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學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烜
鄭州之南,是水韻蓮城;許昌之北,是河南省會。鄭許「手牽手」、一體化發展,可以說是中原城市群中具有競爭力的一對「CP」。
鄭許之間,「地利」賦予獨特的資源條件,國家賦予充足的政策空間,空港賦予便捷的融入平臺,經濟賦予堅實的實力保障……這些都是鄭許一體化發展的先天優勢。
以鄭許市域鐵路為龍頭的交通對接,以許港產業帶為特色的產業對接,以花木之鄉為名片的生態對接,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國家戰略為機遇的平臺對接……都是兩地不懈努力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在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加持下,許昌迎來了鄭許一體化發展的黃金時期。」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嶽說,要把鄭許一體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工程,抓好規劃共繪、交通共網、生態共治、產業共鏈、設施共建、合作共享,以主動進取的姿態,推動許昌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列。
借勢——
從「許昌構想」到「河南戰略」
前不久,由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的鄭州市黨政考察團,先後到許昌市、開封市、焦作市、新鄉市,就推動「1+4」鄭州都市圈建設工作進行考察。
作為本次考察首站,許昌市產業發展、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得到了鄭州市黨政考察團成員的高度評價,兩地領導還就加快鄭許一體化發展等事宜進行了深入交流溝通。
據了解,鄭州市黨政考察團如此高密度、全覆蓋到「1+4」的4個省轄市考察,近年來尚屬首次。其背景是,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都市圈建設迎來重大機遇。這必將進一步推動鄭許一體化發展進程,為許昌市高質量發展提供重大機遇和強力支撐。
「過去,一個城市僅靠聚焦主業就能一枝獨秀。如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在區域的整體能級。」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判斷,區域競爭已從單一城市的「單打獨鬥」邁向「集群」發展階段。以新一輪區域一體化為代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很可能成為未來5至10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眼光放遠:由一都三縣構成的東京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整個韓國;而我國的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10%,卻貢獻了全國2/3的經濟總量。
眼光向內:在中原城市群中,鄭州和開封、許昌、新鄉、焦作的「1+4」組團,以全省8.7%的面積,聚集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過30%的經濟總量。其中,鄭州與許昌尤為亮眼,有數據為證:許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省比重超過15%,加上鄭州所佔的35%以上,鄭州和許昌佔了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半壁江山。
推進鄭許一體化發展,許昌期盼已久。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把許昌納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範圍,明確提出「要密切鄭許經濟聯繫」。
2006年,「鄭汴一體化」剛剛開始,許昌市就委託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對許昌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發展定位進行研究,形成了《許昌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發展研究報告》。當年,許昌市部分省政協委員在省政協會議期間聯名提案,建議加快「鄭許一體化」進程。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覆的《中原經濟區規劃》提出,促進鄭州、許昌等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組合型城市地區和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引領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發展。
2016年11月,省十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加快鄭新、鄭許、鄭焦融合發展」。這標誌著,鄭許融合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
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12月29日,《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印發,明確鄭州大都市區範圍包括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5座地級市,提出「要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和許昌4市的深度融合」。
2018年1月,鄭許一體化首次寫入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推進鄭汴、鄭許一體化和鄭新、鄭焦深度融合」。
2019年1月29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提出要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
2019年和2020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鄭許一體化均被強調,明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步伐,深化鄭汴、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融合發展機制。
許昌更將鄭許一體化作為發展主戰略——
