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臺灣女孩:我實踐了笨老百姓最成功的「兩岸關係」

2022-01-08 政知圈


撰文 | 趙婧姝   編輯 | 馬寧

一個臺灣女孩少女時代曾幻想當言情小說作家,投稿N次都沒有成功,「出版社評價很搞笑,但是沒有愛情的成分」,而她卻意外在大陸因談「兩岸」受到關注,並剛剛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書。

2012年,郭雪筠辭掉臺灣的工作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一年後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臺北女孩看大陸》,以日誌為基礎結集成的同名圖書本月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大陸上市。「希望能夠大賣!因為我可以賺得多嘛,而且我真的希望大陸書市上能有一本寫兩岸交流互動的書,能夠讓大陸人了解一下,臺灣人不是那樣子的。」

雖然有過在臺灣被批評的顧慮,甚至一度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出書,但她現在已經沒了這樣的糾結,她想也在臺灣出版這本書,「希望臺灣人能夠了解大陸,不是一天到晚只看到髒亂差、經濟好,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近日,臺灣女孩郭雪筠接受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的專訪,聊了聊她與大陸的「那些年」。

在大陸生活了快4年的郭雪筠講話仍有著臺灣的氣息,但zh、ch、sh咬得很清晰,還學會了兒化音。她的臺灣朋友說她變大陸人了,「因為我在這裡生活,越來越靠近這裡的人,很正常啊,很多陸生到臺灣口音也會有變化。」

霧霾的天氣她從來沒有帶過口罩,也沒有對柳絮過敏,然而短暫去上海工作時她卻滿腿長包。在上海的時候,誰說北京不好她也會著急,「或許我上輩子是北京人吧?」

現在北京南邊工作的郭學筠住在地鐵沿線的一個建好幾十年的老小區中,每天走十五分鐘坐地鐵上班,一路經過麻辣燙、肉夾饃、涼皮、手抓餅的攤子。

去年2月,她辭掉上海一家待遇不錯的公關公司工作回到北京,租下了一間每月1500元的次臥。「也不好意思和家裡要錢」,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前,她做過玻璃展的翻譯,也幫一家臺灣公司賣過內衣,窮困潦倒的她會在小區街邊,買麻辣燙、5元的肉夾饃,「很好吃的!」

「北京的房子真的太貴了,臺北的一居室可能也就2000人民幣。」和許多「北漂」一樣,她也會抱怨北京的房價,卻依然決定在這個城市生存下去。

在那段迷茫的時間,她會在半夜偷偷躲在被子裡哭,書已經籤約,但是又沒有進一步的消息,「那時我想過要回臺灣,但是我想要在大陸看著書出來。」後來,書確定要出了,她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繼續著在大陸租房、上班、交朋友的日子。

「留在大陸工作,是我來這裡之前就想好的。」

2014年,在臺灣一家中型餐飲公司做秘書的郭雪筠決定申請北京大學的碩士,「當時雖然每天吃吃喝喝很快樂,老闆對我也很好,但我覺得自己不想這麼過,現在拿6000(折合人民幣),以後還是這樣。」她想,在北京、上海工作前景會更有「盼頭」,5年後會很不一樣,而在臺灣,20歲可能就會看到40歲的生活。

換到十幾年前,去大陸上學可是中學時的她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事情。那時的地理課要求記大興安嶺、秦嶺的位置和大陸的各省區市,讓對大陸很陌生的她感到很困難,「覺得又不會去,為什麼要學這些。」去過大陸的地理老師說有一種老奶奶花生糖特別好吃,同學們在私下議論「大陸東西能吃麼」。中學時代,聽慣了國共內戰的學生們印象中大陸就是敵人,有時學校舉行防空演習,大家躲到桌子底下說「躲桌子下幹嘛,對面打過來還不是會被炸掉……」

逐漸,媒體上多了對大陸經濟起飛的報導,「比如某某去了大陸,發展很好。臺灣人覺得到大陸語言也很通,可以闖一闖。」郭雪筠對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說。

大陸開始在臺灣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大三的時候,有一堂課叫做「兩岸關係」,老師拿了很多大陸領導人的照片給同學們看,但大家都會認錯,「我發現對大陸太不了解了,老師都很驚訝!」

郭雪筠決定通過網絡論壇了解大陸,便有了在天涯和豆瓣上的試水。突然有一天,「臺灣人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的話題刷爆論壇。但和許多臺灣網友一樣,郭雪筠沒有聽說過傳出這個說法的綜藝節目,在網絡上也只是檢索到一小篇報導。當論壇上關於臺灣人是「井底之蛙」的批評聲再度甚囂塵上時,她自己在辦公室和網絡上調查了一下「臺灣人是否真覺得大陸人窮」這個話題,結果發現身邊的臺灣人都說「啊?窮?大陸近幾年經濟很好啊!不是很愛買名牌嗎?」當他們知道是某綜藝節目闖禍後,都非常不以為然,「哎呀綜藝節目講話也要相信?」

