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經濟形勢風雲突變,美國、英國、日本等傳統經濟強國,因為疫情的關係,目前都陷入了發展的困境,今年他們的GDP都是負增長。中國今年GDP預計卻依然可以增長4%多。
因此郭臺銘也在年初宣布在青島投資一個新的工廠。過去2年,郭臺銘去美國大舉投資,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隨後郭臺銘更是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建設一個新的代工工廠,配合蘋果的計劃。
其實回來的不僅僅是郭臺銘,還有中渝置地的張松橋。張松橋在幾年之前,跟著劉鑾雄把自己內地的資產都清空了,套現了上百億的現金,然後去英國買樓收租。不過沒有想到,隨後英國脫歐,英國經濟處於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況。這導致張松橋在英國的投資虧損嚴重,他的中渝置地公司市值也僅僅剩下了70多億。
從2018年開始,張松橋就陸續回到內地投資,跟許家印合作在湖南開發房地產,雖然是小打小鬧,不過也是回來的開始。另外曾經大量出售資產的鄭裕彤家族,也在鄭志剛掌舵之後,開始大舉回到內地投資。另外劉鑾雄也買了很多恆大的股票,現在是恆大的第二大股東,其實也等於說回到內地了。
最近又有一個消息傳來,李嘉誠先是29億美元賣掉了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隨後李嘉誠又準備把歐洲電訊的資產以100億歐元的價格賣給西班牙的一家電訊公司,難道李嘉誠也要回來了?
去年李嘉誠旗下的一家投資基金就接手了上海三林的一個商業地產項目,涉及十幾億的資金,雖然不是太大的項目,但是也說明了李嘉誠似乎有意重回內地。2019年長和年會上,李嘉誠父子都說自己沒有離開。其實這也是一種信號,那就是給自己回來做鋪墊。
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李嘉誠父子大舉出售中國的資產,累計套現2千億,同時在英國大舉投資4千億。這讓李嘉誠是人財兩失,一方面是因為李嘉誠這麼做,在中國口碑盡失,另外一方面是英國過去幾年經濟發展不好,讓李嘉誠損失慘重。
過去2年,李嘉誠的四大旗艦公司市值蒸發總計4千億,其中長和蒸發近2千億,長實蒸發了1千來億,另外長江基建跟電能實業各自蒸發了500多億。今年長和的利潤大幅度下滑,僅僅只有往年的一半。
另外諸如能源的業務,還有去年剛剛收購的英國酒吧業務,都是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這些因素下,李嘉誠不得不重新思考布局的問題。李嘉誠雖然已經退休了,目前是李澤鉅掌舵,不過李嘉誠對於長和系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李澤鉅不過是李嘉誠的一個影子而已,即使李澤鉅已經接任2年,不過他也是在繼續走李嘉誠之前的策略而已。
那麼李嘉誠會回來麼?其實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現在缺的就是一個時機。雖然過去幾年,李嘉誠在中國的口碑不好,但是他在中國還是做了很多慈善貢獻,不少人還是支持他的。如果他現在回來,很多地方還是願意跟他合作的。
只是李嘉誠父子肯定沒有20年之前的待遇了。那個時候李嘉誠去到哪裡,都是座上賓,每一個城市都是把最好的地皮賣給李嘉誠,而且價格也是非常優惠。如今李嘉誠回來了,也要面臨強大的競爭。
李嘉誠的那一套地產發展思路,肯定是不行了,如果他要回到中國,那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其實現在對於李嘉誠父子來說,壓力也非常大,即使重倉在歐洲市場,下滑是必然的。如果回到中國,又擔心競爭不過。畢竟現在內地的恆大、碧桂園、萬科等等地方公司太狠了。他們的資金周轉非常快,所以他們的可以高價拿地,很多項目在他們手下可以賺錢,在別人手裡卻是要賠大錢的。
這就是為何王健林的13個萬達文旅項目去到融創手中就可以賺錢,在王健林手中卻不行。因為融創的周轉快,不到1年就回款了1300億,王健林很多項目賣了幾年才回款不到100億。
李嘉誠父子現在重回內地,其實不是不想,而是有難度。他們目前在內地還在發展的項目,都是很多年之前在內地拿下的地皮。過去幾年他們一直沒有拿地。現在他們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人才的問題。過去香港人一直說獅子山精神,說香港人做事非常拼,不過現在比起內地的小年輕,996、997這樣的工作制度,港商的那一套真的不夠看了。
人才儲備的斷層是第一個大挑戰。第二個就是資金的問題,李嘉誠把很多資金都投到了英國,而目前英國的情況,他要套現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何他最近要賣掉加拿大赫斯基能源,跟賣掉歐洲電訊生意的原因了。
幾年之前,馬雲曾經說過,李嘉誠是過去式,當時很多人不認可,不過如今看來,馬雲說得真的沒有錯。因為生意場上瞬息萬變,過去李嘉誠的那種模式可以賺大錢,如今卻不行,而且反而成為了一種拖累。
或許李嘉誠父子未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習劉鑾雄,把生意都撤了,投資一家內地地產巨頭來得更加靠譜。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