2017年1月,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鄭許融合被確定為許昌未來發展主戰略;1月24日,市委、市政府以2017年「一號文」的形式,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鄭許融合發展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中走在前列的實施意見》。
尤其是隨著《鄭許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正式獲批,京廣、鄭萬、鄭合高鐵許昌境內的5個站點全部投入運營,鄭許市域鐵路加快建設步伐,華為黃河鯤鵬計算產業的製造基地落戶許昌……許昌與鄭州聯繫更加緊密,鄭許一體化加速推進。
優勢——
「1+1>2」的協同發展
「鄭許一體化,不僅是省級戰略之一,還與省委、省政府對許昌提出的『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為全省探索路徑、打造樣板』要求高度契合,是許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和龍頭工程。」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嶽說,鄭許之間主要加強交通、產業、生態、功能、平臺、空間等六大對接,尤其將交通、產業、生態、平臺對接作為近期重中之重,謀劃實施了一批「打通經絡」「輻射內外」的重點項目。
最令許昌人為之牽掛的鄭許交通對接項目,莫過於鄭許市域鐵路建設。鄭許市域鐵路許昌段長33.7公裡、總投資106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許昌單體投資額最大的項目,穿越中原城市群鄭州—許昌產業帶的核心區域,連接鄭州地鐵網,接入新鄭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換乘中心。
鄭許市域鐵路在許昌境內設11站,預計於2021年全線通車。目前,鄭許市域鐵路許昌段地下隧道全線貫通,農大路站、新元大道站、永興東路站、昌盛路站等4個高架車站主體結構已順利封頂,進入地面全面鋪軌階段,「高密度、短編組」的鄭許通勤班車即將駛來。
最令許昌人為之驕傲的鄭許產業對接項目,莫過於已「神速」投產的華為黃河鯤鵬計算產業項目。
2019年12月29日,僅用了58天,黃河鯤鵬伺服器和臺式機就在許昌投產交付。搭載「鯤鵬」中國芯的黃河鯤鵬系列計算產品,將服務於河南乃至中國數字經濟的轉型發展,為我國自主創新、「振芯鑄魂」貢獻「硬核」力量。
還有,被納入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許港產業帶,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等具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鏈;花木種植面積近百萬畝,形成了天然「氧吧」,河暢、湖清、水淨、岸綠的美景逐漸展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鄭州人前來置產興業;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等重點功能區布局建設,促進了鄭許間的資源差異化流動;中德(許昌)中小企業合作區獲工信部批准建設,申建保稅物流中心(B型)工作加緊推進,將進一步加快許昌的開放步伐……
正如胡五嶽所說:「鄭許一體化發展,不是『1+1=2』,而是要『1+1>2』,就是在一個鏈條上,各自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
乘勢——
從「蹭Wi-Fi」向「建Wi-Fi」的轉變
鄭州與許昌,面對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機遇,未來的一體化之路將如何走得更好、行得更遠?
2019年10月獲批的《鄭許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和定位——推進鄭許中心城區和沿廊道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構建「一軸、雙核、三區」的網絡空間格局,形成產業、城市與生態共生共融的城市組合區域。
「一軸」,即鄭許縱向發展軸。依託京廣鐵路、京廣高鐵、鄭萬高鐵、鄭合高鐵、鄭許市域鐵路等軌道交通和京港澳高速公路、鄭許快速通道、國道107改線工程等快速通道,建設綜合交通走廊,有序推進鄭許兩市城市功能區沿軸帶展開,打造鄭許一體化發展的主軸。
「雙核」,即鄭州中心城區和許昌中心城區。鄭州中心城區著力構建「一中樞一門戶三中心」,即國際綜合交通物流中樞,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全國新的經濟中心、全國創新創業中心、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許昌中心城區空間拓展方向為「向北為主、組團生長、帶狀連結」,形成輻射帶動豫中南區域的經濟中心。
「三區」,即依託鄭許一體化主軸,突出周邊區域特色,構建三個特色功能協同區,包括生態養生功能區、產業轉型和都市體驗功能區、生態物流融合功能區。
「黃金三角區域」的提法,令許昌人為之振奮:在鄭汴港三角的基礎上,拓展形成以鄭開創新創業走廊、開港產業帶、許港產業帶為支撐的鄭州、開封、許昌「黃金三角區域」,引領帶動中原城市群提質發展。
鄭許一體化發展,帶來的不僅有官方層面的「宏大敘事」,更有具體直觀的「民間記憶」。許昌市民充滿著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鄭許市域鐵路建成後,交通將更加便捷。」這是許繼集團員工張金輝的第一反應。他在許昌上班,妻子在鄭州工作,公交化的市域鐵路將進一步拉近兩個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到那時,他就可以結束「周末家庭」,過上「在度假和工作之間搖擺」的生活。
「許昌特色產品要搭上發展的列車。」這是河南福美蜂業公司董事長李福亭看到的商機。
前不久召開的許昌市領導幹部會議,再次敲響了加快推進鄭許一體化發展的戰鼓,提出要堅持發揮優勢、錯位發展,確保落地項目30個、完成投資300億元。特別是要加快鄭許市域鐵路建設,高起點、高水平規劃沿線產業布局和特色小鎮,加快「雙創」宜居示範區和忠武路沿線片區開發,更好地對接核心區、強化支撐點、增強吸引力……
鄭許一體化,發展新引擎。我們期待著,鄭許攜手、揮毫潑墨,寫就鄭許一體化的大文章,發揮更強的「融合效應」,為兩地群眾的美好生活再添新「紅利」,為許昌「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設再增新優勢。
●鄭許市域鐵路許昌段長33.7公裡總投資106億元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許昌單體投資額最大的項目
●穿越中原城市群鄭州—許昌產業帶的核心區域
●連接鄭州地鐵網,接入新鄭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換乘中心
●鄭許市域鐵路在許昌境內設11站預計於2021年全線通車
製圖/張焱莉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