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市人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生團隊,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德志教授的幫助下,完成了全省首例帶血管蒂空腸代食管術,摘除堵住咽喉的腫瘤,還截取一部分小腸從腹部移植到頸部,重建消化道,讓喉咽癌患者恢復經口進食功能。目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未出現併發症和後遺症。
家住海陵區的劉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退休後他總覺得喉嚨百般不適,吞咽有些困難,在一次體檢中發現是喉咽癌晚期。劉先生積極尋求治療方法,先後前往上海、南京多家腫瘤醫院求醫。
「喉咽癌一般採用手術、放化療及分子靶向等綜合治療,但目前較多使用的還是手術治療。」市人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黃永久告訴記者,劉先生因為體質較差,不符合手術條件,所以只能在上海某醫院進行了徹底的放療。療程結束後,劉先生回泰休養。
但放療結束後的第5個月,劉先生再次覺得吃不下東西了。到醫院一查,腫瘤「捲土重來」,長得比以前更快。第8個月,劉先生已經滴水不進,只能在醫院輸營養液維持。
「經過超細胃鏡檢查,腫瘤長得很大,把『三岔口』都長滿了,如果再不幹預治療,腫瘤會堵住劉先生的氣管和食管。」黃永久說。咽是咽,喉是喉,與食管構成了"Y"字形,共同形成了呼吸和進食的必經通道。劉先生的腫瘤就長在三條道相交的地方,向多方向侵犯,導致食管、喉部和咽部都有腫瘤。
由於喉咽位置隱蔽,生長於此處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易侵犯喉及食管,確診時多已晚期,功能重建困難,是頭頸部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之一。即便接受了放、化療,喉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在20%左右,生活質量也很差。
修復食管是個難題
而對於喉咽癌的手術治療,首要的是切除腫瘤。經過檢查,針對劉先生而言,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全喉、全下咽、頸段食管。
「切腫瘤不難,難的是腫瘤切除後的修復。」黃永久說,喉咽又稱下咽,位置很特殊,長在咽部的最下方、喉的後方、食管的上方,這給手術修復重建功能帶來很大困難。
「摘除病變組織後,想要修復食管,就需要根據手術創面大小來選擇替代摘除的組織來輔助消化。」黃永久告訴記者,一般可以在身上選用帶著完整肌肉和血管的皮瓣(醫學稱為帶蒂皮瓣)來修復,頭頸部常用的帶蒂皮瓣是胸大肌皮瓣。如果腫瘤侵入了食管,就要將食管整個切除,再採取胃上提的修複方法,簡單說就是直接將胃部拉長,用胃部代替食道,直接進行消化。
但問題是,直接使用帶蒂皮瓣修復下咽及食管的話,食物無法隨吞咽動作和平滑肌蠕動向下進入胃部;胃上提手術創傷大,等於顛覆了正常人的消化系統,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消化功能。該怎麼辦?
黃永久想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德志教授曾用游離空腸做過修復,並且取得了成功。思量之下,黃永久就邀請李德志醫生前來會診。
用空腸代替頸部食管
會診後,李德志認為可以採用游離空腸代食管的方法來進行修復。黃永久介紹道,所有食管替代手術中以空腸是最為理想的替代器官,因為空腸腸管的直徑與食管相當,蠕動功能以及順應性都比較好,空腸內環境屬於弱鹼性與食管比較匹配,術後併發症較少。
但是此方式的手術難度非常大,不僅需要縫合,還要接通血管,空腸的血運相對沒那麼好,一處沒完美連接好,就容易發生缺血、壞死,影響吻合的癒合。
考驗技術的時刻到來了,經過聯合會診、討論,手術在耳鼻咽喉科醫生與胃腸外科醫生的合作下順利開展。
先將全喉、全下咽、頸段食管及部分氣管完整切除,再從2米多長的小腸中截取20釐米長的空腸,保護好空腸的動靜脈,隨後將取出的游離空腸兩個斷端分別與食管、舌根相接。兩端連接上了,就得保證空腸動靜脈血管也得與頸部血管吻合,才能給空腸輸送營養,維持正常存活。為此,黃永久和李德志一起奮鬥了五個多小時,鬆開最後一個血管夾時,沒見到血液滲漏,說明空腸血運良好,他們才鬆了一口氣。
「這種手術難度很高,目前在上海、江蘇尚屬首臺。」黃永久告訴記者,手術的技術難點有兩個,一是微血管吻合難,僅血管吻合就用了1個小時,二是預後風險大,也是個難點。
好在,這位患者在腫瘤完全切除的前提下,血管吻合很成功,空腸存活得很好,目前已經能開口進食了,體重也在不斷上升中,說明消化系統運行良好。
記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