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我們談了,自然拼讀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輸入。
通過字母擬人化,字母生活化。同時結合有效時機的高頻重複,來幫助孩子喜歡上字母和英文,從而習得自然拼讀的規律和方法。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之前關於自然拼讀的系列文章。
今天我們來看自然拼讀學習中的另外一個要點——引導輸出。
第一步:激發興趣 選對教材
第二步:大量輸入 技巧為王
第三步:引導輸出 水到渠成
我們在進行有效輸入的同時,如何有效引導,孩子才願意說?
我們先來看一個場景。
孩子剛剛開始學英文的時候,最入門的問題就是:
「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
可是爸爸媽媽會遇到的問題是,即使我們用到孩子這麼基礎的問題,孩子依然不會回答。
同理,當我們學習自然拼讀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問孩子:
「來,告訴媽媽這個字母怎麼讀啊?你說b開頭的單詞是哪一個呢?」
得到的回應往往也是一樣:沉默...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不好玩,孩子沒有動力;
沒意義,孩子覺得沒用。
今天,喬先生就給大家支支招。
1)字母遊戲化。
遊戲是構建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現在這個年代,我見過生來不愛吃的孩子,但是沒有一個孩子生來不愛玩。
爸爸媽媽們要花心思,帶著孩子一起玩,陪著孩子一起玩。
在遊戲的過程中,他就會不由自主的輸出了。
比如我們一起陪他們玩字母閃卡,跟打牌一樣,把字母當做一副牌;玩火車接龍,或者是一起做字母骰子,玩配對。
這裡一些實際可行的遊戲參考。
字母骰子
字母滾條
字母日曆
字母雞蛋
字母轉盤
所謂優質的親子陪伴,說白了就是,跟孩子一起找點事做。
關鍵在於什麼呢?
一是父母要會來事,二是要找對孩子願意做的事。
所以,一起製作字母玩具(教具),一起遊戲的過程,既可以增加親子互動,同時也可以在無意識中引導孩子輸出,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
2)字母場景化。
先回到我們最開始的那個案例,為什么爸爸媽媽問孩子名字和年齡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回答。
因為無趣。
爸爸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的名字和年齡,為什麼還要明知故問。
如果孩子還小,比如兩歲,還會覺得新鮮。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四五歲了了,他一定會困惑,為什麼還要天天問到這樣無意義的問題。
所以啊,提問的內容一定要跟孩子的認知能力相匹配,跟他的生活場景相匹配,這樣他才會覺得有用,有意思。
無意義的問題問多了,只會增添他對於英文無趣的認識。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多創設一些有用的場景,其實就是在引導他知道,原來英語是語言,拿來用的。
我們還是以詢問名字為例子,來試試我們要如何設置「場景」。
這個場景創設的要點在於
1)陌生人物的第一次見面
2)人物要多,並且需要調用認知進行識別
所以,可以藉助孩子喜歡的動畫片的人物,比如Peppa Pig裡面的那麼多角色,孩子都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Danny Dog, Rebbeca Rabbit, Susie Sheep...
一方面可以練習輸出名字,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孩子去觀察名字首字母和動物首字母的聯繫,一舉兩得。
進一步講,可以讓孩子給不同的動物定年齡,然後給他們分班。
比如三歲的動物在小班,四歲的在中班。
讓孩子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在這樣的場景創設中,讓孩子體會 英文使用的趣味和意義。
這樣他才能真正習得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的概念。
所以,關鍵在於什麼呢?
1)有意義的場景,第一次見面我們才需要知道對方的名字,所以創設場景,可以角色扮演,重點要告訴孩子,這是第一次見面。
2)挑戰孩子的認知,讓孩子在很多人中選名字。如果只有一個人,我們直接叫「哎,那個誰」,他也會有反應的。
人物多了,孩子覺得有挑戰,就會來勁,可以進行親子比賽,看誰記得又對又多,這樣他自然就會把這句話用上了。
關鍵在於有用。
同樣的道理,自然拼讀的學習就是記住字母名字,匹配發音和單詞。
所以,結合我們之前講到的「字母擬人化」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扮演不同的字母,從而說出字母的名字,發音和例詞。
這樣又好玩,又有用,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孩子天生都是愛表達的,為什麼不願意呢?
可能是因為輸入不夠,不自信;
可能是因為規則不清晰,不理解;
可能是因為不好玩,沒意思;
可能是因為沒意義,懶得說。
作為父母,我們要花點功夫,分析原因,對症下藥。
輸出本身就是可以既好玩,又有意義的。
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引導,怎麼提問。
歡迎大家關注:喬先生喬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