我不評論,我只和你聊聊我眼中的這位大宦官,與你印象中那位面目陰狠,裹挾著年幼皇帝為非作歹的形象是否一致。
皇室忠僕
關於王振的爭議很大,大到連他入宮的時間和方式都有兩個觀點。
一者說王振原先是縣學的老師,後來因為績效考評不達標,幾乎要丟了飯碗。恰巧在永樂年時,朱棣在宮裡設置了一個內書堂,要找老師教小太監讀書認字。於是王振自願淨身入宮。
另一者說,王振在永樂年是自幼入宮的,小時候在內書堂讀書,粗通文墨,略曉經史。因為個人能力,得到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幾位君主的賞識。
朱棣 像
如果我們比對兩種說法的出處,你會發現第一種說法大都見於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的說辭,而第二種是被明確寫在官方史料與皇帝實錄中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傾向於王振自幼入宮這個說法的。
第一,內書堂的出現,的確是永樂年間的事情。但朱棣找幾個人給小太監上課,完全不需要從縣學老師中找。事實上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內書堂的老師幾乎都由翰林院的進士們來擔任;
故宮
第二,在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當時,男子閹割入宮的年齡段其實是有講究的。雖然也有後來魏忠賢那樣成年後自宮想入宮謀活路的,但宮裡普遍選擇的對象是十歲以下男童。
第三,官方史料的可信度相對更高。而且這裡面還要摻雜進文人們對於太監群體的鄙夷心理。文人們說,像王振這樣做到權傾朝野的宦官,其實也是從我們文人群體「叛變」出去的。
所以自幼入宮的王振更符合當時的史實。我為什麼要強調自幼入宮這件事?
明代官員
因為自幼入宮和成年後入宮,雖然都是太監,但對於皇帝的感情是不同的。前者更突顯了家奴的忠誠屬性,後者則更有功利的味道。
很多人都覺得王振因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大伴」,從小照顧朱祁鎮,故而在朱祁鎮登基後一飛沖天,變成了權傾朝野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個說法對,也不對。
說他對,是王振的確和朱祁鎮有很深厚的主僕關係,也確實在朱祁鎮登基後開始正式走到政治舞臺中心;說不對,是因為在此之前,王振的能力已經得到了幾位皇帝的認可。
智化寺
北京智化寺是王振出資修建的一座寺廟,建成於正統八年,離「土木之變」事發還有六年的時間。寺廟落成之後,王振自己寫了一篇碑文,裡面描述了自己在宮裡的一些事情,其中有說自己受到了朱棣和朱高熾的知遇之恩。
考慮到王振可能有自吹自誇的成分,我們擠掉一些水分,再結合一些史料與後人的研究,我們大體上能勾勒出王振在正統年之前的人生軌跡。
王振自幼入宮,年紀應該不會超過十歲。之後進入內書堂學習,成績優異,還寫得一手好字。
朱高熾 像
朱棣看這孩子機靈,就把他送到太子朱高熾那了。永樂年朱高熾的日子不好過,凡事謹小慎微,王振做事小心周慮,得到了朱高熾的認可。
朱高熾皇帝做了不到一年,兒子朱瞻基上臺。明宣宗朱瞻基把王振提拔為東宮局郎。何謂東宮局郎?就是太子的陪讀太監,負責給年幼的太子進行啟蒙教育,同時也照料太子生活,官秩正五品。這個太子,就是朱祁鎮。
同時,王振在朱祁鎮登基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前,在宣德年間已經有過在司禮監的工作經歷,並且一度成為司禮監的核心人物。司禮監是皇帝的機要秘書部門,傳遞與外朝的公文,有時候在皇帝的授意下代行「批紅」(決策)。
朱瞻基 像
王振在宣德年被明宣宗朱瞻基委以如此重任,足見朱瞻基對其的信任與認可。
一個自幼入宮,在內書堂學習後,有一定文化素養,且做事周密,為人謹慎,得到幾代君主信任的宦官,便是王振在正統年之前展現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侍讀太監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同年虛齡只有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繼位。也就是在這一年,王振正式成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
朝臣老是罵王振帶壞朱祁鎮,沒有把皇帝教好,以致皇帝長大後與朝臣們不親近。這個話其實有點耍無賴了。
朱祁鎮 像
明代皇子正式出閣讀書的年紀,一般在13-16歲左右。九歲的朱祁鎮登基前,並未出閣讀書。沒有出閣便意味著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更沒有穩定又有資歷的朝臣當過他的老師。
九歲的朱祁鎮,之前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王振的引導下進行的,勉強只能算是「學前教育」。而王振也只是在內書堂讀了幾年書,他的才學怎麼和朝中苦讀了數十載的官員相提並論?朱祁鎮後來文化水平不高,與大臣走得不近,真的不能全怪王振。
小皇帝 劇照
同時,王振到底有沒有帶壞朱祁鎮?起碼在正統元年到正統七年這段時間裡,王振對於朱祁鎮,是盡到了一個陪讀太監和「大伴」責任的。
朱祁鎮貪玩,王振只要看見了便加以勸諫,甚至不惜到太皇太后那去打小報告。王振還告訴朱祁鎮,你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是能夠駕馭朝臣的,你也要多讀書學習如何駕馭群臣。
你覺得這些事例和後來劉瑾誘導明武宗朱厚照吃喝玩樂,是同一個性質嗎?
