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大明權宦——王振

2021-01-08 騰訊網

大明司禮監掌印太監,明英宗朱祁鎮之「大伴」——王振。這位明初的大宦官,也被後世稱為明朝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權閹」,更被認為是導致「土木之變」的罪魁元兇。

疑似王振 像

並不是說起王振,就非得聊到「土木之變」的,有時候單單看王振其人,就能夠解讀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王振的功過是非與忠奸黑白,我不評論,我只和你聊聊我眼中的這位大宦官,與你印象中那位面目陰狠,裹挾著年幼皇帝為非作歹的形象是否一致。

皇室忠僕

關於王振的爭議很大,大到連他入宮的時間和方式都有兩個觀點。

一者說王振原先是縣學的老師,後來因為績效考評不達標,幾乎要丟了飯碗。恰巧在永樂年時,朱棣在宮裡設置了一個內書堂,要找老師教小太監讀書認字。於是王振自願淨身入宮。

另一者說,王振在永樂年是自幼入宮的,小時候在內書堂讀書,粗通文墨,略曉經史。因為個人能力,得到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幾位君主的賞識。

朱棣 像

如果我們比對兩種說法的出處,你會發現第一種說法大都見於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的說辭,而第二種是被明確寫在官方史料與皇帝實錄中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傾向於王振自幼入宮這個說法的。

第一,內書堂的出現,的確是永樂年間的事情。但朱棣找幾個人給小太監上課,完全不需要從縣學老師中找。事實上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內書堂的老師幾乎都由翰林院的進士們來擔任

故宮

第二,在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當時,男子閹割入宮的年齡段其實是有講究的。雖然也有後來魏忠賢那樣成年後自宮想入宮謀活路的,但宮裡普遍選擇的對象是十歲以下男童

第三,官方史料的可信度相對更高。而且這裡面還要摻雜進文人們對於太監群體的鄙夷心理。文人們說,像王振這樣做到權傾朝野的宦官,其實也是從我們文人群體「叛變」出去的。

所以自幼入宮的王振更符合當時的史實。我為什麼要強調自幼入宮這件事?

明代官員

因為自幼入宮和成年後入宮,雖然都是太監,但對於皇帝的感情是不同的。前者更突顯了家奴的忠誠屬性,後者則更有功利的味道。

很多人都覺得王振因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大伴」,從小照顧朱祁鎮,故而在朱祁鎮登基後一飛沖天,變成了權傾朝野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個說法對,也不對。

說他對,是王振的確和朱祁鎮有很深厚的主僕關係,也確實在朱祁鎮登基後開始正式走到政治舞臺中心;說不對,是因為在此之前,王振的能力已經得到了幾位皇帝的認可。

智化寺

北京智化寺是王振出資修建的一座寺廟,建成於正統八年,離「土木之變」事發還有六年的時間。寺廟落成之後,王振自己寫了一篇碑文,裡面描述了自己在宮裡的一些事情,其中有說自己受到了朱棣和朱高熾的知遇之恩。

考慮到王振可能有自吹自誇的成分,我們擠掉一些水分,再結合一些史料與後人的研究,我們大體上能勾勒出王振在正統年之前的人生軌跡。

王振自幼入宮,年紀應該不會超過十歲。之後進入內書堂學習,成績優異,還寫得一手好字。

朱高熾 像

朱棣看這孩子機靈,就把他送到太子朱高熾那了。永樂年朱高熾的日子不好過,凡事謹小慎微,王振做事小心周慮,得到了朱高熾的認可。

朱高熾皇帝做了不到一年,兒子朱瞻基上臺。明宣宗朱瞻基把王振提拔為東宮局郎。何謂東宮局郎?就是太子的陪讀太監,負責給年幼的太子進行啟蒙教育,同時也照料太子生活,官秩正五品。這個太子,就是朱祁鎮。

同時,王振在朱祁鎮登基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前,在宣德年間已經有過在司禮監的工作經歷,並且一度成為司禮監的核心人物。司禮監是皇帝的機要秘書部門,傳遞與外朝的公文,有時候在皇帝的授意下代行「批紅」(決策)。

