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著千利休的茶道,這家不到30平米的東京茶寮

2021-02-07 轉轉會

今年年初由兩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青柳智士與谷本幹人所開設的茶鋪體驗店:東京茶寮,吸引了日本的媒體注意。


青柳智士


谷本幹人



試圖要重新詮釋日本茶道的這家茶鋪,位於三軒茶屋地鐵站附近,面積不到30平米。不注意看走過可能就錯過了。




走入室內一眼就看完了,家徒四壁的只有中間一個極為簡單的水泥底座、木製臺面的吧檯,坐滿也不過九個人。清寒與簡約的風格,似乎要凸顯當代流行的性冷感風格。


 

〝我們要重新詮釋千利休當年所提倡的茶道精神。〞年輕的社長青柳智士說。〝對我們這一代而言,茶道是很抽象的名詞,離我們很遠,從出生以來我們所接觸的茶,就是便利店或路旁自動販賣機所販售,裝在塑料瓶裡的茶。〞



茶道發源於中國,但在十六世紀之際,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年-1591)將茶道發揚光大,影響了全世界。



當年千利休把茶與禪宗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以簡素清寂為本體的「沱茶 」。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千利休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融入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工匠精神與生活美學。因此,千利休的美學影響不僅只是茶葉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們把千利休喜愛的、體現了他的審美觀的東西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利休柵欄"、"利休灰"、"利休豆餡"、"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



可以說,在整部日本的歷史上,迄今為止,對其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千利休莫屬。

然而,歷經了幾個世紀,日本的茶文化也面臨了新的課題。工業化社會,忙碌的都市生活,人們再也沒有閒情逸緻坐在茶室中飲茶,千利休所遺留下來的茶道變成了一種可以放入博物館的儀式,只能景仰憑弔,很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塑料瓶裝的茶,更讓年輕人改變了飲茶的習慣。


 

然而無論飲茶的風氣如何改變,茶飲的市場從古自今沒有改變過,在全世界的飲品上,喝茶的人口佔了30億以上,比咖啡的25億還是略勝一籌,平均每5人就有2位愛喝茶。茶葉的影響力可見一般。

 

要服務這許多的茶葉愛好者,創新一種飲茶的潮流與商業模式,不只是日本人在想,許多受到茶道影響的西方人也都開始推陳出新。如:他把茶道開成了潮店


這些標榜著慢生活、手工精神的茶鋪,就像Blue Bottle發明的手衝咖啡,他們開始採用各種器具、空間與飲茶的儀式,企圖傳達不只是茶葉的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背後的生活美學。




今年一月正式開店的《東京茶寮》,透過視頻強調他們高品質的茶葉以及背後的制茶技術,七種來自全國甄選出來的單一茶園茶葉,所衝泡出來的茶湯是最極致的水色(すいしょく)。





至於泡茶的器具以及儀式,素有潔癖的日本文化,在這家店更是發揮到了極致,類似進入了理化實驗室的感覺,無論是衝茶器、測量時間的沙漏、手衝壺、天平秤、茶葉盒、溫度計,一絲不苟的過程,充滿了儀式感。



所有的器具、包含各種瓷器、茶壺、衝茶器、杯皿等,東京茶寮都強調來自日本各地最精湛的職人之手,例如長崎所燒制的濾茶器、新舄燕三條的金屬器、北海道的木材、波佐見焼的白瓷杯。設計行業出身的兩位創始人,就像科學家,熱心而急切的想用設計來解決茶道的創新議題。



甚至茶點都是來自各地知名的店鋪的傳統茶食。


 

千利休當年說起他的喝茶之道,曾經留下一首有名的詩。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


 

這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而對於茶道,利休簡單的歸納出七句話,後人稱為利休七則: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茶要點得合口;炭要放得能燒開水;夏天的茶室要涼爽、冬天要溫暖;插上在附近找到的當季野花;充裕的準備時間;無論風雨陰晴;都用心的接待客人。這就是茶道的秘訣。


 

利休心中絲毫不存在既有的規矩與陳念,從心所欲的不斷創造出新的茶趣。

所謂創造的精神與內涵就在其中,如果拘泥形式反而失去了喝茶的樂趣與當時的人文背景。其實,店不需要大,就像千利休的茶室,帶動了當時人們對於追尋茶道的極致美學。

時代雖然改變,但是人們嚮往大自然、藝術、社交、美食、美酒的情趣並不會改變。如何開創一個受當代人歡迎的茶鋪,還是必須融會貫通,找到那種讓千萬人感動,千利休所表達的茶道之美。

期待我國的茶人們,不要拘泥於傳統的茶道儀式,能從創新的角度,讓我們的茶文化不僅可以保留下來,更具備那些流行的感染力元素。


文:轉轉會

圖:東京茶寮

地址:1-34-15 Kamiuma,Setagaya-ku, Tokyo 

營業時間:11:00 – 20:00 (周一及例假日店休)