朱厚照 像
正統初年的那段時間裡,雖然有「三楊」主政,雖然有太皇太后張氏把控全局,但卻沒有一個人教過朱祁鎮:怎麼做皇帝?
王振只是把自己在永樂,洪熙,宣德年間見到過的幾位君主如何執政的,告訴朱祁鎮。這裡面的東西是對是錯,王振自己能夠理解幾分我們暫且另說,但總不能說王振是在帶壞朱祁鎮。
所以史書裡用「雅敬憚之」這四個字來形容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什麼意思?又敬又怕,而這份敬裡面應該還有感動的意味在。
明代官員
朱祁鎮的登基,畢竟是明代第一次「主少國疑」的時候。王振掌管著司禮監,其政治地位也大大提升,逐漸引起了群臣的警覺。這個是肯定的,要知道皇帝年幼無法理政時,最大的獲益者就是文官集團。
這種警覺,更多地其實來源於六部科道這樣的行政職能衙門。正統初年的行政流程,是太皇太后統御全局,但卻並不直接秉政,而是有「三楊」這個內閣來幹活,以王振為首的司禮監來配合「批紅」,最後直接交給六部來實行。
故宮
這些只能幹活卻少有政治話語權的行政衙門,開始不甘心。但太皇太后在那壓著,「三楊」的資歷與能力也不是他們能隨便指手畫腳的,司禮監自然成了他們最佳的攻擊對象。
於是就有了正統初年那次著名的「御前會議」。
當時太皇太后召開了一次會議,在場的有朱祁鎮,「三楊」還有張輔,算是當時帝國的核心決策圈。會議臨近結束時,老太后讓人把王振喊了過來。
張輔 像
王振一踏進大殿,老太后就指責王振沒有照顧好朱祁鎮的飲食起居,要殺了王振。然後朱祁鎮及幾位大臣一頓求情,方才饒過王振。
很多人說這件事是老太后在敲打王振,因為這件事情之後王振做事明顯低調了很多。但我認為,這是老太后在救王振。
太皇太后張氏是何許人也?朱棣的兒媳婦,朱高熾的皇后,朱瞻基的生母,朱祁鎮的奶奶。
太皇太后張氏 像
你可以查查歷史,張氏在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坐穩皇位上,幫了多少忙。這樣一位女人,怎麼會不明白朝臣的那點心思?怎麼會不知道王振對於朱祁鎮的意義?
