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從賣米的到塑料大王

2020-12-24 網易財經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環球時報4月17日報導:在全球華人富豪當中,臺塑集團董事長、人稱「塑膠大王」的王永慶是憑個人奮鬥走向商業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出名不僅因為他擁有巨額財富,還因為他在商業經營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獨特人格魅力。

  「塑膠大王」原來是個賣米的

  根據臺灣《天下雜誌》對島內2000家大企業實力狀況的調查,擁有近7萬員工、近3800億元新臺幣營業收入的臺塑集團已經躍居臺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臺塑集團六輕廠完工投產後,乙烯產量將超過日本、韓國,居亞洲第一,躋身全球十大廠之列。一般人可能想像不到,如今聲名顯赫的「塑膠大王」王永慶當初竟是一個賣米的。

  王永慶於1917年1月18日生於臺北縣新店,祖籍福建省安溪縣。其父王長庚以種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15歲小學畢業那年,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後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就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競爭,王永慶頗費了一番心思。

  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裡混雜著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則多了一個心眼,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的雜物揀乾淨,此舉深受顧客歡迎。在此基礎上,他又開展了送米上門業務。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何時需要買米等,到時候便送米上門,儘量不使顧客為買米操心費神。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永慶的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當初他一天賣不到12鬥米,後來一天就可賣出100多鬥。小有積蓄後,王永慶又辦起了碾米廠。經過幾年的努力經營,他把日本人辦的廠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50年代初,臺灣「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即「臺塑」),並把發展觸角伸向海外。

  生活簡樸臺灣富豪無人能及

  王永慶的生活非常儉樸,他對穿著的要求是大方整潔,從不計較衣服的新舊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歡收藏名人字畫,然後就是聽戲,並常年堅持慢跑鍛鍊。他的子女似乎也沒有感覺到他們的父親是個富豪。王永慶認為長途電話費太貴,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聯繫外,他不贊成子女們常打電話回家。但他又是一個慈祥的父親,幾乎每周都要給子女們寫信。為省郵資,他常用一種很薄的信紙,每封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幾張。他生活之儉樸和工作之勤奮,在臺灣企業界人士中恐怕無人能及。

  王永慶共有3個老婆,因此兒女很多,長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個。王文洋出生於1951年,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1975年同時獲得該校的企業管理碩士和化學博士兩個學位,1980年返臺後任南亞塑膠第四事業部經理,現為在大陸總投資額達21億美元的宏仁集團董事長。但是,由於王文洋在婚姻問題上和父親鬧了很長時間彆扭,因此幾年前就已經被趕出家門。目前,誰能接掌臺塑的帥印,已經成了王永慶最大的心病。不過,據消息人士透露,王永慶還是比較傾向於由王文洋接他的班。

  計劃興建全中國最大的醫院

  隨著臺塑集團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島內的基地早已不能滿足需要,用王永慶自己的話說就是,「彈丸之地,已經難以容下『石化王國』」了。可是,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臺灣當局一直死守「戒急用忍」政策,石化產業也在禁止投資大陸之列。

  目前,臺塑集團只有南亞塑膠與臺化公司在大陸有投資。已經80多歲高齡的王永慶表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有生之年能在祖國大陸建成一個大型石化基地,形成臺塑進軍大陸市場的橋頭堡,牽制美國埃克森等國際石化大集團搶佔中國大陸瓜分石化市場的步伐。據悉,王永慶已提出在廈門建立兩座輕油裂解廠的投資案以及在寧波實施梅山島石化區投資案,總投資額約80億美元。

  另外,王永慶還計劃獨資150億元新臺幣在大陸設立醫院。2000年9月從大陸考察回臺後,王永慶就打算興建全中國最大的醫院,在北京、廈門、福州三地,以基金會經營的方式,建立病床總數高達11000張的大型綜合醫院。這一計劃預計最快今年6月動工,2002年底可全部完工。