轉轉會女主人 成琳是位建築學博士,也是資深收藏家,她喜愛自然、美食與藝術,更喜歡朋友。為了分享藝術與生活的美好,她在不同的國家居住時,總喜歡在自宅中舉辦派對,與朋友分享藝術與生活的美好,退休後除了四處旅行外,時常逗留北京,與許多藝術家、收藏家、文人雅士過從往來。生活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創意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這些美好的點滴逐漸形塑成我們真實的人生。

歡迎轉轉會的微信會員,直接申請加入成琳博士的朋友圈(drchenlin5)或掃上圖二維碼加入

加入手作之美創業聯盟

覺得勢單力薄嗎?請掃一掃二維碼加入轉轉會【手作之美創業聯盟】,我們將搭建產品銷售渠道、媒體營銷團隊、創業服務平臺。透過與主流媒體如電視、平面報章雜誌,網絡、自媒體、實體活動、博覽會、定期沙龍、主題展覽、快閃店等。協助聯盟成員實踐你的夢想。

如何加入《手作之美創業聯盟》?請長按上圖之二維碼,填入您的資料。

轉轉嚴選微店

有鑑於許多無法參與此次手作之美展覽的朋友也想買到轉轉會所推薦的匠人作品,轉轉會的手作之美微店正式開張啦!我們將會將此次參與一百多位匠人的作品,逐步放在微店裡,歡迎朋友線上瀏覽,並踴躍採購,給我們這些優異的匠人更多的支持。請到轉轉會公眾號(zhuanzhuanhui),點擊右下角轉轉微店購買,或長按二維碼進入瀏覽購買。

