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洛可可」藝術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流行於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風格以華麗活潑著稱。當時法國主流的古典主義,並沒有對可風格產生太多影響,它的內涵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後來居上的浪漫主義。追求形態上的自然,在設計圖案的選擇上,充分發揮了設計師自我的意願,不拘泥於古典範本,這便是洛可可藝術,在當時的法國成為時尚風尚關鍵所在。
當時的法國社會,剛剛從封閉的的路易十四時代解脫出來的貴族們,開始追求更為奢侈的生活,在藝術選擇上崇尚輕浮華麗。這首先發生在建築之上,歐洲古典主義時代的巴洛克風格,由於受到建築空間的限制,並不為新貴族們青睞,反而是這些充滿著設計師才華的洛可可藝術,成為了歐洲藝術的中心。漸漸的,這種適用於建築的風格也慢慢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現代藝術影響最深遠的就應該是它對於服飾的影響。
富有女性特色的裝飾手法,奢華與優雅的結合——洛可可時期以女性為中心的服裝設計風格
18世紀是歐洲的碰撞時代,自然科學在不斷發展,思想文化也在飛速進步,越來越多的西歐國家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這促使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也進入到了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在法國最為明顯,此時的法國正是啟蒙運動的高潮時期,他承襲了文藝復興以來思想文化的積累,17世紀法國巴洛克藝術如火如荼的發展,儘管在18世紀浪漫主義對於現實主義產生的衝擊,使得洛可可藝術在風格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形式上還是有著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宮廷開始漸漸的失去了統治力,因此其內部氛圍開始變得寬鬆,那些貴族們在經歷了中世紀對於欲望的禁令之後,極度渴望柔和與曖昧,這一點最先反映在建築之上。
當時的巴黎城市化進度已經完成,因此城市內部的空間非常擁擠,所以巴洛克時代宏偉的建築風格不再受歡迎,既然外部空間上的限制,使得人們不能夠再把房子建得豪華壯闊。那麼內部空間的設計感就成為了當時享樂主義現實的新風尚,這也就是洛可可藝術誕生的原因。
漸漸的這種以奢華柔美為主旨的藝術風格,開始流行於當時的巴黎貴婦們的服裝上,他展現出的是女性的柔美和精緻,從17世紀巴洛克風格以男性為中心不同的是,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服務於女性,以女性的沙龍為舞臺。大量典雅的花邊蕾絲以及精美複雜的圖案,鑲嵌在女性的日常穿著上,再加上一些精美的配飾,使得當時女性的魅力倍增。
而這種風格的來源還與女性當時的衣服相關,當時的女性穿著為了追求身材上的輪廓和立體感,往往會藉助緊身胸衣和裙撐來造型,這種不斷進步的製作技術,再伴隨洛可可風格的日益發展,女性的服飾到了18世紀中期開始整體統一。
18世紀的宮廷貴婦們,對於這種風格的衣服非常推崇,首當其衝的就是蓬巴杜夫人,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婦,也是當時巴黎社會中一道迷人的景觀,她有著高尚的品味,出色的才華,同時有著讓男人慾罷不能的容貌。
因此在當時她引領了巴黎的時尚風向,而洛可可風格這種以精緻柔美著稱的特點,非常符合蓬巴杜夫人的口味,因此在她的生活之中,無論是裝飾,建築,家具,服裝亦或是瓷器等等方面,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風格。1756年著名畫家弗朗索瓦布歇,就成為當時35歲的蓬巴杜夫人,創作了一幅肖像畫,在畫中她的穿著就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服飾。
她的裙子用料是典型的法國式羅布,在顏色上採用的是華麗的藍綠色綢緞,胸前的胸檔是用絲綢做成的倒三角形狀,並且鑲嵌著精美的寶石,熊掌上的蝴蝶結從上到下依次排序,用的都是玫瑰色的緞帶,那種奢華呼之欲出。她全身的裝飾都使用的是高級材料,充分展現出了她的女性韻味。在18世紀末這種裝飾在歐洲非常流行。
