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社友晚上好呀,我是小助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看著某廠某款新手機的發布會,面無表情地聽主持人吹牛皮介紹拍攝功能:我們這次首發XX尺寸CMOS傳感器,配備了X顆高素質鏡頭,支持xx倍光學數碼變焦,還首發了第x代超級xx技術,領先友商一代,巴拉巴拉...
看著主持人激情澎湃地講著相似的臺詞,你的內心波瀾不驚。但是當看到展示的手機樣張後,立馬不淡定了:
我的天吶,看這細節
嚯,瞧這質感
這真的是手機拍出來的嗎?
XX牛皮!
你的下一臺相機何必是相機!
但當產品真的到了你手上的時候,你會發現拍出來的照片卻是這樣的...
跟樣張一對比簡直就像回到了膠片時代,咳... 看來我的下一臺相機還得是相機。
可是為什麼同樣的手機在專業攝影師手中就可以拍出媲美相機的質感呢?
首先明確一點,雖然現在手機攝影發展迅猛但是受限於空間和硬體,在成像質量上肯定不能跟相機相比。但如果技巧運用得當的話,在某些場景下手機一樣可以極具質感的照片。
▼
雖說不能立馬讓你拍出攝影師同等水平的照片,但對平常拍照肯定有提升。
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在相機上變焦是通過過移動鏡頭內部鏡片來改變焦點的位置,調節鏡頭焦距的長短,改變視角的大小,來達到畫面的放大與縮小,對畫質來說不會有什麼損失。
素材來自油管@Verasine
但是這種光學變焦方式很少應用到手機上,因為它需要佔用比較大的物理空間...
而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高頻的工具,要保障其便攜性,現在大部分的手機厚度都不會超過10mm
你不可能天天抗著個長槍短炮回消息、打遊戲、看視頻吧~ 所以,手機上的變焦都是通過固定倍數的定焦鏡頭數碼變焦完成的。
所謂數碼變焦就是通過軟體算法增大原畫面兩個像素之間的距離,然後再根據對已有像素周邊的色彩進行判斷,把傳感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算法放大到整個畫面。
簡單來說,就是拍一張照片,然後放大局部給你,焦距是沒有改變的,。
這麼一想,其實我們人人都可以通過不斷放大截屏的方式,手動「數碼變焦」個10000倍
雖然數碼變焦也會通過算法進行優化,但是畫質肯定跟長焦鏡頭直出的沒法比,所以我們在拍照時應儘量避免用到數碼變焦。
以華為P40 Pro為例,它的超廣角、主攝、長焦鏡頭對應的放大倍數分別是0.6x、1x、5x,三個攝像頭通過不同組合實現相對出色的10x倍混合變焦效果。
們平時應儘量控制在這4個倍數下拍攝,用中間倍數拍攝畫質會有一定的損失。
放大後,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5倍變焦拍攝的照片反而比4.6倍拍的更加清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用手機最佳的幾個變焦倍數,都排不到你想要的畫面比例怎麼辦?
能咋辦,自己動唄
現在除了蘋果,大部分手機廠商都會在相機的拍攝系統中加入類似「AI攝影」這樣的東西。
其核心規則是「識別」與「優化」。基於大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對拍攝對象分析識別,然後自動上色或者選擇其他拍攝模式。
注意看左側
手機自動識別的提示
但是AI識別會帶來一個問題,一方面是經常出現一刀切的方式,即:碰到鮮花就來個色調偏冷、色彩鮮豔的風格。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一些國產手機拍照的時候色彩總是很濃...
同時,AI攝影還會默認上很高的銳化,之前我們就介紹過,適度的銳化的確可以在視覺上帶來更加清晰的錯覺,但過多的銳化就會造成畫面很髒的感覺!
所以我們在拍攝時可以關閉AI攝影,讓這種無效算法儘可能少地介入,避免幹擾你想要的畫面,留給自己更大的後期空間。
是的,我就是讓你不要隨意用專業模式!
很多人都會天然覺得開專業模式拍攝肯定更厲害啊,專業模式,一聽就很專業,就像相機上開手動擋一樣~
其實,完全不是!!!