朱瞻基 像

王振在宣德年被明宣宗朱瞻基委以如此重任,足見朱瞻基對其的信任與認可。

一個自幼入宮,在內書堂學習後,有一定文化素養,且做事周密,為人謹慎,得到幾代君主信任的宦官,便是王振在正統年之前展現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侍讀太監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同年虛齡只有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繼位。也就是在這一年,王振正式成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

朝臣老是罵王振帶壞朱祁鎮,沒有把皇帝教好,以致皇帝長大後與朝臣們不親近。這個話其實有點耍無賴了。

朱祁鎮 像

明代皇子正式出閣讀書的年紀,一般在13-16歲左右。九歲的朱祁鎮登基前,並未出閣讀書。沒有出閣便意味著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更沒有穩定又有資歷的朝臣當過他的老師。

九歲的朱祁鎮,之前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王振的引導下進行的,勉強只能算是「學前教育」。而王振也只是在內書堂讀了幾年書,他的才學怎麼和朝中苦讀了數十載的官員相提並論?朱祁鎮後來文化水平不高,與大臣走得不近,真的不能全怪王振。

小皇帝 劇照

同時,王振到底有沒有帶壞朱祁鎮?起碼在正統元年到正統七年這段時間裡,王振對於朱祁鎮,是盡到了一個陪讀太監和「大伴」責任的。

朱祁鎮貪玩,王振只要看見了便加以勸諫,甚至不惜到太皇太后那去打小報告。王振還告訴朱祁鎮,你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是能夠駕馭朝臣的,你也要多讀書學習如何駕馭群臣。

你覺得這些事例和後來劉瑾誘導明武宗朱厚照吃喝玩樂,是同一個性質嗎?

朱厚照 像

正統初年的那段時間裡,雖然有「三楊」主政,雖然有太皇太后張氏把控全局,但卻沒有一個人教過朱祁鎮:怎麼做皇帝?

王振只是把自己在永樂,洪熙,宣德年間見到過的幾位君主如何執政的,告訴朱祁鎮。這裡面的東西是對是錯,王振自己能夠理解幾分我們暫且另說,但總不能說王振是在帶壞朱祁鎮。

所以史書裡用「雅敬憚之」這四個字來形容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什麼意思?又敬又怕,而這份敬裡面應該還有感動的意味在。

明代官員

朱祁鎮的登基,畢竟是明代第一次「主少國疑」的時候。王振掌管著司禮監,其政治地位也大大提升,逐漸引起了群臣的警覺。這個是肯定的,要知道皇帝年幼無法理政時,最大的獲益者就是文官集團

這種警覺,更多地其實來源於六部科道這樣的行政職能衙門。正統初年的行政流程,是太皇太后統御全局,但卻並不直接秉政,而是有「三楊」這個內閣來幹活,以王振為首的司禮監來配合「批紅」,最後直接交給六部來實行。

故宮

這些只能幹活卻少有政治話語權的行政衙門,開始不甘心。但太皇太后在那壓著,「三楊」的資歷與能力也不是他們能隨便指手畫腳的,司禮監自然成了他們最佳的攻擊對象。

於是就有了正統初年那次著名的「御前會議」。

當時太皇太后召開了一次會議,在場的有朱祁鎮,「三楊」還有張輔,算是當時帝國的核心決策圈。會議臨近結束時,老太后讓人把王振喊了過來。

張輔 像

王振一踏進大殿,老太后就指責王振沒有照顧好朱祁鎮的飲食起居,要殺了王振。然後朱祁鎮及幾位大臣一頓求情,方才饒過王振。

很多人說這件事是老太后在敲打王振,因為這件事情之後王振做事明顯低調了很多。但我認為,這是老太后在救王振

太皇太后張氏是何許人也?朱棣的兒媳婦,朱高熾的皇后,朱瞻基的生母,朱祁鎮的奶奶。

太皇太后張氏 像

你可以查查歷史,張氏在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坐穩皇位上,幫了多少忙。這樣一位女人,怎麼會不明白朝臣的那點心思?怎麼會不知道王振對於朱祁鎮的意義?

