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晚上,上海溼冷的天氣也沒有阻擋住看戲的人群聚集在中國大戲院小小的門廳裡,排著隊等待著看一場只有五位演員的音樂劇——《水曜日》。
如果一部音樂劇有一個評分坐標的話,小十認為可能會涉及到:主題、劇作、舞美聲效、音樂、演技等方面。在這些維度上考量,小十認為《水曜日》的水準可以達到
總體8分
劇情7分 舞臺布景9分
演技8分 音樂8分 主題8分
在音樂劇圈中,主創是國內最頂級的團隊——被稱之為質量保證的黃金三角組合「愛全家」:導演:高瑞嘉;音樂總監:魏詩泉;編舞:劉艾。而Mary阿姨的扮演者苗芳也是國內第一代音樂劇演員,但音樂劇的小眾現狀確實沒能給《水曜日》帶來大量的流量造勢。
但是,據小十了解,這部劇在上海首演之後依靠著超強口碑,後續的票務交易直接爆棚,小十看得這一場(1月2日)已是全場滿座。
這樣一部音樂劇佳品,大家在付出經濟和時間成本之前,大家可以有一些怎樣的期待呢?
排列從左至右:劉艾、魏詩泉、高瑞嘉
1
《水曜日》猩紅色背景的海報,主打著「懸疑」的類型特徵吸引觀眾。那我們從本劇的懸疑談起:(本文具有百分之十的劇透,望諒解,)
這是主辦方的推送對《水曜日》的介紹
這是一個非常符合懸疑類型劇作特點的劇情介紹,這也是音樂劇第一幕的內容:
先告訴你一個小結局來引起懸念:一場火災,家教救了四個孩子,她卻消失了,孩子們失憶了。
「為什麼有火災?」「為什麼救人的家教會消失?」「為什麼孩子們會失憶?」。
這三個問題奠定了整部劇的情節線索始終圍繞著這三個疑問展開。而這三個疑問是從大哥Hans的視角(第二幕)提出來的,並相繼也由其他三個角色提出。
在這裡,觀眾的疑問和人物的疑問統一了,這便是懸疑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內焦點敘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提出),也稱為內視角:敘述者=人物,也就是敘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藉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他的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
這樣劇作方式在懸疑劇中使用就像一個萬金油一樣,可以讓觀眾的思緒緊跟著講述者的行動而懸在空中,主角的心理也通過這種視角的統一而傳達給觀眾。簡而言之,這樣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強化作品的真實性,擴展了作品的表現力。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就是「沉浸式體驗」。
這三個懸念同時也決定了故事的兩條時間線:第一條是12年後四個孩子和Mary阿姨的發展、另一條則是火災前4個孩子和Mary的人物關係。兩條時間線和內焦點敘事的交融的結果就是,《水曜日》將四個人物的視角不斷拉回到過去的時間點,像拼圖一樣建構出一個事情的全貌。《水曜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自己的懸疑故事的。
在這個劇情建構中,還有兩個重要的全知角色,一個是筆記本,充當了道具線索,一個是Mary阿姨(故事的全知者),筆記本的的作用是一個簡單的解密作用,但是Mary阿姨的在劇中的呈現方式,是非常出彩的。
Mary阿姨作為一個故事的全知者,在整個劇目中出現時沒有作為一個解密者的角色出現,而是全劇的情感線中心。戲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場,都帶出了許多人物關係。(注意,不是帶出解釋,而是帶出人物關係,而且主要是情感關係)。
這樣一來,Mary的人物具有了雙重屬性的張力,這也是這個人物贏得了最大的掌聲的原因:她身上同時聚集了觀眾理性和感性雙重的注意力。Mary的扮演者苗芳老師(中國第一代音樂劇演員)非常耀眼,特別是最後一場戲,在情感最濃烈時的歌聲,撕心裂肺卻不失清晰度,這個基本功和爆發力著實讓小十佩服和敬仰。
總體而言,在懸念故事上,小十覺得這種劇作敘事模式不夠有創意,但是很經典,而且十分實用。就像一個堅固的骨架,支撐的是整個劇目有條不紊的展開。
2
《水曜日》的舞臺布景、調度、聲效可以達到9分,可以說也是整個劇裡小十最被吸引的部分。不是因為華麗、也不是黑科技,更加不是因為特效,而是因為整場劇對光影聲效的玩味和細膩程度達到的藝術水準。
在100多分鐘內,如何在一個劇場實體空間中呈現出多個時間空間的豐富性,這一直是舞臺劇最富有魅力,也是其最能區別其他藝術形式的部分。《水曜日》舞臺布置成一個室內房間,沙發在中心,四把椅子在舞臺的四個邊角,這是個並不複雜的布置。但是,導演通過對道具、燈光、聲效的運用,精巧的將劇場延伸成一個意識上的多維摺疊空間。
劇情在兩條時間線之間穿梭,場景布置是顯像化的內心:旋轉的沙發伴隨這冷暖光的交替,悄無聲息地完成了時空的承接和轉換。