太皇太后明白,王振這樣皇帝的貼身宦官,才是朱祁鎮以後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她要把王振保下來。於是才有了上文說的這個舉動。
看似是要向王振立威,實則做給朝臣看,你們擔心的事情不用太放在心裡,王振沒那個膽子,現在有我壓著,以後皇帝長大了皇帝就自己親政了,也沒王振什麼事情,說到底王振不過是小皇帝身邊的一個「保姆」罷了。
明代官員
而王振之後夾著尾巴做人的舉動,也讓朝臣們產生了錯覺:王振此人,不足為慮。
但這種平衡終究會被打破,因為朱祁鎮在一天天長大。
御用工具
從正統七年開始,我們終於看到了王振的「真面目」。王振開始攬權,開始貪贓枉法,開始結黨營私,開始打擊異己。朝臣們驚訝地發現,他們一開始最擔心的宦官專權,還是發生了。
正統七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年太皇太后病逝,內閣的「三楊」也一個個年紀大了,或死或退。但為什麼就沒人問一句,正統七年,朱祁鎮多大了?虛齡十六。
朱祁鎮 劇照
我們再比較幾個數據。明武宗朱厚照15歲登基,劉瑾專權;明熹宗朱由校16歲即位,魏忠賢上臺。那麼17歲的明英宗在奶奶逝世,開始事實親政的時候,王振扮演著什麼角色?
如果暫且拋下對宦官群體的成見,從皇權的角度和宦官的家奴屬性來看,我們便能得出一個結論:朱祁鎮在通過王振奪權。
一個皇帝要建立自己的無上權威,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控制朝堂人事。王振的結黨,就是朱祁鎮在培植自己的嫡系團隊,來稀釋宣德年間和「三楊」時期朝中舊臣的話語權。
龍椅
雖然王振的手段有些粗糙,過程中也有諸多惡劣行徑,貪贓枉法的事情也是客觀存在,但不得不否認,王振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忠心,很義無反顧。
明初朝堂的鬥爭,遠遠不及中後期來得激烈和殘酷,一來風氣還沒壞到要把失敗者趕盡殺絕的程度;二來皇帝與朝臣的矛盾也沒有激化到後來的「水火不容」。但這也為朱祁鎮留下了諸多隱患,導致了皇帝攬權的不徹底與過程的漫長繁瑣。
最好的證明就是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前夕,朱祁鎮要御駕親徵這件事。
明軍 圖卷
朝臣們的反對,體現在對於軍隊後勤物資調配上的不配合。這也是為什麼朱祁鎮和王振出徵,要隨軍攜帶大量民夫一路搬運輜重糧草。
從正統七年到正統十四年,朱祁鎮雖然已經可以在朝廷貫徹自己的意志,卻仍然避免不了被文官集團從背後下陰手,而同樣的事情在魏忠賢的閹黨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幫助皇帝攬權這件事情上,王振的能力的確不如後來的幾位晚輩。
「貢馬事件」與「土木之變」在這裡不講了,因為太大,而且以前我也專門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我們再說說朱祁鎮對於王振的感情。
朱祁鈺 像
朱祁鎮經歷了「土木之變」被俘,回宮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被軟禁,終於通過「奪門之變」復闢登基,改年「天順」。
剛剛重新坐上皇位的朱祁鎮,馬上就開始要為王振平反。先通過造輿論,接著平反一些所謂的「王振餘黨」,最後為王振洗白。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在天順三年,朱祁鎮在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塊祭祀的碑,通篇都在為王振歌功頌德。
不得不再次感嘆明初朝局風氣真的好,你看看後來劉瑾和魏忠賢的下場,你就覺得王振真的是遇到好人了,朱祁鎮也確實算個念舊情的人。
明代官員
「土木之變」最大的鍋,基本上是王振背了。這點在朱祁鎮時期就註定了,因為如果王振不背,那麼朱祁鎮自己就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個鍋實在太大,幾十萬大明主力,數十位朝廷重臣,直接打斷了大明國勢的上升,除了王振,也的確找不到第二個合適的人了。
只有王振把這個鍋背了,當時對於「土木之變」的喧囂才能平靜,事情才能過去,明代宗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的皇位才能坐穩;只有王振把這個鍋背了,朝臣才能與皇帝重新達成和解,大明的核心權力圈才能重歸平衡。
宦官 劇照
只是我有時候會不禁發問,到底是不是王振裹挾了朱祁鎮去御駕親徵?到底是不是王振在歸途中改變了行軍路線?到底是不是王振讓大軍停留在了土木堡?
王振肯定有錯,後世對他的定性其實也沒太冤枉他,只是那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朝臣們呢?那個最後下手殺了于謙的朱祁鎮呢?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