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國產電影,8.5分以上的並不算太多,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到系列紀錄片上來,就會發現很多的高分作品,像是雙雙拿下9.6分的《急診室故事》和《人間世》。
這兩檔紀錄片有個共同點,它們的起點都是特殊行業——醫療,但醫療並不是它們要展現的主角,這份職業所輻射到的人群才是,典型以點繪面的記錄方式。
剛好,有一檔記錄巡邏民警日常工作的紀錄片,同樣也採取了這種以點繪面的記錄方式,其系列作品《巡邏現場實錄2017》和《巡邏現場實錄2018》分別在豆瓣拿下了8.5和8.9的高分,現在,《巡邏現場實錄·前傳》也於今晚在東方衛視開播了。
之所以要叫前傳,是因為它說的是2017年的故事, 2018版播出之後觀眾呼聲實在是太高,節目組也就順勢把這些民警之前的工作精編成了「前傳」。
電影中做前傳很常見,紀錄片做前傳的還真不多,由此你也可以看出,「巡邏」系列的受歡迎程度。
就像我們說的那樣,《巡邏現場實錄·前傳》雖然以巡邏民警的日常工作為入口,但它的記錄對象並不僅僅是民警,而是它鏡頭下的上海,這座城市的運轉方式,以及那些遭遇問題的人們。
上海每天能接到三萬多個報警電話,日均一萬個接警現場。每個電話,每一次出任務,都意味著有人遇上了問題。
這種天然的突發性、矛盾性、戲劇性,恰恰就是最適合紀錄片的。
《巡邏現場實錄·前傳》每一期都會根據警務工作的特點或出警類型來設置主題,每個主題下有十幾個案例,第一集《緊急指令》說的就是緊急出警的情況,既有臨時接到的增援、出警命令;也有在日常巡邏中突然發現的危險警情;又或者是立體防控巡邏系統中,在視頻巡邏裡及時控制犯罪情況。
每一個案件,都被《巡邏現場實錄·前傳》拍得非常有現場感。
想要拍到基層民警們的工作狀態,《巡邏現場實錄·前傳》的攝製組就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上儘可能地貼近被拍攝者,換句話說,他們得跟民警們一樣的作息,蹲點在基層派出所和民警們一起三班倒,或者跟著他們去街面巡邏。
在這種創作模式之下,攝製組所拍到的,都是突發性的真實事件。
比如在民警郭敏、徐安銘駕駛警車巡邏的時候,僅僅是一輛自行車經過的十幾秒中,他們就判斷出了騎車男子有可疑現象,一番追捕之後,證實了該男子果然在近期有過吸毒行為。
在這之外,《巡邏現場實錄·前傳》的記錄方式,還和常規的紀錄片有著微妙的不同,這在本質上是由警察的工作性質決定的。
每一期的內容,差不多由四類素材組成,分別是執法記錄儀拍到的畫面,監控攝像頭拍到的畫面,攝製組貼身跟隨警務人員拍攝的畫面,以及任務結束的後期採集,比如審訊、警務人員採訪之類。
這種構建方式,意味著創作團隊會面臨大量的素材,除了海量的、片比高達1:150的拍攝內容外,後期團隊還要從無數的監控視頻、執法記錄視頻中去挑選對應的影像。
更重要的是,這些來源不同的影像還構成了一種多視角、全景式的記錄,為我們還原了一種最真實的警務工作現場。
比如在一次夜間執法中,淮海路派出所的民警在監控畫面上發現一名外國人有要和一位紅衣女子進行非法交易的跡象,隨後的畫面就在監控錄像、執法記錄儀畫面和攝製組實拍畫面中來回切換。
執法記錄儀的畫面雖然不是特別清晰,但是非常有現場感和沉浸感,也代表了民警的主觀視角——
監控畫面則是宏觀的上帝視角,能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嫌疑人逃竄的方向、乃至民警們的包抄策略——
攝製組拍攝的畫面更多起到了輔助敘事的作用,更有戲劇性,像是這個旋轉拍攝兩人交易物的鏡頭,就是很電影化的手法——
對於犯罪嫌疑人和民警的後採畫面,則是對案件的一個總結,也是專業角度的解讀和解釋,此處民警就解釋了他們的抓捕方法:讓嫌疑人先跑,等他跑不動了再實施抓捕——
這四種視角的結合,提供的是一種立體的觀察維度,我們可以代入不同的身份、視角去了解民警執法時的真實狀態,他們會面臨的突發情況、緊急性以及危險程度。
而這樣的事件,只是每天一萬次出警中的一樁或幾樁而已。它並不特殊,而我們的平靜日常,也就是民警們用自己這樣「戲劇化」的日常換來的。
除去讓觀眾看到他們的常規工作之外,《巡邏現場實錄》系列還構建了一種長時間跨度的觀察和記錄,在現場拍攝的後採影像中,我們能看到民警出任務過後的疲憊,甚至是受傷情況。
而從2017到2018,歲月也在民警臉上留下了痕跡。
《巡邏現場實錄2018》中的兩位民警
如果說系列中案件的集合,帶來的是一種剖面的真實;那隨著時間流逝產生的對比,則帶來了一種縱向的實感。
這種真實,讓我們更靠近民警這個群體。
和醫生不一樣,民警這個群體,離大眾多少還是有些遙遠的,這或許是保護者身上天然會具備的一種距離感,就好像西部片中的那些小鎮警察一樣。這也是這檔紀錄片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巡邏民警與民眾雙向交流的渠道。
就像節目總導演蔡徵在採訪中說的那樣:「民眾有了解的願望,警察個體也需要交流和溝通,是需要雙向交流的,媒體有責任為這種溝通做一些事情。」
這是《巡邏現場實錄》系列節目的初衷,也是它背後的社會責任感。
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在今天晚上於東方衛視播出的《巡邏現場實錄·前傳》第一期裡,你會看到,即便紀錄片是在上海拍攝,民警們在執法的時候也幾乎都說普通話,是很官方的、職業的語言。
但是在安撫、勸說嫌疑人的時候,他們會根據對方說的是上海話還是普通話,隨時切換,和對方說一樣的語言,耐心而溫柔。
距離感一下就消失了。
似乎那一刻,他們不再是打擊犯罪的警察,而是單純為我們解決問題的身邊人,那些嫌疑人也不再是迷途者,而是等待重新指認方向的被救贖者。
這個簡單的語言轉換背後,是《巡邏現場實錄》捕捉到的尊重。
真實感讓我們靠近、了解這個群體;而尊重,則徹底消除了隔閡,讓大眾去理解他們,也開始了解他們的工作。
這份理解不僅僅是對他們工作的支持,更是對我們所想要的那種平靜日常生活的支持。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中國人面對苦難的生存哲學,都在《地久天長》裡
一部中國片的韓國版,打破了所有韓國票房記錄,說明什麼?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