《水曜日》裡燈光和時間、空間、人物之間的關係,小十毫不誇張地說,放到電影參照系裡可以對照經典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裡戲中戲的視聽語言的工整程度,達到了可以進行拉片(反覆刷劇)學習的水準。
沙發的旋轉的設置,小十覺得十分有趣。每當人物進入最不願觸及的回憶深處時,沙發就像《地球最後的夜晚》那幢房間一樣,人物心理的漂浮和旋轉外延至了物像。《水曜日》反覆使用這一道具進行時間調度,並不乏味,在每一次旋轉中都讓人物袒露了更多隱秘的內心世界。在這一點上,小十甚至覺得,這個披著懸疑外衣的音樂劇,有了浪漫主義的因子。
精準的聲效主要承擔著轟託氣氛的作用,還有加重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在小十眼裡這本是一個7分的水準,由於部分地方刻意的恐怖效果讓小十覺得有幾分用力過猛。
但是在音樂劇結束之時,小十才得知,全程背景音都是依靠一個現場交響團配出來的!現場配出來的!!Amazing,劇場的魅力在這個時刻達到了頂峰。(劇透給你們並不影響大家去欣賞這個團隊的高水準哦)
3
關於這部音樂劇的演員,小十打的分是8分。
四位年輕演員分別扮演了被收養在一位心理博士別墅裡的四個孤兒,每個人都需要飾演15歲左右和27歲左右這兩個時間階段的角色。
大哥Hans的扮演者趙偉剛,在劇中也是一位追尋真相的頹敗律師;二哥Herman(陳志遠飾),在劇中和三妹Anna(呂潤桐飾)相戀卻相隔甚遠,四弟Jonas(於曉粼飾)在劇中是一個脆弱易碎的校對員。
這四位演員,小十認為演技是要高於唱功。四位演員共同的難度都是分飾兩個年齡階段的角色,以及分飾失憶和清醒兩個狀態,小十用體育老師教的數學算了一下,每個角色其實需要演出4個不同狀態(有點厲害了對不對)。
8分扣了2分的原因在於,在扮演15歲左右的角色的部分,想飾演出的那種童真無邪,甚至有點幼稚的人物特徵還是有一些距離,也有幾分突兀。但是在其他部分的切換都十分順暢和嫻熟。(小十打包票,在現場分飾四種狀態,達到這種自然的區分是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打磨的。)
在唱功部分,小十過於外行,不敢妄自細評。作為一個觀眾的感受,還是不錯的,情感和歌的交融,歌詞在推進敘事部分也做得可圈可點。
在這裡,尤其想單講三妹Anna的扮演者呂潤桐這位演員。太驚豔了!(有沒有人能幫小十傳達這份喜愛???)
在開場的兩場戲是大哥和二哥,在進入角色上有幾分緊張,節奏上也有些倉促。但是Anna出場後,一個柔弱的姑娘的形象立馬穩妥地樹起來了,臺詞平緩而有力,連帶著大哥和二哥的節奏一下就進入了劇中狀態。最後一場Anna的高潮單人戲份,太驚豔了!絕望、歇斯底裡、恐懼、破碎通過肢體展露無疑,唱歌部分而完全不會擔心出現車禍狀況,氣息把控能力極強。神仙姐姐呀~
4
在小十看來,《水曜日》披著懸疑外衣,本質上是一個關於創傷、恐懼和救贖的溫情故事:4個在生活上都有著巨大裂縫的人,因為一段無法言說又不明真相的往事聚集在一起,重新面對他們共同的童年裡最重要的角色——Mary阿姨,一個曾經給過他們關懷,卻又親手毀掉他們生活的母親/家教。
在拼湊出可怖的記憶後,四位主角,在生活的裂縫裡,又重拾一絲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在主題上,小十認為《水曜日》探討的其實是「記憶」和「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的記憶是一個潘多拉盒子,你是否願意去打開它?
如果他人的記憶是一個潘多拉盒子,你是否有權利去決定刪不刪除它?
先不論,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對記憶做處理(這個問題自現代心理科學創始以來也被爭論不休),如果假設我們可以做到,這涉及到的倫理、哲學問題實際也是十分龐大的。
這部劇通過一個二三十年的故事承載了這樣的大命題,讓小十想起了《黑客帝國》裡的紅藍藥丸,不過neo要面對的這次換成了自己的記憶。
導演給出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
感謝主辦方「中魚等到你」提供圖片素材。
這部劇原作是誕生於韓國,徐允美 Seo Youn-mi一手包辦了該劇的編劇、導演、作曲、作詞,在韓國進行第一次小劇場公演時坐席就全部售空,在當年獲得了第18屆韓國音樂劇大賞最佳原創音樂劇獎、導演獎、劇本獎、音樂獎四個大獎的提名。
在2015年又被日本東寶劇團(這個劇團有多少你們的愛豆喲)搬去翻排,卡司都是日本一流的音樂劇演員。
可想而知,「中魚文化公司」引進這一劇作就是看中了這部原創音樂劇的高質量,據說選擇引進這部音樂劇的創始人就是因為自己很喜歡,而不僅僅是市場考量。
小十也推薦大家,抓住《水曜日》雙城(上海、北京)巡演的機會,一探究竟。
上海場購票二維碼
北京場購票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