相關焦點

  • 臺灣「經營之神」:從賣米小販到塑料大王,創下4000億的商界神話
    ——王永慶現如今在眾人口中最有名的創業成功者非馬雲莫屬。他從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開創了網際網路購物時代,多年均上榜國內首富的寶座。不僅僅是他,還有眾多國內的首富,每一個在創業過程中都經歷了各種辛酸苦楚,最終創造出了巨額財富之後卻又要擔心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財富繼續增值。我國臺灣首富王永慶從一個賣米的小販變成塑料大王,創下4000億商界神話。
  • 王永慶開米店的案例解讀
    王永慶的簡歷1932年-1942年: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 【領軍讀書會】經營之神——王永慶
    他就是臺灣的塑料大王,到海外辦跨國公司的第一人—王永慶。如今王永慶的中國臺塑集團擁有1500多家子公司,資產超過百億美元,他的不平凡在於他白手起家締造了一個產業帝國,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根源在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他那種追根究底,誓不甘休的做事態度;那種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的務實精神;那種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毅力和決心……都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創業者。
  • 臺灣省王永慶:捐建一萬所小學,毛巾用30年,汶川地震捐款一億
    在一年的學徒生涯中,王永慶勤勤懇懇,雖然沒有賺到什麼錢,但是他不僅順利掌握了各種工藝流程,而且也對整個米市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年後,王永慶決定辭職"單飛",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米店。於是,他向父親借了200元錢,自己進貨開店當起了小老闆。
  • 王永慶:臺灣的「經營之神」
    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床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 華人富豪王永慶,給大陸捐建1萬所小學,回應: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王永慶小時候家境非常不好,所以在7歲時他就已經承擔起了家裡挑水、餵豬的任務,每天還要徒步去很遠的地方上學讀書。15歲時,因家裡實在窮困沒有錢再供其讀書,於是王永慶無奈輟學離開了家鄉,隻身去到嘉義打工,很快就在一家小米店找到了一份做學徒的工作。
  • 從米店學徒到臺灣首富,被譽為華人經營之神,身家高達3300億
    王永慶應該是華人世界唯一比李嘉誠更富豪的人。王永慶祖籍福建,幾代人都是種茶為生,過著艱難的生活。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守著自家茶園,只有一點點收入勉強度日。不過在王永慶9歲的時候,王長庚生病了,臥病在床。王永慶小小年紀就開始幫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15歲那一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後就去茶園做雜工,算是正式進入社會。之後他又去了臺灣嘉義的一家米店做學徒。
  • 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是這樣賺到第一桶金的
    這個人就叫王永慶,他的爸爸經常這樣告訴他:「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當時16歲的王永慶沒什麼錢,在很偏遠的位置租了一個店鋪,開了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王永慶的米店開的最晚,規模最小,位置最偏,年紀輕輕的他也沒什麼人脈。想起了父親的教導:「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
  • 「經營之神」王永慶:猝死美國前悄悄布下一個局,讓公司繁榮百年
    導讀: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於92歲猝死美國,不過屍骨未寒就迎來了妻兒子女之間遺產紛爭。好容易塵埃落定,又發現2600億臺幣的資產被安排進了信託。原來,富一代王永慶,用最後10年布局保證自己死後,妻兒瓜分資遺產後不影響到企業的經營。並且是永續經營。下面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王老的傳奇故事。
  • 「經營之神」王永慶賣鵝的故事
    一說到寒冬,就會讓人聯想到瑟瑟發抖的低溫以及蕭條的自然景象。難道寒冬只能帶我們這些嗎?當然不是。 那麼,寒冬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呢?今天,我先給你講一個臺灣首富王永慶賣鵝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在寒冬中抓住機會,逆勢而動的。
  • 王永慶: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父,連郭臺銘都要向他行跪叩大禮
    顧客穩定之後,王永慶開始向上遊的碾米環節過渡,他在最繁華的地段租了一個大房子,前面是賣米店,後面是碾米廠,生意蒸蒸日上。二戰末期,由於日軍加強了對臺灣糧食的控制,王永慶被迫關閉米店。臺灣光復後,經濟企穩回升,房地產業興起,市場對木材需求旺盛,王永慶攜巨資入市,開始經銷木材。
  • 【2018新春特刊】臺灣小城故事:王永慶、張忠謀、郭臺銘
    15歲時,王永慶踏上外出創業的徵途,經熟人介紹,他先在嘉義縣找了一份米店學徒的工作。嘉義縣地處臺灣中南部,為米糧的集散地,向來為商業重鎮。王永慶在米店幹活很賣力,而且很快掌握了其中的門道,幹滿一年後,他決定自立門戶。創業的本錢是他拖父親從老家借的,共200元,由於本錢小,他只能在偏僻的巷子裡開店。
  • 臺灣首富王永慶發家史:200元開米店起家,一路掙到3000億!
    王永慶祖籍福建安溪,那裡都是山地,不適於種植農作物,當地百姓生活窮困。到了王永慶曾祖這一輩,全家人渡海來到臺灣,定居於新店直潭,幾代相傳,都靠種茶為生。1917年王永慶出生,當時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家人住在茅屋裡。
  • 臺塑董事長王永慶:臺灣和大陸是家內人
    王永慶16歲就離開臺南老家開米店謀生,38歲時創辦臺灣塑膠公司,成為一生的轉折點。今天,臺塑關係企業旗下計有臺塑、南亞、臺化等20餘家企業,在島內外多地設廠,是島內最大的民營企業,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回憶創業數十年的箇中滋味,王永慶說,當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是很辛苦的,「用功才可以吃飽三頓飯。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廢太子」內幕(中)
    王永慶娶二房1925年出生的楊驕,本是廖家女,出生不久被楊家收養,故而改楊。20歲時,當時閩臺兩地爆發「老鼠仔瘧疾」,躲在嘉義姑媽家養病的楊驕,透過姑父認識了當時開米店的王永慶。感於王永慶花錢買藥治病,當姑父提起王永慶要迎娶她時,年輕的楊驕沒多想就應允下這門親事。等到要拜堂成婚時,才知道王永慶已經結婚十三年了,苦於與大老婆王郭月蘭膝下無子,才想續弦這事。
  • 【獨家】王永慶的兒子與柳傳志的閨女
    王永慶的次子王文祥說,不明白父親為何喜歡移情別戀,對女人有如此大的興趣;柳傳志的閨女柳青說,柳家很重親情,爺爺當眾親吻奶奶讓這些做晚輩都有些侷促。柳青與柳傳志在一起之所以把這兩人拉到一起來亂燉,原因有三點:一,這兩人我都採訪過;二,這兩人有共性;三,這兩人都讓我比較佩服。
  • 臺灣王永慶:汶川地震捐1億,為大陸投資100億,聲稱:兩岸是一家
    開米店做木材合資建廠獲利千萬 王永慶,1917年出生於中國臺北,祖籍福建,恰逢戰亂,王永慶的父母,便從福建逃難到了臺灣。 因而很早就輟學打工補貼家用,剛開始在一家米店幫忙,由於動作利索,得到了老闆的賞識,王永慶很有生意頭腦,在米店學到了本領之後,靠著家裡左拼右湊借到200塊錢開了米店
  • 臺灣商業教父:從200元起家到臺灣首富,成就7000億臺塑帝國
    從小的生長環境讓王永慶迫切地想要改變現狀,他15歲時,便離開家鄉,到嘉義闖天下,在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那時,單一個小小的嘉義就有近30家米店,競爭十分地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