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醫又稱「不得臥」「目不瞑」「不寐」等之名。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
筆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運用中醫藥根據失眠階段性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入睡困難責之於肝,治以調肝柔肝為主
有部分失眠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經常性不能正常入睡,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眠等,中醫應從肝論治。
如伴有頭昏頭脹、眼花目眩、心煩不安,舌質紅苔黃、脈弦者,應辨證為肝陽上亢,治以平肝潛陽、鎮靜安神,選用天麻鉤藤飲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不欲飲,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者,應辨證為肝陰血虧虛,治以養血柔肝、滋陰除煩,選用逍遙散合酸棗仁湯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胸脅脹滿、常嘆息、憂鬱少歡,舌質暗淡苔薄白、脈弦者,應辨證為肝氣鬱滯,治以疏肝解鬱、理氣安神,選用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急躁易怒、目赤耳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者,應辨證為肝火旺盛,治以清利肝膽、瀉火除煩,選用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
治驗
廖某,男,65歲,退休幹部。
自訴患高血壓病10年餘,伴入睡困難2年餘。患者10年前檢查發現患有高血壓病,常規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良好。2年前開始出現晚上入睡困難,上半夜基本不能入睡,在下半夜勉強能睡1~2小時。
經多家醫院、多名醫生診治,始終未能治癒,後在他人的推薦下來餘處診治。自訴伴見陣發性頭昏、心煩、口乾口苦,大便時乾等。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予以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天麻鉤藤飲加減。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牛膝12克,杜仲15克,夜交藤15克,桑寄生15克,益母草15克,石菖蒲15克,遠志6克,甘草3克,3劑。
複診時自訴躺下後能很快入睡了,頭昏心煩也明顯好轉,唯大便仍乾結。二診在前方基礎上去益母草,加酸棗仁15克、鬱李仁15克,5劑。1周後患者電話來訴說,共服用8劑後入睡困難基本告愈。
醒後不能再睡責之於脾胃,治以調理脾胃為主
有部分失眠證患者主要表現為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等,中醫應從脾胃論治。
如伴有頭暈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者,應辨證為心脾兩虛,治以健脾益氣、養心安神,選用歸脾湯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食欲不振、食後作脹、消化不良,舌質淡紅苔厚、脈濡緩者,應辨證為脾胃失和,治以調理脾胃、消積導滯,選用保和丸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脘腹脹滿、噯氣矢氣、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脈澀滯者,應辨證為脾胃氣滯,治以健脾燥溼、理氣和胃,選用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胸脅脹滿、情緒欠佳、消化不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者,應辨證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選用柴芍六君湯為主方加減。
治驗
黃某,男性,75歲,退休幹部。
自訴寐而不酣、易於驚醒,醒後不能再寐半年餘。半年前出現寐而不酣,大約零晨3點左右就要驚醒,醒後始終不能再入睡,於某日來餘處診治。自訴伴見白晝情緒不良、胸脅脹滿、食量減少、食後消化不好。
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予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柴芍六君湯加減。
處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枳實15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陳皮15克,黨參18克,白朮15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石菖蒲15克,遠志6克,大棗15克,甘草3克。3劑。