太皇太后明白,王振這樣皇帝的貼身宦官,才是朱祁鎮以後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她要把王振保下來。於是才有了上文說的這個舉動。

看似是要向王振立威,實則做給朝臣看,你們擔心的事情不用太放在心裡,王振沒那個膽子,現在有我壓著,以後皇帝長大了皇帝就自己親政了,也沒王振什麼事情,說到底王振不過是小皇帝身邊的一個「保姆」罷了。

明代官員

而王振之後夾著尾巴做人的舉動,也讓朝臣們產生了錯覺:王振此人,不足為慮。

但這種平衡終究會被打破,因為朱祁鎮在一天天長大

御用工具

從正統七年開始,我們終於看到了王振的「真面目」。王振開始攬權,開始貪贓枉法,開始結黨營私,開始打擊異己。朝臣們驚訝地發現,他們一開始最擔心的宦官專權,還是發生了。

正統七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年太皇太后病逝,內閣的「三楊」也一個個年紀大了,或死或退。但為什麼就沒人問一句,正統七年,朱祁鎮多大了?虛齡十六

朱祁鎮 劇照

我們再比較幾個數據。明武宗朱厚照15歲登基,劉瑾專權;明熹宗朱由校16歲即位,魏忠賢上臺。那麼17歲的明英宗在奶奶逝世,開始事實親政的時候,王振扮演著什麼角色?

如果暫且拋下對宦官群體的成見,從皇權的角度和宦官的家奴屬性來看,我們便能得出一個結論:朱祁鎮在通過王振奪權

一個皇帝要建立自己的無上權威,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控制朝堂人事。王振的結黨,就是朱祁鎮在培植自己的嫡系團隊,來稀釋宣德年間和「三楊」時期朝中舊臣的話語權。

龍椅

雖然王振的手段有些粗糙,過程中也有諸多惡劣行徑,貪贓枉法的事情也是客觀存在,但不得不否認,王振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忠心,很義無反顧。

明初朝堂的鬥爭,遠遠不及中後期來得激烈和殘酷,一來風氣還沒壞到要把失敗者趕盡殺絕的程度;二來皇帝與朝臣的矛盾也沒有激化到後來的「水火不容」。但這也為朱祁鎮留下了諸多隱患,導致了皇帝攬權的不徹底與過程的漫長繁瑣。

最好的證明就是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前夕,朱祁鎮要御駕親徵這件事。

明軍 圖卷

朝臣們的反對,體現在對於軍隊後勤物資調配上的不配合。這也是為什麼朱祁鎮和王振出徵,要隨軍攜帶大量民夫一路搬運輜重糧草。

從正統七年到正統十四年,朱祁鎮雖然已經可以在朝廷貫徹自己的意志,卻仍然避免不了被文官集團從背後下陰手,而同樣的事情在魏忠賢的閹黨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幫助皇帝攬權這件事情上,王振的能力的確不如後來的幾位晚輩。

「貢馬事件」與「土木之變」在這裡不講了,因為太大,而且以前我也專門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我們再說說朱祁鎮對於王振的感情。

朱祁鈺 像

朱祁鎮經歷了「土木之變」被俘,回宮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被軟禁,終於通過「奪門之變」復闢登基,改年「天順」。

剛剛重新坐上皇位的朱祁鎮,馬上就開始要為王振平反。先通過造輿論,接著平反一些所謂的「王振餘黨」,最後為王振洗白。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在天順三年,朱祁鎮在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塊祭祀的碑,通篇都在為王振歌功頌德。

不得不再次感嘆明初朝局風氣真的好,你看看後來劉瑾和魏忠賢的下場,你就覺得王振真的是遇到好人了,朱祁鎮也確實算個念舊情的人。

明代官員

「土木之變」最大的鍋,基本上是王振背了。這點在朱祁鎮時期就註定了,因為如果王振不背,那麼朱祁鎮自己就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個鍋實在太大,幾十萬大明主力,數十位朝廷重臣,直接打斷了大明國勢的上升,除了王振,也的確找不到第二個合適的人了。

只有王振把這個鍋背了,當時對於「土木之變」的喧囂才能平靜,事情才能過去,明代宗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的皇位才能坐穩;只有王振把這個鍋背了,朝臣才能與皇帝重新達成和解,大明的核心權力圈才能重歸平衡。

宦官 劇照

只是我有時候會不禁發問,到底是不是王振裹挾了朱祁鎮去御駕親徵?到底是不是王振在歸途中改變了行軍路線?到底是不是王振讓大軍停留在了土木堡?