因為手機和相機最大的區別就是傳感器不在一個量級,這就 造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機開專業模式可以很好的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拍攝,而手機如果開了專業模式,就意味著你會失去一些手機最核心的優勢 —— 計算攝影的算法
一般攝影師在拍攝樣片時,只有在場景非常優秀的情況下,會打開專業模式去拍攝一些特殊的效果,尤其是「長曝光」。
所以,如果真的有特殊需求,比如拍攝星空銀河或者纏綿流水,那可以開,其他情況儘可能少開專業模式,一旦參數設置的不到位,往往適得其反
既然說到了長曝光拍攝,那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拍攝技巧:保持穩定!
要想拍出來的畫面清晰,拍攝過程中保持設備穩定極為重要。
現在的手機拍攝在非專業模式下,快門都是自動控制的,鏡頭會根據環境光線的明暗程度自動設置快門速度。
當遇到手機快門較慢的時候,而按下快門時設備又產生了晃動,拍出來的照片就容易產生對焦不準、畫面模糊等問題,非常影響觀感...
當手機保持穩定時,可以基於曝光三劍客:光圈、快門、ISO的三者關係,得出更慢的曝光時間,更低的ISO下,相應保證進光量充足,畫面會相對更加純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攝影師出門拍攝都帶著個三腳架的原因。
而且當機身保持穩定時,可以帶來更多的拍攝可玩性。比如前面說到的星空光軌,還有延時攝影等,都可以獲得更好的畫質表現。
使用P40 Pro拍攝
喜歡這種效果的小夥伴可以評論留言,如果人數多的話我們下次出個詳細教程~
講完了手機拍攝時的注意事項,接下來再分享幾個拍照時的實戰技巧:
先來看一組圖,你覺得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
I Photo©人民攻攝 小北
除了都是歪果仁,毫無疑問,是光!
手機受限與自身底小的弱勢,寬容度遠無法與相機對比...
而是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傳感器進光量的差距就縮小了,所以在日常拍攝中,一定要找到光。
注意,是適當的光,不能太硬!
雖然手機一般都有HDR算法,但手機拍攝過亮的硬光,除了有過曝的風險,同時也會讓會面過硬,沒有美感...
尋找合適的柔和光照條件,保證充足的進光量,那麼你拍攝出一張效果媲美單反的照片將完全不是問題(前提是咱們是只在手機上欣賞,而且不考慮景深虛化)
柔和的光線條件一般避開正午前後2到3小時就行!
色彩的運用有一個核心的準則:儘量簡約,大面積地使用通透感好的顏色!
簡答來說,就是相對較亮的顏色,但是在光線下,會讓畫面顯得很通透,這樣會讓畫面顯得很自然、簡潔但不簡單!
拍攝一定要首先想到「做減法」,減法的核心就是 —— 背景簡約、色彩簡約、(找通透感好的色彩和陽光搭配)
「少即是多」不僅是網際網路圈的至理名言,同樣適用於攝影~
選擇簡單且色彩統一的背景,可以更好地突出畫面中的主體,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不會被無關的雜物所分散,同時把更多的紋理細節在視覺「讓渡」給了主體,這樣整張照片看起來就會質感更好,更有層次~
I Photo©人民攻攝 小北
這可能是不少人很少注意到的拍攝技巧,那就是畫面拍攝元素的紋理。
這個世界上,萬物都有不同的肌理和紋理,而相對規整或者奇特的紋理元素,在視覺感受上也會讓人覺得更加清晰。
最常見的就比如毛髮、木紋、建築的幾何線條等這些都是攝影師愛用的元素。
最後還有一個反覆提了很多次的小技巧,我決定再重複一次:拍攝之前擦乾淨你的鏡頭!!
這在開始拍攝前絕對是最關鍵的一步,不少人在拍照時都忽略了鏡頭是否乾淨,導致拍來的照片有一種朦朧感。
最近幾年手機攝影發展迅速,算法的優化遞進也在不斷彌補硬體上的差距。
雖說在絕對畫質還是無法與相機相比,但手機拍攝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勢:方便!
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調整再到上傳分享,一臺巴掌大小的手機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所以, 在按下快門之前不妨多思考一下,我想要什麼樣的畫面?用什麼樣的色調?
然後想起人民攻攝曾經分享的那些讓畫面更有質感的小技巧,拍下自己滿意的畫面~
這個世界有太多美好的畫面值得被記錄,而我們對每一次快門和記錄都更加珍視 ~
晚安 ~
I 文中含備註樣片均為手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