囑其每劑自煎3次取汁混勻,服兩天,每天3次,每次服100~150毫升。一周後複診,自訴效果很好,不易驚醒了,能睡至零晨5點鐘左右,胸脅脹滿基本消失。仍感食量少、消化不良。
原方去香附、赤芍、川芎,加焦曲15克、焦麥芽15克、桔梗12克,又3劑。患者服用藥物兩周後自我感覺非常好,囑其可以不再服藥治療,加強自我調節和運動鍛鍊。
通宵不能入睡責之於心腎,治以滋腎濟心為主
有部分失眠證患者主要表現為通宵達旦都不能入睡,中醫應從心腎論治。
如伴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應辨證為心腎不交,治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選用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為主方加減;
如伴心悸氣短、潮熱盜汗、大便乾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者,應辨證為心腎陰虛,治以益氣滋陰、養心補腎,選用天王補心丹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心煩不安、口舌赤爛、腰酸膝軟、男子夢遺、女子月經不調,舌質紅苔少、脈細者,應辨證為水虧火炎,治以滋腎水、瀉心火,選用六味地黃湯合三黃瀉心湯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白晝精神不振、瞌睡連連、面色無華、眼圈發黑,舌質淡苔薄白而幹、脈沉細無力者,應辨證為心腎陽虛、虛陽外越,治以溫腎補陽、斂陽安神,選用右歸丸合桂枝加龍牡湯為主方加減。
治驗
唐某,女,52歲,政法幹部。
自訴通宵不能入睡2年餘。患者兩年前因小孩生病折磨漸致睡眠不好,始為入睡困難、睡意淺,進而通宵不能入睡,每晚必服艾司唑侖1~2片方能入睡半小時或至1小時。曾在多家醫院多次檢查均無異常發現,遍尋名院、名醫、名方治療,時好時發,反覆不愈,痛苦至極,後在他人的推薦下來餘處診治。自訴伴有白晝精神不振、瞌睡連連、頭昏乏力、四肢不溫。
查見面色無華、眼圈發黑,舌質淡苔薄白而幹、脈沉細無力。中醫辨證為心腎陽虛、虛陽外越,治以溫腎補陽、斂陽安神,選用右歸丸合桂枝加龍牡湯為主方加減。
處方:熟地15克,山藥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莬絲子15克,鹿角膠15克(烊化),杜仲15克,桂枝15克,當歸15克,制附片15克(先煎1小時),白芍15克,煅龍骨15克,煅牡蠣15克,百合15克,大棗15克,炙甘草6克,2劑。
囑其每劑自煎3次取汁混勻,服兩天,每天3次,每次服100~150毫升。四天後患者二診,訴其精神狀況明顯提升、四肢不溫也明顯好轉,服藥的次晚沒有服用鎮靜劑也能睡上1小時左右。
原方再進3劑。一周後三診,訴睡眠質量及其他症狀明顯改善,微感口乾。
原方去附片、桂枝,加炙黃芪18克、茯苓15克,5劑。10天後四診,訴感覺良好,基本告愈。為鞏固療效,囑其購買補中益氣丸和六味地黃丸混合服用,早晚各1次,各服6克左右,連服1個月以上。
睡中噩夢多責之於心膽,治以潛心壯膽為主
有部分失眠證患者其主要表現為入睡較快,但在整個睡眠中夢很多,且噩夢縈繞,醒後驚恐不安、怕生事端,中醫應從心膽論治。
如伴有醒後胸悶脘痞、泛惡噯氣、頭重目眩,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應辨證為痰熱蒙心,治以清熱化痰、和中安神,選用黃連溫膽湯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醒後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者,應辨證為心膽氣虛,治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選用安神定志丸為主方加減;
如伴有平素膽小心怯、多愁善感、憂鬱易慮,舌質淡紅苔白滑、脈細弦或濡緩者,應辨證為膽虛氣鬱,選用逍遙散合甘麥大棗湯為主方加減。
治驗
周某,女,45歲,自由職業。
自訴對睡眠有恐懼感、睡眠中噩夢多半年餘。患者半年前因其姑父在睡眠中突然離世,後對睡眠產生恐懼心理,晚上不敢進入深睡眠,且在睡眠中噩夢縈繞,常被噩夢驚醒,如此反覆折騰。經中、西醫治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在他人推薦下來餘處診治。
查見終日惕惕、膽怯心悸、神情焦慮,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緩。中醫辨證為心膽氣虛,治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選用安神定志丸為主方加減。
處方:黨參18克,龍齒18克,石菖蒲15克,遠志6克,茯苓15克,茯神木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浮小麥15克,珍珠母15克,磁石15克,大棗15克,甘草3克,2劑。
同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予以心理疏導。四天後複診,自訴服用了2劑藥後,精神大振,當晚就睡了個好覺。
原方去磁石、珍珠母,加白朮15克、當歸15克,又3劑。
1周後患者打來電話說:病好了,不吃藥了。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由雲南中醫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丨馬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