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新年快樂》這部電影是在2019年12月31號上映的,改編自丁丁張的長篇小說《只在此刻擁抱你》。雖然豆瓣評分並不高,但這部電影還是感動了很多年輕人。
這部電影主要圍繞主人公白樹瑾展開,影片中的白樹瑾是一位32歲的北漂女孩,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來北京打拼,在北京的這十年,她經歷了愛情,事業,親情的種種變故之後,依舊不忘初心,重新找回自己,勇敢追夢的故事。
「北漂」這個詞語,承載著我們無數的夢想和堅持,北漂這條路也許荊棘叢生,但就像電影中白樹瑾說的那樣:「北京也不是家,老家也不是家,就像人被隔在中間了,到哪兒都像個外地人,其實在北京待著,真不見得比老家過得舒服,但在北京待著,自己就更像自己,有錢沒錢,結沒結婚,沒人逼你啊,窮點富點吧,反正都有你能去的地方。」
這部電影呈現了年輕一代追求夢想的生活狀態,命運多舛,道路艱辛。可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堅持我們的夢想,那些美好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堅持了才擁有的。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解讀一下白樹瑾這個角色,在她的身上有哪些東西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從中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意義呢。
1. 人生,其實是夢想與現實的較量。
一個人如果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年紀,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的夢想,那該有多酷?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夢想這個東西,真的特別奢侈。我們努力拼搏,終其一生,為的就是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
《親愛的,新年好》裡的白樹瑾就是這樣,十年前她來到北京,帶著滿腔熱血,她渴望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立足,實現自己的夢想。
可是十年過去了,除了年紀上的增長,白樹瑾依舊一無所有:住在出租屋裡,雖然買了自己的車,不用每天擠公交地鐵,但是卻連停車費都要逃。
甚至在工作的選擇上,為了賺錢,放棄了自己喜歡多年的圖書行業,投身於房產經紀,但業績墊底,無奈之下硬著頭皮去同學會上發名片。
在聚會上遇到曾經一起打拼的祁紅姐,祁紅姐勸她回歸初心,但她拒絕了,她的理由是:「我現在不想什麼理想了,我只想賺錢,富得流油。」
白樹瑾真的忘記自己的夢想嗎?不,不是的,只是她身上的重擔不允許她去追求夢想,她急需賺錢,給老家的房子還房貸,還得日夜擔心母親的病情。
生活上的壓力早已經把曾經那個稜角分明的白樹瑾磨得圓滑。就連擁有現在的生活,都是他拼命掙來的。
戳中淚點的一段戲是白樹瑾因為母親病情加重,決定離開北京,回老家照料母親,她哭著說:「:我累了,我每天都像走在鋼絲上一樣,我這十幾年我一天都不敢偷懶,結果呢,有個屁用!錢錢也沒賺到,工作,工作一事無成,生活,生活也亂七八糟的!」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彈幕上是無數和她感同身受的年輕人。
我們曾經也以為只要我們努力奮鬥,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最後我們發現,在生活面前,夢想太奢侈了,我們連活下去,都需要拼盡全力。
2.從現實到理想之間的抉擇,完成自我突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之路。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靈魂。
離開北京的白樹瑾回到老家,每天照顧生病的母親,但是整個人都沒有了光,沒有了在北京那會,雖然很苦,但是身上總是會有不熄滅的光。
在後來父母勸說下,白樹瑾重新回到北京,帶著她對寫小說的熱愛以及對北京的眷戀。
影片的最後,白樹瑾在新年零點時再次走上了許願的天台,她對著天空說:
"北京,十年了,我還在這,我還有喜歡的人,還有想做的事,你會遇到很多很多麻煩,會遇到很多很多困難,會談跟自己想像不一樣的戀愛,你會失去最好的朋友,但是,你一定要記得自己是誰?我一定會加油的,我不能害怕,加油!"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過山車式的旅程,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在現實與夢想之中,我們無數次掙扎,我們知道不是每一個北漂的人最後都能事業有成,成功地在北京紮根,但那些離開北京的人必定就不能再實現自己當初的夢想。
所以,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抉擇,是一場重要的自我超越。
馬斯洛認為:超越是人類意識最高、最廣泛或整體的水平。是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發揮作用,並和自己、有重要關係的他人、一般人、大自然,以及宇宙發生關係。
這場自我超越最開始是思想的覺醒再引導行動的改變。
這是一個過程,不是瞬間就可以轉變的,而是在生活的種種因素下潛移默化的改變。就像白樹瑾最後決定重新回到北京,原因有二:一是曾經一起創業的朋友離婚後突然去世了;二是媽媽的鼓勵。
當然,更重要的是白樹瑾內心一直都隱藏的那份憧憬,這一切都是她實現自我超越,完成兩者之間選擇的重要因素。
白樹瑾從認知自我再到反思自我,最終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最後她在天台上喊出的那一句:「要記住自己是誰」。
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總是會經歷很多我們難以想像的事情,但是誰在追求夢想的道路會一帆風順的?顯然沒有,所以就像白樹瑾最後說的,記住自己是誰,只有保持初心,朝著自己最初的方向前進,總有一天你也會擁有自己的春暖花開。
3.在現實生活中,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被困難壓倒的人最終可以贏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部影片中,白樹瑾的經歷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在面對現實與夢想中抉擇,在面對同樣社畜的一生,我們來談一談白樹瑾帶給我們的啟示:
① 不要逃避,勇敢面對
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幕,白樹瑾寫了一本小說,生怕被退稿,遲遲不敢投出去,直到室友幫白樹瑾投稿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寫的什麼玩意我不知道啊,我多大了那種因為理想創造奇蹟改變生活的故事,我早就不相信了,你少給我這正能量。」
但是在影片的最後,白樹瑾收到了出版社出書的邀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自己不行,所以一直不敢邁出那一步。但當第一步邁出去的時候,發現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難。我們之所以不敢去做,是因為害怕失敗,沒有勇氣面對這份失敗。
所以,我們需要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於面對那些好的壞的,才有足夠的膽量面對未來的一切。
② 打破固定思維,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著作的《終身成長》書中有提到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天賦和才能先天的,不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能提高。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能可以通過努力培養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
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對自己的表現和能力評估不準確,相反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對自我評估的準確性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
在影片中白樹瑾說過這樣一段話:"那種因為理想創造奇蹟改變生活的故事,我早就不相信了,我每天像走在鋼絲上面一樣,我這十幾年一天都不敢偷懶,我都30多歲了,錢錢沒掙到,工作工作一事無成,生活生活亂七八糟的,我累了,我不玩了我要收拾東西滾回老家去"。
在我們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帶有一些消息額情緒,該如何把固化思維轉變成成長型思維?
首先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事物和自己的不足,然後在後天的不斷訓練中逐漸提高並去改變自己。
③ 聽從自己的內心,實現自我認同。
在電影中,白樹瑾為了賺錢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圖書行業,但是十年過去了,業績墊底,買不起房子,連停車費都要逃,在一系列的事件中漸漸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直到後來好友的去世和媽媽的鼓勵,才慢慢對自己有了較深的認識和認同,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嚮往的東西。
其實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重要,在這個大主流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己,最後什麼也沒有,只要聽從自己內心的方向,我們才不會在這個世道裡忘記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至於認同自己,我認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軌跡,成長速度是不一樣的,不需要拿自己去和別人比較,你需要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我。認識自己的短板,接受自己的短板,學會認同自己,我們才能向更高階邁進。
4、結語
人的一生活著,就是不斷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這條路上從來都是不易的,勝利永遠只會留給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
平凡一生,如果連自己都成為不了,那麼我們就枉在人世走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