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0:05:35 來源:濟寧晚報
冬意濃,樹葉落,田間似乎只剩下小麥還在蓬勃生長,不畏寒冷。但在一座座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蔬菜、結出的水果,無不帶著豐收的模樣。即使是冬季的田野,也積蓄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濟寧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鎮村整建制鄉村振興示範打造。去年市財政列支3.5億元啟動泗河、運河兩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黃河灘區、微山島片區、尼山片區3個示範片,20個示範鄉鎮、200個示範村建設「2322」鄉村振興示範工程,趟出了一條具有濟寧特色、可借鑑、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子。
產業振興 一縣多個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為實現產業興旺,我市重點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帶領廣大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增收致富,確保每縣都有兩至三個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近年來,濟寧我市實施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市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100萬畝,總產穩定在450萬噸以上。全市稻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1位,還建設了一批高標準農田,土地流轉率達5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在發展優質糧食和精深加工方面,兗州區擁有規模以上糧油等加工企業48家,形成了小麥、玉米、肉鴨三大產業鏈條。魚臺縣實施了綠色稻米發展戰略,實施「五統一」種植綠色稻米,探索「稻蝦、藕蝦」混養,較傳統單一水稻種植畝增收3000餘元,魚臺縣龍蝦年經濟總產值達20億元,今年5月份魚臺縣榮獲「2019年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專項先進縣」。任城區則連續6年每年列支5000萬元實施「稻+」、設施蔬菜等都市農業項目,綠色稻米、有機蔬菜、花卉苗木等種植面積持續擴大。
金鄉大蒜榮獲第一批全國區域優勢農產品,探索形成了大蒜「全產業鏈條」發展模式,品牌價值高達218億元、列全國蔬菜類第1位。嘉祥種業實現集群發展,湧現出聖豐、祥豐等育繁推廣一體化的現代種子企業,濟寧年繁育小麥良種2.5億斤、大豆良種1.3億斤。今年9月22日第二屆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大會舉辦,「泗水地瓜」品牌成功發布。鄒城市作為全國十大食用菌主產縣,大手筆打造了大束蘑菇小鎮,20多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金針菇工廠,顛覆了食用菌種植的傳統場景,解決農民就業1300餘人,並和100多個農戶建立起緊密利益連結。
人才返鄉 173名鄉村振興合伙人帶民致富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吸引優秀人才回鄉才能為鄉村注入新活力。去年,濟寧市人社局制定出臺了《濟寧市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管理辦法》,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試點,面向企業家、創業團隊、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重點招募,符合創業人才政策申報的最高給予500萬元經費資助,目前共招募合伙人173名。其中,泗水縣東仲都村四面環山,三年前還是省定貧困村,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村裡與回鄉創業人員——「等閒谷藝術糧倉」項目負責人田彬洽談合作,陸續建成民宿、餐館、砭石小院、蠶桑小院等,發展起11種經營業態,年客流量達15萬人,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
為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濟寧市定期評選「優秀鄉村儒學講堂」「儒學民間傳承獎」,共建成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4個,其中曲阜、兗州被列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鎮街分中心156個實現全覆蓋、村級實踐站4480個,並在實踐中心率先創新建設了「幸福食堂」、共建成111家。此外,濟寧市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建成家風家訓展室5400餘處,還開展了「亮家風、曬家訓」等系列活動,形成了人人彬彬有禮、戶戶和和美美、處處乾乾淨淨的新時代鄉村新風尚。
生態福利 黃河灘區22個村莊喬遷新居
鄉村生態振興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圍繞民生需求,我市強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確保今年圓滿收官。全市共改造農村廁所133.5萬戶,佔全省改廁量的十分之一。今年,濟寧市率先下發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方案》,垃圾分類實現所有涉農鄉鎮街道全覆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與中山水務公司合作,探索了「特許經營+城鄉一體」模式,重點治理環南四湖、沿大運河、黃河等行政村,年底前將確保完成2984個行政村、覆蓋率達50%。
濟寧市還大力實施黃河灘區「三區同建」工程,將梁山黃河灘內22個村莊全部整建制搬遷到鄉鎮駐地居民遷建社區,藉助灘區林木資源豐富的優勢,配套建設家居產業園區;有效整合灘內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等要素,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近幾年,我市以重大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牽引,激活潛在的鄉村資源優勢。其中,經開區馬集鎮因地制宜,美化人居環境,打造紫薇小鎮,通過一棵棵紫薇樹鋪就富民小康路。伴隨著泗河堤頂路正式貫通,串聯起7個縣市區、18個鄉鎮、10個鄉村振興片區,兗州花海彩田、牛樓小鎮成為鄉村「網紅打卡點」,實現了「一路通、兩岸興」。
此外,濟寧市持續加大南四湖省級生態保護區建設,啟動了微山湖國家5A級景區創建,去年市縣兩級投資1.1億元完善微山島道路、汙水、綠化等旅遊及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新建的「觀光綠道」串起數百家農家樂,努力將微山島變成人們愛玩樂玩的「寶島」,微山島上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收入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