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卿
異性之間,友情變為愛情,是件很正常的事。
愛情裡,電光火石,一見傾心,畢竟是少數;更多是日久生情,循序漸進地發展而來。而以朋友身份相處的階段正好給了這樣的機會。
說起愛情和友情,不由得想起韓寒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你喜歡我,碰巧我也喜歡你, 因為種種緣故現在不想在一起,你告訴我一聲,我等你就是了 。」
相愛需要時機,尤其是跨越友情成為愛人更需要等待好的時機。只不大多數人沒有韓寒看得透徹,拿捏不準兩個人的關係到哪一步,等待時機也就無從談起。
也許感覺是有些喜歡,但又分不清是不是愛人的那種喜歡。或者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喜歡上了對方,但不清楚對方是不是也一樣喜歡自己。
於是,進一步不敢,害怕最後連朋友沒得做,鬧場笑話;後退一步不甘,萬一對方也喜歡自己,那樣不又錯過了嗎?
相愛需要運氣,也需要勇氣,卻也少不了判別力。這種判別力,可以幫助自己分清愛人與朋友之間相處的不同,細節之處決定結局。
而生活中,這樣相處的異性朋友,多半是相互喜歡的,很準。
01 隨時聯繫,也時刻都在
只要心的距離沒有遠,聯繫便不會斷。
和有些人的感情,哪怕一兩年沒有見面,也不會覺得疏遠,之所以能夠維持住這種親密關係,離不開平時的聯繫。這裡所說的聯繫,是日常的網上通信。
不過這樣的感情,註定只能是朋友。面對那個喜歡的人,最想要的還是現實中的碰面。郭麒麟說:「戀愛,就是兩個人想膩乎在一塊。」說白了,愛情的發生,從想靠近開始;當真的在一起了,自然想靠得更近一些,擁有「甜膩」的幸福。
同樣,異性朋友可以有很多,但可以隨時聯繫,並且對方也時刻都在的感情,並不會常常有。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能找到合適的人訴說,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於是,我們開始接受孤獨,習慣孤獨,享受孤獨。但當那個在乎自己的人關心詢問時,還是會忍不住訴說,一來二往,情誼就結下了。
那麼,你會和什麼樣的人隨時保持聯繫,並且心照不宣的暗自陪伴呢?
自然是那個自己有些喜歡,並且對方也喜歡自己的人了。自己喜歡他,所以才會選擇和他隨時聯繫;而他也對自己有好感,所以才能夠隨時都在。
不禁想起村上春樹那句:
「要是想見,給我打個電話就行。人和人談不上義務性地見面,想見就見,想見才見。」
的確,只有當對方也想念自己,這時候的見面才有意義,而那些能夠隨時聯繫,並且也都時刻陪伴的異性朋友,也大都是互相想念,喜歡著的。
02表達自我,也沒有防備
《剪刀手愛德華》裡有句話說:「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誰。」
愛德華是古堡裡的發明家留下來的作品,他和人類一樣,只不過雙手是剪刀。愛德華被佩格帶回了家裡,社區裡的人沒有排斥,並且都很喜歡他。
因為愛德華用自己的剪刀修剪社區裡的綠植,做著很多熱心工作。別人當他是把工作的好手,而愛德華也扮演著別人期望的角色。
只有佩格的女兒金,她明白愛德華的善良,勤勞,以及他渴望被愛的心。於是愛德華才會說:「我愛你是因為在你面前,我可以是誰。」這時他不用偽裝成別人心裡的角色,可以勇敢地做自己。
其實當互相喜歡的異性朋友相處時,表現都是自然不矯作。交談的內容也多半是真心話。
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瞬息萬變的真心,許多人選擇把自己偽裝起來。秉持的理念就是:不與誰交心,也不信誰真心。
也只有在那些信任並且依賴的人面前,才會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一方面是為了讓對方更了解自己,增加感情;一方面也是能夠從這些人的身上得到安慰,找到力量。
面具戴的時間太久,就會摘不下了。所以你可以在外人面前堅強,卻別忘了在愛人面前做自己。
而那些相處時能夠放下防備,表現真實自我的異性朋友,多半都是有好感的。
很喜歡張嘉佳那句:
「人和人之間舒服的關係,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人活在世上,對於「被理解」有種莫名的執念。小時候依賴父母,遇到事情會和他們傾訴;後來把話都說給同齡的朋友,雙方都會有共鳴。不過年紀越大,能夠交心的人越來越少。
是因為心情不再像從前純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與此同時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感同身受,別人也都忙著自己的生活,情緒是自己的,更多時候也只是獨自消化。
到後來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愛人,兩人情感上可以彼此陪伴,互述衷腸,心理感受也調試到「被理解」的舒服狀態。
其實,那些能夠在相處時既可以隨時聯繫,得到關懷;也能夠卸下偽裝,真實做自己的異性朋友,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愛人間的相處效果,或許也只差最後一步確認關係了。
如果自己真的有這樣相處的異性朋友,也要好好把握,得到幸福。
----END----
今日話題:
你有過這樣相處的異性朋友嗎?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