王振肯定有錯,後世對他的定性其實也沒太冤枉他,只是那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朝臣們呢?那個最後下手殺了于謙的朱祁鎮呢?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相關焦點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王振(1410年?-1449年),字美旭,大明山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卜北堡人。關於王振入宮前的身份,最早在王振同時代的人都有記錄。大明學官黃潤玉的孫子黃溥在《閒中今古錄摘抄》中指出王振是「學官」屬「教職」,而且還說明王振有子嗣,這麼說王振比只有女兒的趙高、魏忠賢都強。因為王振沒通過考評,一怒之下淨身了。
  • 百官之首的三楊為何沒有阻止宦官王振專權?是道德對現實的屈服
    正統年間,衝齡即位的朱祁鎮任用太監王振,縱容其幹預政事,作威作福。願意巴結奉承者,加官進爵,稍有不服或禮貌不敬者,就會遭到報復。一時間士大夫廉恥盡喪,在巴結奉承上,那是既含蓄又精妙。有一次王振看到工部郎中王佑沒有鬍子,就問他;「你怎麼沒鬍子?」,王佑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 明英宗的左膀右臂王振、袁彬,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這時候,一雙溫暖的大手蓋在他冰冷的小手上,他一抬頭,正遇見宦官王振鼓勵的目光。從此,朱祁鎮對這個大自己十幾歲的宦官產生了深深的依賴。正統六年11月,朱祁鎮宴請百官慶祝宮殿工程完工,按規定宦官不能參加。朱祁鎮派個小太監去安慰王振,卻見王振正在摔東西發脾氣"周公輔成王,我獨不一坐乎?!"小太監嚇得飛跑去告訴朱祁鎮,朱祁鎮一聽王振受了如此委屈,那還了得?
  • 《權宦》by陳燈
    《權宦》by陳燈   (首發晉江)楚昭x傅雙林文案:一開始傅雙林只是低調求存,卻陰差陽錯到了太子楚昭身邊
  • 《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
    他們都是文臣武將,朱瞻基相信只要有他們在,兒子的大明江山應該會穩如磐石。但,事實真的會這麼順利嗎?王振又是誰?下面說下這位差點毀掉大明王朝的人,第一個成為專權的,太監。說起這個人,他可真是位奇葩的人。王振出生於現在的河北,從小也算是飽讀詩書。科舉之路沒有走通,可惜運氣不濟只能做了私塾先生。小日子過得也算可以。永樂末年,王振因為一些事被停職在家,就像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多年,突然被「踢」了出來。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當時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大明第一個知識分子太監兼掌權宦官王振的鼓勵下,親率50萬大軍,親徵已經分裂後的蒙古。從也先得到英宗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這些動作來看,大明和于謙另立新君是非常正確的。既然也先認為手上人質獨一無二,想待價而沽、囤積居奇。那大明就只好另立一個新君,不僅讓也先手上的人質貶值,還讓他變成一塊燙手山藥。果然,在景帝登基後的十月,瓦刺再次挾明英宗進犯大同,大同守將直接回答:「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
  • 朱祁鎮被稱為「大明戰神」是他打仗很厲害嗎?
    近日,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在網絡中火了起來,相信在座的各位有不少人都看過吧。然而在電視劇中有這麼一個人,他不會打仗,不懂兵法卻被網友戲稱為「大明戰神」,這個人就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鎮,他的父親是曾開創過明朝宣仁之治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在當時是百姓公認的好皇帝,而他的母親就是大明的孝恭孫皇后,在劇中,孫太后的一句退出長城、保爾全屍,是多麼的霸氣,完全是巾幗不讓鬚眉啊。然而,這麼精明的父親和霸氣的母親生出來的兒子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敗家子。
  • 土木堡之變來勢洶洶,大明王朝險些破國,于謙等人力挽狂瀾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之上有名的鐵血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後世為他這樣的氣節欽佩,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推殘忍暴政的元朝建立大明,之後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巍巍大明王朝風光無限,可惜一場土木堡之變,三十萬大明軍隊全軍覆沒,國力大損,大明皇帝也被敵軍俘虜,差一點成為了另一起