「明明是節目的問題,卻傷害到臺灣人的形象,讓大陸朋友認為臺灣人都是沒見識的笨蛋。那時我心底就默默決定了,我以後一定要到大陸發展,一定要把臺灣人的想法親自告訴大陸朋友。」她在豆瓣日誌上寫道。

「你到北京後,會碰到很多富二代吧?」當她真要去北京上學時,身邊的好友十個裡有八個都交代她,帶個富二代回臺灣。

初來乍到,雖然沒有碰上富二代,但大陸男生還是讓她驚訝了一把。

與出門前噴髮膠,穿著花哨的臺灣男生相比,大陸男生確實「不修邊幅」,但是大陸男生很喜歡請女生吃飯。來到大陸後的第一次去飯店就是外系男生請客,地點在麻辣誘惑,那裡的饞嘴蛙成了她的最愛。「臺灣男生很少給女生買單,一般都是AA,後來被大陸男生帶壞了,我現在回去覺得臺灣男生好小氣,為什麼60元電影票你要和我分……」

她感覺臺灣男生會更心細,比如幫女生開門,不過「大剌剌」的大陸男生讓她更喜歡,也差點和大陸男生交往,可惜有緣無分。她有幾個臺灣朋友找了大陸男朋友,表示剛到北京時「很震撼」,為什麼男生對女生這麼好,會買單、會讓女生罵。「我們覺得大陸男生不耐看,但是還挺耐用的。」

大陸男生也會在二十五六歲時就在豆瓣徵婚:「北京戶口,月入8000,家裡另有一套房,真誠找個媳婦。」在她看來,這本是35歲以後才該說的話,生活在13億人競爭的世界中,在「你有沒有北京戶口、你看某某某收入都有兩萬」的環境中,大陸的年輕人似乎比臺灣年輕人更早明白現實世界運作的道理。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學生宿舍的公共澡堂,沒有門,也沒有隔間。起初她還帶上隱形眼鏡默默觀察,但是周圍的女生都很淡定,還有人大聲唱歌,「我第一天洗完就習慣了。」

「畢業後,澡堂成了我很美好的回憶。在人人都西裝筆挺的辦公室,真的懷念打擊互相搓背、遞澡卡的日子。」郭雪筠在書中寫道。

在北大的日子,雖然沒去過幾次圖書館,但是卻經常和大陸的同學們吃燒烤、小龍蝦、玩三國殺。作為班上不多的臺灣女生,郭雪筠一入學就很受歡迎,女生們學她的臺灣腔,和她聊康熙來了,男生也跑過來主動和她說話。

「我有一點很感念的就是,我那時候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很多人覺得我是臺灣人,會對我很親切。我為什麼看大陸偏正面,是因為我收穫了很多友誼,我要回報他們,看到對方的好。我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或者回到臺灣也很少批評大陸。」她也希望,臺灣人在臺灣看到大陸人,也要對他們好一點,多看到別人的優點。

在她看來,兩岸只要能對話就好,哪怕是互丟表情包呢,至少臺灣網友學會了用大陸的表情包。 

「有些人可能是從工作開始認識大陸,我是從學校開始認識大陸的,我的同學對我很好,很可惜的是近200萬臺灣人在大陸,但為什麼兩岸還是不了解。」這成為了她在豆瓣開始寫《臺北女孩看大陸》系列的重要動因。

著手寫豆瓣日誌是在2013年的8月。在寫畢業論文《臺灣年輕人的大陸印象》時,她發現一些大陸學生到臺灣去會寫一些東西,但是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沒有寫過對大陸的認知,在大陸的書市上,有關兩岸的書很少,能找到的可能就是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覺得大陸人可能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我就開始在自己管理的臺灣小組寫,然後自己頂(笑)」

第一篇帖子先是寫給臺灣朋友看的,打消大家對於大陸髒亂差、不排隊的擔心。她更多的文章則是面向大陸網友,用簡體字寫成,分享自己在大陸的生活,對大陸與臺灣異同的感受。她也曾發文感慨,太多人把兩岸交流當成學術論文、辯論場地,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講故事。那些「以前國共內戰時,國民黨怎樣怎樣」的話題很有知識,但真正讓她喜歡上大陸的卻是很多人告訴她「我高中時從來沒有談戀愛,我讀得是整個縣城最好的高中,每天要讀書到晚上十點鐘」。

