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COSTCO還能火爆多久?
8月27日,上海市閔行區一家來自美國的超市開業,沒有想到的是火爆異常。地圖上早早顯示,去往超市的多個路段「飄紅」,而該超市的停車場也早已車滿為患。到後來,進入超市的人似乎不要錢樣的瘋搶,而想進去的人則排成了長龍,甚至購物結束後,結帳都需要2個小時以上。
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和圖片,能夠清楚的看出,人們爆買的瘋狂程度。面對著如潮樣的購物人群,該超市出於「安全考慮」,當天下午直接關門暫時停止了營業。
對了,這就是美國最大的連鎖倉儲式超市COSTCO,又稱作「開市客」,在內地的第一家超市開業時的盛況。為啥COSTCO超市如此火爆呢?因為該企業定位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中介」。就是說,嚴格壓縮或者說限制超市出售商品的毛利率。一般來說,毛利率控制在1%到14%之間,基本以6.5%為準。
如此的定位,自然在控制了商品的數量與品牌(每樣兩三種)後,其商品的價格也就相當的實惠。據說,非食品類商品要比市場價便宜30%到60%,而食品類商品,基本都要便宜10%到30%。當然了,COSTCO也不完全是薄利多銷,而是將盈利的點限制為會員卡和信用卡。
按照資料,COSTCO的通過銷售會員卡,可以實現70%以上的利潤收入。在上海超市開業前,就從7月1日開始銷售會員卡,每人每年199元,而到了開業後,會員卡的價位改為299元每年每人。目前,從「人山人海」的火爆場面來看,估計購買會員卡的人不在少數。
網絡上流傳一段文字,很有意思。據說是某位第一天去超市購物的上海人寫的,「全程4小時,全家6個人,公共購買茅臺12瓶,五糧液6瓶,亂七八糟食品一大堆。晚上茅臺2488元一瓶出售給黃牛,盈利12000元,五糧液出手4瓶,盈利1600元,留2瓶五糧液以後招待家裡來的客人,食品總共花費200元多一點,停車30元,會員卡1800元,總計盈利12000元左右」。
的確是非常精明的。通過他對規則的合理利用,不但採購了酒和食物,全家辦理了會員卡,而且還獲得盈利12000元,代價僅僅是4個小時的時間。這裡面能夠盈利的關鍵,就是茅臺酒的超市零售價和市場價的差額。因為超市裡限購的茅臺酒,零售價為1498元,幾乎與茅臺公司的建議零售價一樣,要知道,這樣的價位根本在市場上購買不到真酒的。好在,有些極其緊俏的商品,比如說茅臺酒、愛馬仕等都是限購的,並且數量是有限的。如此,能夠如這位上海人樣的,恐怕不多。
開業頭一天火爆,而到了第二天,超市更改了遊戲規則,其中對每天進入超市的人數限制為2000人。即就是如此,也有媒體報導,有人凌晨2點半排隊,更多的人是5、6點就過來排隊了。也有有心人對超市商品的價格進入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與電商或者旗艦店或者市場相比較,COSTCO超市銷售的商品價格的確低10%以上,尤其是進口商品幾乎都是秒殺的。
關鍵的是,COSTCO超市銷售的商品,能夠保證的是正牌商品。當然了,這個保證是通過COSTCO這個美國最大的超市品牌的聲譽來實現的。起碼,要比國內的假冒偽劣,或者無法識別真假,充斥山寨商品的某些電商超市相比,COSTCO要讓消費者有信心的多。何況,這COSTCO超市還實施著「無理由退貨」、「一個月內退差價」、「隨便吃,吃好了再買」等極其考驗人性的零售措施。
問題就在這裡。雖說是會員制消費,但是對會員的條件並沒有限制,只要是支付299元每年每人,就可以成為COSTCO的會員。而成為會員,就能享受COSTCO的正牌優惠商品了。要知道,超市實施的這些營銷措施,是遠遠超過國內有關零售業的規定,更是要比國內零售市場的做法超前很多。再加上中介商的定位,使得COSTCO的商品,不但對國內超市、電商等有競爭力,也比同為外資超市的沃爾瑪、麥凱龍等有優勢。
這種優勢,的確是極大的吸引了消費者,以至於開業火爆,隨後竟然需要對購物者進入人數要限制,然而,當消費者,尤其是國內消費者日益增多後,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別的不說,COSTCO開業當天,就有人發現了超市中,很多不文明的現象。特別多的是,食品、海鮮等不但被亂扔,而且還被打開包裝品嘗後放棄。顯然,我以為,要是COSTCO不對營銷規則進行「本土化」改造的話,關鍵的是,其商品的損耗率將會居高不下。
再說這「無理由退貨」的政策吧,這需要會員有基本的商業文明和契約意識。然而,這對國內的消費者來說,顯然是要求有點高。開業時,甚至短時間內,銷售火爆,還顯示不出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適合美國市場的商業規則,恐怕會在中國內地市場遭遇滑鐵盧的。儘管,我們都知道,相比而言,上海人的素質相對較高。可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畢竟,面對人性的考驗,未必能夠有多少人守住原則與底線。
其實,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的,不至于于老美的零售企業。8月21日,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策劃的「美國工廠」上演了,其中講到福耀玻璃在美國的工廠,就遭遇到了企業文化、管理方式、工會、安全理念等的差異。也許福耀玻璃掙錢了,但是不同的商業文明之差異,將會讓福耀玻璃的美國工廠一直處於「矛盾」之中。
到此,就回到了我題目提出的問題,這火爆的COSTCO在中國內地到底還能堅持多久呢?起碼,在不改變營銷規則的情況下,「水土不服」的問題將會深深的讓COSCO管理層陷入糾結與困境。(文/閒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