  • 大明猖狂的錦衣衛指揮使,為什麼會被一個文官打死呢?
    可是,在大明歷史上竟然又一次在早朝之上,錦衣衛指揮使被文臣群毆致死,那麼這是大明的哪次早朝?    這話還得從土木之變說起。王振當時權勢燻天,一直蠱惑皇帝親徵。  在這種情況下,王振輕率的親徵了。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一勺燴了,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很多大臣不是被抓就是被殺了。
  • 大明風華:朱祁鎮親徵並非自不量力,三個聰明人被他玩於股掌之間
    文|娛樂不必太認真由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張藝興,喬振宇,吳越,梁冠華,鄧家佳等人聯袂出演的大型古裝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中,劇中主要以大明皇后孫若微(湯唯飾)為主線,講述了她歷經五帝六朝,以自己的過人智慧和氣度,多次挽救大明朝於危難之中。
  • 大明風華還是昏庸無道——朱祁鎮
    《女醫明妃傳》,包括最近的《大明風華》,其中都提到了一個人,朱祁鎮,再看他的扮演者,嚴屹寬、霍建華到張藝興,個頂個的都是大帥哥,那麼朱祁鎮長的到底帥不帥,又到底是不是個好皇帝,接下來令狐就來給大夥說一說。
  • 土木之變——大明中衰的開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時年三十七歲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在突然患病後駕崩,八歲的長子朱祁鎮倉促中即位,在太皇太后張氏(仁宗皇后)的支持下,及內閣輔臣們的全力輔佐下,幼年皇帝平安接過皇位,以下一年為正統元年(1436年),在波瀾不驚中成為大明王朝新一代主人。
  • 《大明風華》大結局了,朱祁鎮後來皇帝當得怎麼樣?
    春節之前,《大明風華》也全劇終了。
  • 《大明風華》:朱祁鎮從皇帝、俘虜、囚徒再到皇帝,不改昏君本色
    遵照明宣宗的遺詔,他母親張太后臨朝聽政,張太后是明朝著名的賢后,在《大明風化》中為了突出孫若微,張太后被描繪成了一個嫉妒兒媳婦,挑唆朱祁鎮對抗自己母親反面人物。 當王振開始弄權時,太皇太后張氏宣召王振,王振來了之後,張氏將臉一沉,厲聲說道:「你伺候皇帝起居,不按規矩辦事,今天就賜你死!」宮中女官將刀壓到王振脖子上,朱祁鎮領頭跪著給王振求情,眾大臣也跪著跟隨求情。張太后說:「皇帝年幼,怎知道這些太監們禍國,如今看在皇帝和大臣們的面子上,此後不可幹預國事!」
  • 大陸劇:大明王朝1449
    歷經數代長達八十餘年的勵精圖治,天下太平,邊疆一統,至明英宗皇帝登基期間大明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英宗正統年間,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誅滅異己,逼迫「垂簾聽政」的孫太后還政於英宗,並陷害忠良,使奸計將兵部侍郎于謙打入死牢,直至朝綱不振,社會腐敗之風日盛。
  • 《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棄劇了
    《大明風華》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後,孫若微從皇后變成了皇太后,並以攝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處理國事。但在真實歷史上,「孫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這一特殊時期扮演大明王朝實際領導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皇太后。《大明風華》中的張太皇太后越到後期越瘋瘋癲癲,簡直就像是一個糟老婆子。可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在朱瞻基死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史海鉤沉|大明皇帝朱祁鎮同志的傳奇一生
    而這一年正好是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年號),此前大明連年徵戰麓川是花費不小,也先的小聰明正好趕上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時期,於是朱祁鎮身邊的大太監王振命令禮部核查使團人數,這一查事情敗露了,王振一怒下令削減賞賜數目,又令邊關馬市將馬價減去4/5作為懲罰。這下子也先面子掛不住,戰爭也就爆發了。由此可見,也先這個人,不僅貪財而且還十分不講理。
  • 《大明風華》裡可以沒有孫若微,但不能沒有她
    宣宗死後,新帝年幼,家國大事幾乎都由她拍板,宦官王振也差點被她除掉……但事實上,在這段時間裡,她並沒有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就連想收拾宦官王振的也並不是她,而是她的婆婆誠孝張皇后——就是《大明風華》中那個愛吐槽、愛擼貓、接地氣的太子妃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