在豆瓣上,經過一些爭論,也隨著她慢慢融入大陸,她的文章「刺」變少了,但這是又有大陸網友說「你把我們說的太好了,我們還有很多要改善的」,比如最近她發表的一篇點讚微信支付方便的文章就收到不少此類留言。

「臺灣人寫大陸,一定要拿捏一個尺度。」不過郭雪筠表示,總的來說她不喜歡一直看著別人的不好。「你到大陸前半年,抱怨環境差、人們插隊,如果你來了這麼久了,還在講這些事情,我覺得你有點煩。」有一天,她看到文章後有陸生妹子留言說,她在臺灣學習,卻始終和同學有點隔閡,因為她的文章,她有點明白臺灣人了。還有人說,他因為看了文章想要把個臺妹,求技巧……這讓她突然感到自己經營豆瓣的意義。

「這些,是我這個笨蛋老百姓做過最成功的』兩岸關係』。」她在豆瓣上說。

圖片來源 |《臺北女孩看大陸》 郭雪筠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相關焦點

  • 一個臺灣演員的「北漂」之路!邱宇婕在北京找到「歸屬感」,很棒
    其實北、上、廣、深這些城市都是國際化大都市,「北漂」的人來自全世界,其中當然也包括祖國的寶島臺灣。1月21日中國新聞網報導了來自臺灣的「北漂一族」邱宇婕的事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2017年7月從臺灣登上赴京飛機的臺灣女孩,如今已在北京深深紮下了根,找到了滿滿的歸屬感,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棒棒噠!
  • 兩岸 | 「九二共識」在臺灣上了谷歌熱搜——
    兩岸工作小組」,而「九二共識」一詞也隨之登上臺灣Google搜索的熱門話題,其中高雄市的搜索量更是排名第一。據臺媒消息,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再次表示,他對兩岸的態度就是「九二共識」。而在「九合一」之前,韓國瑜19日就曾明確說:「我承認『九二共識』,因為熱愛中華」。他認為,「九二共識」是目前海峽兩岸和平共存的最好方式,所以對此完全遵照和認同。
  • 臺灣影視人的「北漂」路
    中新社福建平潭12月1日電 題:臺灣影視人的「北漂」路中新社記者林春茵美國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的異軍突起,5G在大陸的狂飆突進,6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陸電影票房……大陸影視業的誘人前景,讓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顧超成了一名「北漂」。
  • 蔡英文「綠」了臺灣,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全文如下:  我們注意到臺灣地區選舉結果。  近8年來,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與兩岸同胞攜手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建構兩岸交流合作制度框架,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保持了臺海和平穩定,這一良好局面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 一位來自臺北的女孩:今天開始當北漂!
    我媽問,你怎麼找到房子的?我說,託朋友找的...完全是胡扯,還是依靠偉大的豆瓣。我是意外地在豆瓣看到了一個帖子。大意是次臥開租,室友都是女的好相處,一千五,屋子啥都有,地鐵十分鐘。我噌噌噌地去了。小次臥真的很小,小廚房也真的很迷你,但迎接我的是三個美女。兩個房間,主臥倆女孩住著,我住次臥。主臥的其中一個女孩就是房東,找她籤的約。
  • 臺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2020年臺灣地區「大選」是兩岸關係發展中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對臺灣政治走向、兩岸關係走向有著重要影響。
  •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增加的真相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意外增加經濟大陸經濟的影響力已經從最早表現在對臺灣經濟宏觀面的影響逐步延伸至經濟的微觀面,大陸經濟發展對臺灣百姓生活上的影響越來越廣、越來越深,這讓臺灣百姓對大陸有了越來越多直接的了解。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今年是郭雪筠首次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
  • 臺灣要好 兩岸比美臺關係重要
    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兩岸關係,或者更精確的說,陸美臺三方關係是臺灣生存發展的關鍵,臺灣處於陸美兩強之間,語云「兩大之間難為小」,身為兩隻大象之間的螞蟻,必須自謀生存之道。大陸稱臺灣為不可分割的領土,更重要的是在戰略上,透過臺灣尋求邁出太平洋的出海口。
  • 臺灣要好 兩岸比「美臺關係」重要
    民進黨當局在12月12日不顧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硬是把中天新聞臺關了。在中天最後一夜的節目中,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提到中天被關的真正原因是犯了忌諱,因為他一貫強調「兩岸好,臺灣才會好」,有人聽了不高興。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
  • 臺灣女孩微博傳情兩岸都是家