轉轉會

生活美學第一品牌

官方訂閱號

合作 | 投稿 | 發布  請留言

轉載 請註明出處

2008年成立的轉轉會是著名的收藏家組織,也是推動中國生活美學的第一品牌,以推動中國新民藝復興、藝術進入生活,手作與日用之美為主要宗旨。

相關焦點

  • 東京茶寮:90後的茶店
    試圖要重新詮釋日本茶道的這家茶鋪,位於三軒茶屋地鐵站附近,面積不到30平米。不注意看走過可能就錯過了。今年一月正式開店的《東京茶寮》,透過視頻強調他們高品質的茶葉以及背後的制茶技術,七種來自全國甄選出來的單一茶園茶葉,所衝泡出來的茶湯是最極致的水色(すいしょく)。
  • 忽而立夏 —— 來推薦一份東京茶寮的私家list吧
    而我更喜歡東京的茶寮。為什麼呢?其實京都原本應該是更好的地方的,以前就曾去過一次宇治,整條宇治川,都好像有綠茶的清香。但我,還是更喜歡東京的茶寮。東京的茶寮,同時還帶有很多更當下的變化和創意,已經不完全是傳統上的茶道了,但還是有著「和敬清寂」的意境,包括說,我從來沒有去過任何一家帶背景音樂的茶寮的。再怎麼創新,還是有那樣的神韻;只是讓人能更隨時隨地隨心地體會了。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茶早已不僅僅是茶,而是成為了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密切相關的綜合藝術,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從茶發展到茶道,不得不提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開創了寂茶之道,融於茶道之中的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傾向。
  • 茶道美學電影《尋訪千利休》
    這樣的天氣,在家看看電影喝杯茶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想了解一下日本茶道的朋友,小蘇推薦一部2014年的影片《尋訪千利休》。歷史真實的千利休因為精通茶道,名動東瀛,他先後做過兩位日本梟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茶頭」,前者推崇了他,後者最終要了他的命。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國,茶聖陸羽用自己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開啟了茶文化的時代。唐朝時,前往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侶將佛教和茶帶回東瀛。最初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逐漸演化成為茶道儀式,將為客人奉茶之事提升到精神和文化層次,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傳統禮儀。
  • 【茶電影】《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地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以這個大膽的假設為出發點,日本作家山本兼一寫了小說《利休之死》,電影《尋訪千利休》便由此改編而來,同樣採用時間逆行的倒敘手法,強有力地勾勒出了茶道大師千利休在切腹自殺前傳奇的一生。這部電影可謂是,史上最完全地展現茶道美學畫面的電影。那麼,茶道美學是如何在這部電影中體現的呢?我們還是隨著電影中的畫面,共同來探究一番吧!
  • 藝術 電影《尋訪千利休》中的日式茶道美學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探尋一下其中的日式茶道美學。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相當於在中國,茶聖陸羽的地位。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和敬清寂」作為千利休茶道的最高精神,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日本茶道的主要原則,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日本茶道的「道」字,實際是一種通過飲茶這種行為而要達致的精神性追求。因此日本茶道才非常重視圍繞茶會的諸如茶室、書畫、插花、庭園、茶點、料理等眾多細節,並且制定出很多繁瑣的禮儀規矩。
  • 東京網紅茶寮:喝一杯感覺就立地成仙了
    如果一定要在東京找一處能讓人夢回鎌倉的地方,那古桑庵一定是首選。這間茶屋位於自由之丘,是東京難得的古民家改裝,鬧中取靜。位於宇田川的這家全黑的日本茶專門店,像一個「瘋狂」的日本茶實驗室。沒有古樸手作的茶具茶器,玻璃燒瓶和量杯取而代之,猶如回到了高中化學實驗室。
  • 尋味日本茶道美學 《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有值得看?
    言歸正傳,說說千利休。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縱然,千利休開創了日本茶道美學,為追求極致美感而名揚天下,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更多地是表現了千利休真正想要表達的茶道思想:「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千利休
  • 尋訪千利休:無窮花
    懷著對茶的敬畏,竟也看完了,其印象最深莫過於千利休的茶道以及他說的那句我只對美低頭,還有被那幀姍姍來遲的月夜飛鳥圖的驚豔。 而竹筒裡那抹山茶是生命的萌芽,亦是千利休對美的追尋與敬畏。他對茶道體悟和對美的追尋,何嘗不是一場無窮極的守護。正如其說,我這一生,全部身心,都獻給了一杯茶。
  • 尋訪茶道:中日茶道的碰撞與回歸
    回顧臺灣茶道的發展路線,我們會發現,30年前的臺灣茶道和今日大陸類似,中產階層興起,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大批富裕者不滿足於過去流傳臺灣的半套工夫茶的樣式,開始尋求自己的茶道。這不是一條順利的追尋裡程,臺灣走過不少彎路:例如暴炒茶葉和器皿,以收藏來取代茶道;求新異時髦而大擺茶席,一段時間,曾幾乎人人都擺茶席;直到30年後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條文人化的以造境、賞器、品茶、交友為內容的路徑,隱約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脈。所以,研究臺灣,可以作為研究茶道的一個參考樣本。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所以我靜靜沏了一壺茶,默默打開了一部相當冷門的審美入門電影——《尋訪千利休》(一)千利休——顛覆日本茶道的大師,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千利休(1522-1591),對不愛好茶藝,不關心日本文化的人來說,太陌生。
  • 茗流 《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這個壺,在利休眼中,因著一段年輕時海誓山盟的情緣,成為至善至美的象徵;在秀吉眼中,卻意味著耗盡天下之財也買不到的高貴尊嚴。 大美的境界就是至簡。 《尋訪千利休》中,面對死罪加身、垂頭喪氣的豐臣秀吉,利休為他親手做了一碗抹茶,並說「請您享受這生命中的片刻歡愉」,這用粗陋茶碗盛著的茶,即是充滿哲理的撫慰,又是對生命的悲憫。當利休表態會在信長面前為其說情之後,秀吉得寸進尺的本性露了出來,他提出,要看一看利休懷中深藏多年的綠色小泥壺,那一定是無價之寶。利休自然沒有交出,這便成了兩人心裡無法拔除的一塊老梗。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爭: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
    千利休深得武野紹鷗的真傳尤善茶湯,在織田信長門下做茶頭,偶然收織田信長的接班人豐臣秀吉為徒,二人一時相見恨晚結成莫逆之交,但茶道理念最終還是相去甚遠。 "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 千利休出身商賈之家,18歲就拜師武野紹鷗學習茶道,可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茶道革新。
  • 東京網紅茶寮:喝一杯感覺就立地成仙了(2)
    位於宇田川的這家全黑的日本茶專門店,像一個「瘋狂」的日本茶實驗室。沒有古樸手作的茶具茶器,玻璃燒瓶和量杯取而代之,猶如回到了高中化學實驗室。這個店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的店鋪,如此認真地對待著有著百年歷史的茶葉們,勁頭絲毫不輸茶道師傅。檸檬草煎焙茶是必點單品,煎焙茶一向厚重,嚴格配比的檸檬草加進去,像是個活潑的小姑娘。
  • 千利休— 電光影裡斬春風
    千利休墨跡 消息文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重然決定去追尋他最初的夢想——成為一個如利休般純粹的茶人,決意隱居。雖然千利休離去已有數年,但他的茶道風靡不減。在屍橫遍野的戰國時代,利休的死淵默如雷,驚醒了無數人。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 電影丨《尋訪千利休》
    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熱衷茶道,卻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茶道流於形式,茶道師以追求使用中國宋朝的碗,掛著宋朝的畫為榮。後來,利休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於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
  • 千利休,才不是沒有故事的茶聖
    日本茶道始鼻祖村田珠光自幼出家後來曾在大德寺拜會日本禪宗著名人物一休宗純(就是動畫片裡那個「聰明的一休」之原型),學有所得後將參禪與茶事融匯會貫通,創立「禪茶一味」,並總結出的「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他的思想對千利休的師父——武野紹鷗影響很大,自然也就影響了千利休。另外,武野紹鷗、千利休兩人與禪宗人士也是走得很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