刻意追求外在,中國風格的刺繡印花,洛可可風格賦予了服裝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洛可可時代的女裝在裝飾上有著獨到之處,首先就是蕾絲工藝的發展,蕾絲作為一種裝飾品,在洛可可風格的服飾上隨處可見,早在14世紀時,比利時就已經開始出現蕾絲工藝,後來歐洲文化大融合期間,這種工藝傳到了法國。因為它的精美和華麗迅速成為了當時最時尚的裝飾品。
同樣蝴蝶結在當時的服裝上也是比比皆是。女性的蝴蝶結和男性的領結一樣,都是歐洲貴族佩戴的裝飾品,它的作用是用於固定衣服的領口,但是因為它樣式上的多變和本身具有的裝飾性,讓它成為了當時法國社會中盛行的裝飾品,衣服上的蝴蝶結更能夠展現出女性的柔美。
在洛可可服飾的圖案紋樣上,同樣也能發現一些中國文化的存在,由於這歐洲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瓷器的喜愛,使得那些瓷器造型以及畫在瓷器上的圖案紋樣,也大量出現在以絲綢為材料的服飾上。他們大多模仿中國風格的田園風光,將瓷器上溫文爾雅的圖案轉移到絲織品之上。中國風格的圖案不僅僅對當時的服飾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對當時的繪畫起到了很好的借鑑作用,著名法國畫家華託在繪畫上就有很多地方使用了中國式的畫法,他也開啟了洛可可畫風時代。
1770年以後,法國貴族開始逐漸衰落,這也使得洛可可風格的服飾開始走向低谷,人們穿著的服飾從一開始追求個人風格,到後來的趨同。
由於東歐服飾傳入的影響,洛可可式的女裝開始出現了波蘭服飾的特點,也就是女性臀部的布團的出現,這些布團,比之前的長裙更方便於步行,因此更受中下層女性的歡迎。但是它的領口上仍然裝飾著大的蝴蝶結,顯露出洛可可時代特有的精緻與纖細。
以線面為主旋律,明亮柔美又不失優雅的色彩——現代服飾中的洛可可藝術元素與符號
在法國流行了整整一個多世紀的洛可可風格,並沒有伴隨著法蘭西的沉淪而消失,直到今日在世界時裝創作上,還有著使用洛可可手法的形式。
麥昆是英國最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出生於1969年,有著豐富的服裝設計經驗,被人稱之為英國的「時尚教父」。他的服飾中就非常重視使用已經失去實用性的裙撐,他認為裙撐是歐洲中古世紀服裝裝飾性功能性統一的體現。因此在人們重視功能性而淡化了服裝的裝飾性的時候,需要通過回顧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藝術風格,來探討人們在自然與自身之間的複雜選擇歷程。
總體來說,可風格,作為一種服裝上的裝飾形式,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符號和藝術元素。而在對於服裝的修飾之上,它將藝術風格與實用性合二為一的創作手法,在古代社會具有相當先進的作用。
如今的服裝藝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服裝所能帶給人們的功能性,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因此設計師們對於服裝設計中的裝飾手法也更為重視。通過服裝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現自己的風格特點,成為了設計師們獨具一格的服飾語言。
而洛可可藝術,它表現在服裝上那種精緻優雅的裝飾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那個時代女性的嫵媚與嬌柔,儘管是裹得嚴嚴實實的服裝,也能把女性感性的一面展露出來,這種帶有強烈裝飾性色彩的服飾藝術,即便在現代藝術中也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結語
儘管18世紀的歐洲洛可可時代,距離今天已經非常遙遠,但這並不影響那個時代所綻放出來的藝術光芒,仍然讓今天的服飾藝術相形見絀,它所展現出來的,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女性魅力,不僅僅吸引著那個時代的男人,也讓我們現代人為之嚮往。
這種曾在18世紀風靡整個歐洲的藝術風格,富有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深刻影響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對於我們現代服飾的衝擊,就好像對於歐洲古典主義的審美的衝擊,如今中國的服飾同樣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拓寬設計思路,引領我們自己的風尚,是中國的設計師們迫切需要的,這樣才能讓我們中國的服裝與世界走上同一軌道。
參考文獻:
《巴洛克與洛可可》
《奢華的底線——洛可可藝術》
《巴洛克與洛可可的浮華時代——17~18世紀的歐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