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榴
似乎是毫無察覺的,《機動部隊》就已經進入了收官時刻。
在一個月的播出時間裡,除了開播當天的全網熱度達到64.24外,平均保持在48的實時熱度,豆瓣5.5分的成績,與攜著林峰、蔡卓妍領銜主演,方中信、譚耀文、張繼聰、溫碧霞等主演,林雪、張錦程、石修、苑瓊丹特別客串的榮光相比,《機動部隊》的這個成績聽起來似乎有些差強人意。
與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星期前剛剛落下帷幕的《破冰行動》。
即便爭議性的結尾讓觀眾發出失望的聲音,但不可否認,加持在它身上的真實、刺激、燒腦等標籤,的確足以《破冰行動》撐起5月劇王的身份。
同樣的題材,不同的命運。悄然之間,內地與香港似乎正在完成一場交替的過程。
在網際網路浪潮風起雲湧的今天,港劇這艘大船一直在嘗試根據觀眾喜好的更迭調轉自己的方向和速度。
合制、改變、沉澱、新生,帶著破釜沉舟的嘗試,再次打入內地視頻網站。而嘗試後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即為內地元素的融入。《溏心風暴3》的酒桌茅臺、《再創世紀》中的,就連《宮心計2》都講起了成語,練成了一幅古人腔調,在「之乎者也」中百般討好內地觀眾。
相對而言,大概也唯有警匪劇,多年來邁著一致的步調,在緊張刺激、悲歡離合的漩渦裡打轉。
不同於內地警匪劇的正邪兩立,遊走在司法道德與黑暗勢力之間的香港警匪劇,擁有的是本土文化中衍生的黑幫、神怪、靈異;動作、英雄、政治隱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下,讓內地觀眾透過那一部部影視作品,窺見維多利亞港背後光明與黑暗的交織,那是讓一代人可以感受到的濃鬱的群體情感,以及人性的真實面。
《機動部隊》的故事基因同樣來源於此。脫胎於香港所獨有的半軍事訓練的應變及防暴部隊PTU,身任警方臥底成功搗毀黑幫後重返警局的警員高家聲(林峰飾)、PTU女沙展何慧玲(蔡卓妍飾)和鐵面無私的隊長劉建暉(方中信飾)在生死、友情、法律等各種衝突下,完成一場正邪的交鋒。
熟悉的演員,熟悉的劇情,與揉入內地元素後顯得不倫不類的,《機動部隊》大概是稱得上「原汁原味」的。
但也不得不正視的是,這種經典套路下的「原汁原味」,反而成了一種不合時宜的粗淺挖掘。
當《機動部隊》的主角高家聲臥底數年,終於把老大繩之以法重返警局,轉身卻又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引發警隊內部的猜忌,大概沒有人不熟悉這個套路。
「現在合拍港劇真是各種換湯不換藥,飛虎不飛虎,PTU不PTU,全是幾百年不變的臥底、陰謀,你們就覺得內地人喜歡看?」豆瓣熱評中,一位網友一陣見血。
的確,觀察這類題材大概會發現,內容泛濫的背景下,香港警匪劇始終如一的鐘愛著臥底梗。從近些年在大陸上線的一眾港劇來看,不論是《使徒行者》還是《飛虎之潛行極戰》,再加上《機動部隊》,除卻明確的警種匪類,彼此客串大概也不成問題。
換句話說,所有的輕車熟路,都變成阻礙改變的桎梏,不斷地稀釋著香港警匪劇的生存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在大陸影視劇內容產出低效的那些年,港劇所扮演的是80、90後成長中的重要角色。以至於直至今日,很多粉絲仍然習慣茶餘飯後緬懷港劇的高光歲月。
但當聚焦於警匪對立的長期鏖戰,注重警察個體和社會關係、家人關係的同振與衝突,演變為現下僅剩的一個軀殼,以及主題立意上長期的沒落,香港警匪劇的存在意義也正在被逐漸消解。
與港式警匪劇相對的,是內地警匪劇的新生。
《破冰行動》與《機動部隊》同天播出,卻在短短的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分道揚鑣,走向極與極的兩端。
世界觀想像力不斷被突破,沒有情懷包裹的路人粉逐漸轉移陣地。即便在後期一度被怒斥「爛尾」,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同樣是警隊內部矛盾、好警與黑警、警員間的同僚情歷,《破冰行動》的確更像是港劇舊模式下硬核升級版。
警察典型形象和犯罪分子典型形象的塑造、紛雜糾纏的權力鬥爭,以及主旋律題材的通關要素,《破冰行動》帶給市場的思考不僅僅是虎頭蛇尾的「爛尾之殤」,更是觀眾對於警匪劇口味根本性改變的思考。
對比內地而言,香港警匪劇如今的「症狀」,是多重「病因」累積的結果——IP孵化緩慢、原創缺失、創作領頭人缺失……在多年的磨礪之下,港劇所演變的某種時代特徵,已經僅僅只保留的形式軀殼。
因此,不管願不願意,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警匪劇,都必須要經歷這個慢慢替代的過程了。
而從一定程度上說,這股新潮的使命之一,是保證香港警匪劇相比獨具特色的同時,獲得不亞於流行題材的觀眾緣。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則必然是新的IP,新的原創。
在《機動部隊》前,引起口碑風暴的是《鐵探》。
不陷於各種案件,也不拘泥於臥底故事,捲入的是警屆高層之間的權力鬥爭,是本劇與以往的TVB警匪片最大的不同點。
劇中,處處存在的權謀,是每個高官寫在了臉上的對於權力的渴望。在把破案當成升職的工具,把手下熱血的年輕人當成自己的棋子的大背景下。依舊是警隊內部的矛盾與的警匪鬥智的雙線交織,但故事的基因卻變成了高智商的高層內部黑白鬥法,《鐵探》在繼承了港式警匪劇熟悉的配方的同時,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有網友將其形容為「港劇血性的回歸」。但實際上,《鐵探》中對香港警隊的生態環境還原度有多少,或許並不能稱得上是「原汁原味」。然而其所提供的視角,卻港劇脫離浮於表面的「港味」,在香港特殊體制下的生成其所獨有的廟堂與江湖,讓觀眾品嘗到熟悉的味道。
人們屢屢談到的「港味」究竟是什麼,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但港味和港劇的魅力,絕對不僅僅是港劇中那些套路化的故事。
如今,站在地位更迭的交叉路口,香港警匪劇,也該到了改變的時候。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崑崙
校對 |Siya
點擊關鍵詞觀看以往專題⬇️
(上下滑動可查看更多)
商務合作|約稿轉載
微信:hanyingn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