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集時長只有5分鐘,被粉絲戲稱為「有生之年系列」的《羅小黑戰記》,在當了8年的「年更番」後,終於奔向了大銀幕。
小規模點映口碑爆棚後,這部國產動畫IP電影在9月7日提檔上映。上映首日,電影票房達到4706萬,排片佔比達到31.7%,超過上映16天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但影片的戰鬥力似乎正在下降,到目前影片的累計票房也僅有2.1億,且票房增長乏力。
擁有業界認可的故事內容與繪畫技術,同時具有一定的IP效應和核心擁躉,但它卻沒能完全撬動票房市場。《羅小黑戰記》出圈失利,原因何在?
1. 粉絲導向性強,圈層壁壘未破
「羅小黑」是導演木頭在2011年創造的動漫形象,劇集從2011年連載至今,9年共更新了28集。誕生至今,《羅小黑戰記》在動漫圈與二次元圈已擁有居高不下的人氣與熱度,收穫了一大批粘性極強的粉絲。因此,電影一經上映,便在圈內掀起了一場狂歡,影片的線下路演也得到粉絲的熱情應援。
在番劇的劇集中,《羅小黑戰記》已經構建了完整的世界觀與人物關係,但受限於番劇篇幅並未完全展現。電影《羅小黑戰記》延用了劇集的世界觀,保持了節奏和畫風,是其前傳。但與動畫劇集相似的節奏和畫風,在維持圈層內高口碑的同時,也使電影本身成為了一部粉絲導向性過強的作品。這也就直接導致其票房疲軟——圈層壁壘未破,僅靠粉絲難以維繫。儘管粉絲群體不斷瘋狂安利、企圖推其出圈,甚至出於情懷地二刷三刷,但這些對整體票房的影響仍是杯水車薪。
此外,由於延續了番劇褶皺少、無陰影的二維風格,導致部分路人認為《羅小黑戰記》是低幼化的電影。從受眾畫像來看,《羅小黑戰記》的觀眾年齡出現較大斷層,主要觀影人群年齡集中在20—24歲,佔比43.8%,40歲以上人數僅有6.2%,參與淘票票評分的觀眾也僅有16萬人。在動畫生產模式愈發工業化,三維、CG動畫以逼真的質感與大場面,不斷刺激著觀眾感官的當下,二維動畫電影夾帶的個性化審美與返璞歸真的獨特呈現方式,被大眾市場接受的程度有待商榷。
2.小眾題材的現實映射斷層,缺少情緒共鳴
電影《羅小黑戰記》勾畫的是人類與妖精共生融合的奇幻世界,討論的內核是人與妖精的隔閡衝突問題。這種人妖共存的架空類題材在現實中難以找到映射和落腳點,似乎只在二次元的邏輯世界比較合理。不同於此前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國漫系列——《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聖歸來》、《白蛇緣起》等,《羅小黑戰記》是粉絲養成系IP,羅小黑並不是普通觀眾耳熟能詳的人物,缺乏能與那些國漫系列相媲美的龐大群眾基礎。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由哪吒衍生的二次創作自古就有,有的成為民間信仰,有的變身神魔小說。因此電影在延續原有IP的基礎上,以傳統故事為基模,保留了中國傳統元素,注入現代設計內核。影片中,哪吒頗具現代氣息的煙燻妝設計迅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對現實社會的反抗意識映射,也極大地契合了現代社會價值觀,在觀眾間產生了情緒共鳴,成為極富中國特色的勵志動畫。這些都是《哪吒》比《羅小黑戰記》更加「大眾化」的關鍵因素。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中 「生而孤獨從不認命,逆天而行鬥到底」、「生而為魔,那又如何」等各種具有不服從不認命的精神內核與國內大眾市場亟需宣洩、放肆生活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其帶來的情緒衝擊是具有穿透性的。
相較而言,《羅小黑戰記》在口碑發酵、擴散的過程中,卻沒有找到可以與觀眾形成強大共鳴的情緒支撐,這對於沒有傳統故事作為文化基礎的電影而言,也是其走向大眾市場的票房壁壘。
3.宣發戰鬥力不堪一擊,造勢營銷持續疲軟
《羅小黑戰記》相較於《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不佳,從預告片熱度和全網熱度就可以預見一二。在映前一周左右,二者就在新聞媒體曝光量與微博熱度等多個維度出現了明顯的區別。目前,《羅小黑戰記》在優酷與淘票票平臺的預告片播放量總和只有400多萬,其話題度和用戶關注度與《哪吒》相比也出現明顯的落差。
