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來以為,康熙真的能陪我們一輩子,沒想到這場告別來得這麼突然。有康熙可看的日子,就像一場不願醒來的大夢,可惜十二年後,美夢終須醒來,你我也不得不接受長大甚至老去的殘酷真相。
文/王擊凡
我的朋友顧小姐,在香港一所中學當國文教師。每周1.5小時的普通話課程,要是能拿出半小時播上大半集《康熙來了》,小朋友們大都雀躍不已。當然,顧小姐並沒有把康熙當作什麼人生信仰,一直也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看,但今年開始,康熙居然治好了顧小姐每天早上十個鬧鐘也叫不醒的病。清晨聽到鬧鐘響起後,睡眼惺忪的顧小姐在床上翻個身,就抓起手機開始播康熙,莫名其妙地,醒不來的壞毛病居然就消失了。
2004-2015,《康熙來了》之於我們這十二年的青春,更多時候就像康熙對顧小姐的意義一樣,是生命裡不可或缺的同期聲。在眾多明星自發「悼念」康熙的微博中,我記住了賈玲的感慨,這曾經也是多少人的夢想啊:「我曾經想過,等我很紅很紅了,就可以參加康熙來了……」在80後(甚或部分70後)的語境中,「康熙」二字,代表的不是清代的皇朝盛世或大字典,而是這兩個教會了大家「毒舌與愛」的主持人。小S那堆「冷漠」、「呵呵」、「笑不出來」、「第三者都要死」之類的表情包,更成了以無聊消解日常的經典之作。看《康熙來了》,是冗長人生裡猶如打雞血般的餘興節目,同時也是不少傢伙午間工餘的下飯菜、深夜失眠的夜宵、療愈苦悶的靈丹妙藥。
曾經的康熙「官配」阿布、郭鑫,純粹被康熙催化的同性CP。那段時間,LGBT慢慢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
對於近年在臺灣炙手可熱的「多元成家」議題,康熙絕對立下過不少功勞。除了蔡康永本人的同志身份,節目裡也曾出現過不少同性CP(官配),讓LGBT話題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逐漸走進公眾視線。大家最記得的CP,一定是阿布和郭鑫,「布鑫」組合甚至紅到開了一檔《娘娘駕到》,繼續炒作粉紅泡沫,直至阿布女友被公開後才告一段落。為了幫自家藝人撇清緋聞,經紀人郭鐵人居然說過,自己就是楊一展的「女朋友」!康熙經常舉辦類似男性選美的活動,至於拓也哥這種販賣性技、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另類人物,也在康熙展示過自己有趣的另一面。普羅大眾看慣了被物化的女性,當直男癌患者在康熙看到男性陡然化身欲望投射的對象,會不會如坐針氈得想馬上關掉電腦?
康熙還是一場由小S領銜的、高潮迭起的婦女解放運動。吳彥祖、阮經天、趙又廷、餘文樂、陳冠希、張孝全、高以翔、賀軍翔、黃曉明、馮紹峰……你要感謝小S代你身體力行,將那些令人寢食難安的男神手到拿來,把他們的胸肌腹肌肱二頭肌統統摸了個遍。就連貴為天王的劉德華、隱匿多時的費翔、政治人物馬英九、蔣家後裔蔣友柏,上了康熙,一樣逃不出小S的手掌心。連戰愛穿三角內褲還是平角內褲?這樣辛辣的問題,只會發生在康熙這樣奇特的場域,也只有小S能問得出來。
吃男藝人豆腐,是小S的常規戲碼。她曾在《奇葩說》上表示,坐月子看《步步驚心》迷上吳奇隆,那次在康熙上對吳奇隆下手,是真心喜歡。
《康熙來了》的製作人王偉忠,把康熙比作一種難得的娛樂精神。每一個走進康熙錄影棚的嘉賓,都願意毫無保留地「自悅」並「悅人」,賓主之間都像「老朋友般的開心」。這種愉悅的氣氛與心情,在總是強調宏大敘事的華人世界,顯得既罕見又珍貴。偉忠哥認為,康熙就是在用喜悅來服務觀眾:「偶爾真心幼稚,取笑一下又何妨?人不一定要贏得尊敬,能贏得喜歡就可喜了!」
對啊,要不是《康熙來了》,我們哪裡會記得小鍾哥、趙哥、邰哥、郭彥甫、郭彥均、Makiyo、夏克立、黃小柔、蝴蝶姐姐、宋新妮、丁小芹這堆來自對岸的通告咖,並對他們的家務事朋友圈感情狀況通通如數家珍?無論是李敖痛罵前妻胡因夢,還是許純美自爆牛郎夢,康熙都不會橫加批判,只是儘量如實呈現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也許,這個節目最終想要帶出的信息是:好吧,既然生命只有一回,這段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的想法。
