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正中
由美國當紅女星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在感恩節長周末的4天5夜累計入帳7580萬美元,周末3天收穫5160萬美元,較上映第一個周末減少50%。影片上映10天已經累計在北美獲得1.98億美元票房,北美以外其他電影市場貢獻4.4億美元。(中國青年網11月30日)
《飢餓遊戲 3(下)》改編自蘇珊·柯林斯同名暢銷小說。影片匯集了詹妮弗·勞倫斯、利亞姆·海姆斯沃斯、喬什·哈切森、朱莉安·摩爾、薩姆·克拉夫林,及已故影帝菲利普·賽默·霍夫曼,「兩後一帝三帥哥」的強大陣容堪稱豪華。由於《飢餓遊戲》系列電影首部的大獲成功,為該系列電影積攢下來了超高的人氣,贏下了眾多影迷的期許與關注。而作為系列電影的完結篇,本片未經上映便已風生水起,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作為鋪墊章節的前篇《飢餓遊戲 3(上)》,雖是乏善可陳,略顯生硬,但是對於大風暴前的片刻寧靜,影迷們似乎也能耐得住寂寞。前篇留下的各色伏筆,將在此競相鋪陳開來,前篇的各種點到為止也將在此變得一針見血。本片很好的與前篇的故事情節相互銜接,繼續圍繞著凱特尼斯的刺殺之路及奎因組織反叛軍進攻同時陰謀奪權的雙主線進行展開。
影片故事架構依然透徹到觀影者無需調動腦細胞,便可通曉一切的境界。大表姐和十三區兵團要刺射斯諾總統,高喊「Turn your weapon to the Capital」解放人民,都不過是一場混淆視聽的遊戲,兩三槍就完結了高潮,青年救世主最後過著幸福生活。
通篇情節發展並不出人意料,甚至某些橋段早已是「爛熟於胸」的那種無奇可言,可是作為系列電影完結之作,影片還是很好的完成了收尾的工作。戲劇衝突凸顯,故事邏輯簡明清晰,明星演繹可圈可點,打鬥場面設計精心,後期製作絢麗奪目。儘管不是華麗的謝幕,但也絕非虎頭蛇尾。
《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實為青春片,它的成就是裡程碑式的。用最誠懇,最腳踏實地的表現手法,毫不投機取巧地將青少年主角與宏大敘事焊在一起。通過對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形象地細緻刻畫,淋漓盡致展現出了他們尚不夠成熟的情緒變化,將他們每個人青蔥歲月時的人性弱點毫無保留是曝露在觀眾的面前。
無可否認,弗朗西斯·勞倫斯版《飢餓遊戲》的黑白灰美學頗有視覺感染的張力。然而,人家的「成長小說」總發生在虛擬戰場,跟我們的微時代校園,看來仍是兩個沒法逾越的世界。
反觀我們的青春片,中港臺仍借力於90後較勁,「並愛」青春無悔之時,好萊塢大製作的「女英雄拼命模式」明顯已跟我們劃清界線。當我們沉溺於偽青春迷惑時,西方早已吹起90後美少女英雌主義。拍了好幾十年的所謂的烏託邦或惡託邦其實早就過期,未來該屬「異託邦」——世界不是非黑則白,而是能收納多重異聲音的「第三空間」。我們還在聚焦小鮮肉的青春歲月,他們個人之間的感情瓜葛,這顯然於「異託邦」的格調相去甚遠。鼠目寸光的致力於微觀情感的不斷複製,這樣的中國青春電影將如何走向正在宏觀的恢宏壯烈呢?
筆者認為,中國青春片的無限複製功能甚是了得,看多了這樣的青春片真的難以分辨個中人物到底屬於哪部影片。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攬夠了票房,拍怕屁股就走人了,給觀眾留下的只是——看過,僅此而已。青春片沒有固定的模式,儘管外來的東西未必就是完美的,但是其中的心意與創造力卻是值得中國影人們搬來認真學習的。為求上進,即便是複製也要有選擇性的,好的拿來主義或許不成功,但是留下了創新的意義;選擇營養匱乏複製,只會low上加low,依然是毫無可取。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