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產稅出臺的消息接二連三。
問題來了,房產稅會成為未來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政來源嗎?
可能性不大。
鑑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就是城市家庭「呈倒三角」模式發展,未來子女可以繼承2~4套房。而外來人口湧入城市的步伐已經放緩,2015年之後流動人口甚至由正轉負,並持續至今,外來人口作為接盤俠已後繼乏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子女將憑空多出幾套房,很難租賣出去。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城市家庭都存在「被房產稅」的必然性,勢必增加廣大城市居民的負擔。在多餘空置房儼然成為家庭負擔的情況下,本來就操作性不強的房產稅,在徵收環節更加舉步維艱。
因此,房產稅不可能成為未來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房產稅這隻高高舉起的靴子,很可能輕輕的放下。
反倒是「燃油稅」可能成為未來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億輛,和美國的數量旗鼓相當相當。對環境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有目共睹,汽車尾氣和輪胎摩擦柏油路產生的汙染物已成為霧霾的主因。
世界範圍也呈現出這樣一種規律:那就是燃油稅越高的國家霧霾指數就越低,比如德國、北歐國家、日本、香港等地。而在中東、印度等低油價的國家,霧霾往往非常的嚴重。
因此大幅增加燃油稅,將可能成為未來財政的主要來源。因為徵收燃油稅有利於鼓勵綠色低碳出行,遏制私家車濫用,可以大幅度減少汙染物的排放,從根本上緩解霧霾問題。同時,還可以節約能源的消耗,減輕對國外石油市場的依賴。
只要宣傳工作做到位,老百姓完全能夠理解和支持提高燃油稅的戰略。
糧食需要節約,能源同樣需要節約。大幅提高燃油稅,無疑是促進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燃油稅提高之後,收入低的少開車,收入高的多繳稅。所以也不會增加廣大居民的負擔,反而能夠為財政提供巨大的財源。
按一輛車,每月消耗汽油費600元計,如果徵收百分之100%的燃油稅。那麼3億輛車理論上就可以貢獻21600億元。如果按300%的稅率徵收,理論上就可以貢獻64800億元。不亞於全面推行房產稅創造的稅額。
而且在操作層面,大幅提高燃油稅比實行房產稅更容易實施。因為燃油稅是間接稅,而不是直接稅。
對於廣大城市居民來說也有選擇權,為了節約燃油支出,完全可以選擇少開車,甚至不開車。而房產稅沒有這樣的選擇權,只能能無一例外地繳納。
環境友好型,能源節約型,綠色低碳型社會,是未來社會的主流模式。因此,燃油稅比起房產稅更可能成為未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大幅提高燃油稅,不僅能夠解決「後房地產時代」的財政收入問題,而且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空氣汙染問題。還能通過優化財稅結構,引導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北歐國家、德國、日本都已經給出了成功的經驗。他們的汽車使用強度已經很低,自行車使用的比例已經超過我國。
對於我們一個資源、能源人均相對匱乏的國家,必須走一條能源節約型的道路。從而使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未來財政的主要來源,比起房產稅,燃油稅的可能性更大。
關注天演之源,更多新知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