究其原因,主控的卓然影業表示:「預告片根本沒有推廣,一分錢沒花,就是在微博、B站上更新了一條,沒有置頂、沒有推稿件、推大號,就引來了很多動漫大號的自發轉發,半個動畫圈的人都在轉。」然而半個動畫圈的人都在轉,卻在原地打轉,沒能打開突破口。前期宣發乏力沒有形成相對大規模的宣傳造勢和輿論鋪墊,是其無法突破的重要原因。首映當日物料總播放量只有6.3萬,預告片和推廣曲的播放量疲軟。對比《哪吒之魔童降世》首映日物料播放量111.8萬,《羅小黑戰記》宣發的戰鬥力顯得不堪一擊。
除了前期宣傳不足,《羅小黑戰記》在後期的社交平臺話題營銷上,也嚴重乏力。 自9月7日首映以來,目前微博上只有#拿掉小揪揪的哪吒#這一條閱讀量破億的熱搜話題,且相關話題佔領熱搜榜單的時間並不長,位置也相對靠後。
在《羅小黑戰記》上映前後,出現了很多關於「國漫崛起與否」的討論,似乎大眾已經習慣性地將《大聖歸來》之後出現的每一部國產動漫,都與「國漫崛起」的命運相捆綁。雖然票房呈現出來的結果是,《羅小黑戰記》並沒有成為《大聖歸來》或《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的頂級流量。但與之不同的是,《羅小黑戰記》中並沒有大眾熟悉的傳統形象,也並非是延續傳統故事的二次加工作品,而是完全來源於編劇的原創劇本。從這個角度來說,《羅小黑戰記》的票房不佳,並不能說明國漫崛起就此止步,而是證明了中國動畫的原創力量同樣值得期待。
1.於觀眾而言:擁有足夠豐富的選擇餘地
以往關於國產動畫的討論與經驗告訴我們:僅靠一兩個頭部作品所帶來的效益,尚不足以代表和支撐整個動畫產業,對於觀眾而言,作品選擇上的豐富性同樣重要。我們需要眾人皆愛的普適菜餚,也同樣需要小而精的個性佳品。如果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那份眾人皆愛的大菜,那麼《羅小黑戰記》就是小部分人難以割捨的甜點,眾口難調,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但總會有人願意為之買單。
並不是每出現一部作品,都必須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和評比,而是無論什麼風格的作品,都能有它存在的價值,擁有專屬於它的一片園地。整體口碑上行、評價有褒有貶,票房不高但足夠支撐起作品本身的發展,這樣小而美的電影是值得觀眾喜愛並期待的。
2. 於行業而言:持續突破推動行業正向發展
從《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到《羅小黑戰記》,每一部動畫電影所展現出的獨特表現力、廣闊的內容邊界和豐富的想像力,都在幫助國產動畫行業擺脫「低幼」、「粗製濫造」、「老套」的標籤。
而不斷出現的每一部電影,在表現形式、內容規劃、呈現風格上的突破中,進入良性競爭的生態,促使整個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熱愛這個行業的人也不用擔心生計問題,能夠持續地投入到新的創作中去,這或許就是國產動畫真正「崛起」的樣子。
3. 於市場而言:個人風格與商業表達平衡的電影不可或缺
《羅小黑戰記》雖然沒有成為現象級電影,卻是少有票房能夠破億的國產二維動畫電影,就這一點而言,它已經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市場作為電影質量的檢驗槓桿,用數據衡量一切,但電影的價值往往不全然取決於這些數據。票房並不是衡量《羅小黑戰記》IP變現能力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通過電影的開發提高整體的IP知名度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直在找尋並試圖融入大眾公共話語體系的市場,也跳出了原來的框架和語境,變得開放多元。在內容、表現形式與作畫風格都有所突破,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人風格與商業表達平衡的《羅小黑戰記》,對於市場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
電影核心內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講故事的途徑和推廣手段也不應被輕視。電影宣傳推廣既講技巧也重時機,如果電影宣發團隊早早聯動,藉助粉絲力量和壁壘槓桿,營造話題氛圍,吸引潛在人群,或許這樣的良心國漫就能夠走得更遠,那些為之付出心血的人也更有前行的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