趙哥從幕後走到目前,完全是被小S虧紅的。
生命到底有多無奈呢?飯島愛當年在蔡康永主持的《真情指數》中說過的一段話,也許可以用作標準答案:「先生啊,難道你不知道,人生,本來就是由矛盾組成的啊。」當了多年丑角的小甜甜,似乎一直隱忍地愛著浪子Kid,為對方做牛做馬任勞任怨,可是Kid只是把她當成最好的朋友啊。燒炭自殺前的歡歡,在節目裡給初戀男友張克帆系上領帶,然後聽著男方自彈自唱的《兩個世界》,心碎得不禁紅了眼眶。康永和小S經常在節目裡強調「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但關於世間感情的不同樣貌,康熙也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這些有缺憾的情愛故事,實在像極了我們狼狽的人生啊。
得悉《康熙來了》落幕,文藝中年劉若英感慨道,康熙這些年勇敢地做過很多創舉,包括「優雅地面對長大」。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在流行曲裡是「最浪漫的事」,放到現實生活中則不一定是那麼回事。十二年間,我們見證著皺紋與歲月風霜悄然爬上了康與熙的笑臉。小S遇到一個又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坎:丈夫的家暴傳言、「胖達人」的食安危機,以及公眾對於她那猶如拉鏈一般又開又合的肚皮的過度關心——在華人社會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尤其是強調傳宗接代的富商之家),三個女兒真的足夠了嗎?蔡康永多次傳出與男伴George感情轉淡,到大陸發展後,康永哥敢言的尺度能走多遠、會否受到無形束縛,也被打上了一個重重的問號。
儘管有過嚴正的澄清,但小S身體一有情況,家暴傳言即出。對此,她在節目中不斷以此自嘲,幽默之中多少有些無奈。
好多人說,康熙後期有點難以為繼,節目內容也乏善可陳。其實,這正映照著臺灣綜藝日薄西山的殘酷現實。記得此前採訪蔡康永時,他向我講述過在大陸錄節目的見聞:「東方衛視的《頂級廚師》,攝影棚大概有康熙的50倍那麼大,從攝影棚的這一端走到另外一端的時間,可能已經夠我們錄完一集康熙了。」蔡康永擔心的是,看過這麼多豪華的、高規格的、高預算的大陸綜藝節目,觀眾對康熙的觀感會不會產生質的變化?「整天都在吃滿漢全席,你還願意繼續吃滷肉飯、牛肉麵嗎?」
蔡康永與小S都心知肚明,《康熙來了》的預算太低,攝影棚足足八年才更新一回,沒有厲害的燈光效果,嘉賓陣容也每況愈下,簡陋得幾乎就像在你家客廳發生的家常節目,近年全憑二人的個人魅力在苦苦支撐。風水輪流轉,大陸綜藝強勢搶灘,臺灣電視人活得愈發艱難:當紅主持人都跑到大陸掘金,金鐘獎綜藝類提名出現多項空缺,島內觀眾情願上網追看《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奇葩說》,連臺灣的電視臺也高價購入《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在黃金時段播出……康熙的黯然告別,給由盛轉衰的臺灣綜藝圈畫了一個落寞的註腳。
康永哥常在節目中誇小S就是個少女,可是,人總要接受長大甚至老去的真相,並學會優雅告別。
我們本來以為,康熙真的能陪我們一輩子,沒想到這場告別來得這麼突然。風花雪月地寫美食寫旅行寫佔星的康永好友韓良露,今年3月查出子宮癌,突然說去就去了;經常在康熙嘉賓席上插科打諢的大炳、安鈞璨,離世的消息也教人猝不及防。正如蔡康永請辭康熙時的懇切告白:有笑淚,有陰晴,相伴一場,人來人往,只是日常。對我們而言,有康熙可看的日子,就像一場不願醒來的大夢,可惜十二年後,美夢終須醒來,你我也不得不接受長大甚至老去的殘酷真相。關於康熙,我的朋友顧小姐是這樣作結案陳詞的:「大概是潛意識裡覺得,康熙的前奏音樂一出來,就會有滿屋子都坐滿了來聊天的人的感覺,於是也就自然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