    黃瑀琪與其先生在現場觀看節目 (中國臺灣網 郭瑩瑩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14日北京消息 由兩岸知名網絡媒體聯合打造的「兩岸大交流,你我共參與」網絡作品大賽13日在北京舉行頒獎晚會臺灣女孩黃瑀琪在她小小的微博中,書寫了一家三代的兩岸情緣。   兩岸民眾在網絡這個大舞臺上交流、分享,造就了「兩岸大交流,你我共參與」的空前盛況。即使只是一條短短幾十字的微博,甚至可能道不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但字裡行間充沛的手足之情,依然能打動億萬網友。   「數十年前,外婆隔著海峽遙寄對山東的思念。數十年後,外婆的孫女——我,卻因緣際會來到這頭,隔著海峽思念臺灣的家人。
  • 臺灣地區政黨體制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方面,兩岸關係指的就是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關係問題,而兩黨對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集中體現在對「九二共識」的看法上。國民黨對「九二共識」是認可的,並且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口號,試圖尋求與大陸關係的穩定平衡點。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多次提到兩岸具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也因此向好的方向發展。相反,民進黨完全不認可「九二共識」的說法。
  • 一個中國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
    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推出的孫亞夫、李鵬等著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系統總結了1979年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前進與反覆的曲折變化,對於如何推動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議。作為一部關於海峽兩岸關係歷史的學術著作,值得向讀者推薦。
  • 臺北女孩:「老中國人」漸逝,臺灣年輕人迷失方向
    而後江啟臣終於表示了,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正值壯年的江啟臣,是國民黨青壯勢力代表,身負「如何拉近年輕世代與國民黨距離」之責,甚至有媒體直接以「江啟臣能否擺脫國民黨親中路線」為題。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臺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仿佛一世紀」。
  • 2011年兩岸關係大事記-11月_兩岸關係大事記_資料_中國臺灣網
    列印  3日,馬英九首次表示,兩岸發展的關係「既不是香港模式、更不是西藏模式,而是一個獨特的兩岸模式」,這個模式讓兩岸在很長時間內能維持和平。  14日,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   17日,國臺辦主任王毅強調,「九二共識」不容否認,兩岸關係不容倒退,臺海和平不容得而復失,兩岸同胞的福祉不容遭到破壞。   22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與臺「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在京展開第二次會談,確認未來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的三大原則,陳亦成為首位以「首長」身份來陸談判的臺「部長級」官員。
  • 黃清賢:從南臺灣選舉趨勢看兩岸關係未來
  • 臺灣藝人「北漂」撈金史:誰在收割誰? || 深度
    誰能料到,臺灣電視劇竟然已經在大陸人民生活中缺席了2300天。 對大陸觀眾而言,上一部備受熱議的臺灣院線電影是2015年的《我的少女時代》,電視劇則是2012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與此同時,臺灣電影還「缺席」了本土的金馬獎。11月17日,667部影片角逐的第55屆臺灣金馬獎落下帷幕,重頭獎項被大陸電影和電影人收入囊中。
  • 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他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幫助在臺灣過世的大陸籍「老兵」實現葉落歸根的遺願,從未計算過花費的金錢與時間。  「這些老人大都一輩子獨身,他們把我當作兒子。因為照顧他們,我多了好些爸爸;因為送他們魂歸故裡,我在大陸多了不少親人。這是我的福氣。」劉德文說,「我家祖籍是福建泉州,來臺灣十幾代了。來臺灣無論先後,我們都來自大陸,兩岸一家親,永遠不能分隔。」
  • 臺灣北漂圖鑑(九)「奇異中國」去了哪?
    就像許多挺著大肚子的中年臺商,見到大陸人就一定要『我老家是河南的、我老家是哪兒哪兒的』套近乎,拜託,那些人回了臺灣還有幾個會說自己是河南人或福建人?」 「我不是說老一代臺灣人的大陸情懷都是假的,但是我真不喜歡一些臺灣人明明沒有大中國情懷,卻還是要用『我祖籍是福建的喔』來拉關係。剛來大陸的時候,老是要被問『你老家哪裡的』?我說,臺灣,他們還要問,『你大陸的老家在哪裡』?
  • 兩岸關係惡化 臺灣投資環境受極大衝擊
    「大華網絡報」14日發表評論說,果然其後,兩岸關係繼續惡化,而且至今還看不到盡頭,甚至最近民進黨當局還一片鼓吹迎接戰爭之聲。蔡英文上任到李顯龍講這話的時候,有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兩國和臺灣「斷交」。由於民進黨當局和大陸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關係便持續下墜。在李顯龍做出上述表示後,更有多米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三國和臺灣「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