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情況:
讀到一段英文,第一反應下意識地就想弄清楚每個英文單詞對應的中文意思是什麼,只有把中文意思串起來,才能明白這段英文講的是什麼意思。
不只是閱讀,我們平常用英語交流的時候,也是先在大腦中用中文打好草稿,再去想「這句話翻譯成英語是什麼樣的?」,最後再講出來 ... 真的是「手忙腳亂」!
這樣學習英語,心累,效果也不怎麼樣。
其實孩子的英語學習和家長的認知有著直接的關係,家長對英語學習存在著這樣的誤區,自然會「誤導」孩子重走當年學習英語的老路。
那麼孩子應該如何正確地學習英語呢?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很重要。
所謂「英語思維」,就是 Think in English,或者 Use English to think;簡單點說,就是避免翻譯 Avoid Translation,跳過中文,直接用英語去想、去表達。
比如,看到一棵樹的圖像,大腦中已形成「英語思維」的孩子會直接想到 Tree,而不會先想到「樹」這個中文詞,再翻譯到英文表達。
也許你會困惑:如果我都不知道「樹」的英文對應詞是「Tree」,那我看到一棵樹的時候,怎麼會想到「Tree」呢?
世界頂級英語教學專家Dr. Herbert Puchta指出關鍵問題就是:要建立語言和你平時接觸到的景象、經歷和情感之間的直接關係。
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娃爸娃媽們在家可以怎麼做呢?
建立語言和圖像之間的直接聯繫
有很多娃爸娃媽在給孩子英語啟蒙的時候,常常會這麼做:用常見的學習閃卡(Flash cards)讓孩子跟著學習英文單詞,比如說「蘋果,apple;香蕉,banana...」
學完後一般會這樣提問孩子:「蘋果怎麼用英語說?香蕉怎麼用英語說?」
但實際上,孩子的腦子裡輸入的信息是 「蘋果=apple;香蕉=banana」,簡單粗暴地把中文和英文對應起來。他在看到「蘋果」,要說出英文的時候,大腦加工信息的處理過程中加入了一個「翻譯」的程序,並非是學習語言的本質——即「母語思維」。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這種方法是「圖像記憶」,關鍵在於把抽象的字母轉化為熟悉的圖像,然後把這些圖像組合起來進行聯想。
這樣,原本抽象的單詞就能變成一個生動的畫面,就能像看電視、看電影那樣來進行記憶,不僅記得快、記得牢,而且記憶的過程充滿樂趣!
比如說在我們魔力耳朵的課堂上,有著魔力耳朵「道具女王」美譽的Amy老師就是用各種新鮮有趣的教學小道具教會孩子學會「elephant」,」apple」,甚至有一次上課教小朋友的時候,家裡的萌貓友情入境,Amy老師順勢教了「kitten」這個單詞。
建立在語言和動作之間的直接聯繫
中國孩子學英語常常把英語當成學科,只注重英語寫作,違背語言學習的先後順序,最終導致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傳統英語學習模式和固化催生了「啞巴英語」,很多孩子會寫不會讀,會讀不會說。
教孩子學英語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是讓孩子動起來- act out English;比如,用英語給孩子動作指令,把英語和動作聯繫起來。
比如,孩子可以跟著英文指示做動作,可以記得更牢固,比如:
Stand up.
Raise your arms.
Clap your hands.
Turn around.
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到很投入、很有趣,重複幾次,一串的動作單詞和表達法就很快理解、記住了。而且聽到這些指示,完全不用藉助中文翻譯,就能直接做出動作;這也是英語思維的一種表達。
有一次在魔力課堂上,魔力外教Ben老師帶著「學霸姐妹花」Sophia 和 Sonia 學習「sing a song」的時候就教給她們把手中的筆作為麥克風,加上動作的演繹。
在教孩子學習」play the piano」的時候,Ben老師又教她們靈活地運用手指,扮作「彈鋼琴」的樣子,就是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學習建立聯繫,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記住了這兩種表達。
最後想強調一點,孩子的語言學習不應該是機械、古板的。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學英語,哪怕發音不準確,這種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中的親力親為,不只是有助於親子關係,更能夠幫助孩子積極熱情、有自信地一起學習。
魔力耳朵英語啟蒙小課堂一:what do you see in the garden
魔力耳朵英語啟蒙小課堂二:find a face
魔力耳朵英語啟蒙小課堂三:打掃廚房單詞
魔力耳朵英語啟蒙小課堂四:what do you wear in spring
魔力耳朵英語啟蒙小課堂五:英語同音詞(Word tw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