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硬體技術也隨之大跨步的發展,從最初的小搖臂、軌道發展到現今的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可以說見證了我國影視行業整體製作水平的提高,但我們也存在一些誤區,例如MOCO與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就有很多人會混為一談,或者誤認為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就是MOCO,其實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MOCO常見的款式
G-ka(基卡特拍)公司旗下的:綠巨人、小黑妞兒、小蘿莉。
綠巨人
小黑妞兒
小蘿莉
G-ka特拍MOCO最新視頻集錦(視頻時長6分09秒):
MRMC公司旗下的:Milo、Bolt、Bolt Jr..
Milo
Bolt
Bolt Jr.(輕量化版Bolt)
Bolt Jr.輕量版介紹視頻(視頻時長44秒):
Bolt MOCO最新視頻集錦(視頻時長2分11秒):
MOCO的發展及分類
廣義的講MOCO和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都可以算作motion control系統,直譯過來就是運動控制系統。它是用最先進的工業技術精準的設定和控制攝影機運動軌跡的一種設備。其實在國外MOCO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了,只是在我們國家它才剛剛開始起步。從最早的《星球大戰》到我們能想到諸多大片大約有70%的視效電影都用到了motion control技術。但這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先從motion control的發展說起。
MOCO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四代的技術革新:
第一代MOCO只是簡單的實現單一軸向的攝影機重複運動,還做不到複雜的軌跡控制。
第二代MOCO增加了更多的軸和關節,相當於軌道+搖臂+遙控頭,但第二代MOCO特徵是:每個軸都是獨立地記錄自己的動作,雖然它可以完成比第一代更複雜的運動軌跡,但每個關節無法依靠算法協調匹配動作,因此那種極為複雜的運動軌跡依舊無法實現。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就屬於這一代的技術。
第三代MOCO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插補算法,可以利用電腦運算出複雜的軌跡,但因為受限於「軌道+搖臂+遙控頭」機械特性的缺陷,很多邏輯性的複雜運動軌跡是無法實現的。例如在狹小空間內做複雜的運動軌跡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搖臂的後面要配平。
第四代MOCO大多依託於工業多軸匹配技術,革命性的關節設計和更為精準的算法讓MOCO能完成幾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動作軌跡。
通過上面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兩者在技術層面的區別了。
再次總結一下,具體有三大區別:
第一個區別就在於操作方式的不同:首先多軸匹配就如同很多人組成一個團隊,每個人負責一個軸,做任何動作都需要多人協調一起完成。而非多軸匹配就如同每個人只管自己如何動,不會考慮其它人(軸)對自己或者自己對別人(軸)的影響,因此就帶來了操作方式的不同。MOCO由於具有多軸匹配算法,因而攝影師只需要看著監視器移動攝影機的位置與角度即可,具體每個軸如何完成攝影機的位置與角度其內部有一套運算機構,無需人去考慮。那麼大多數的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就需要攝影師對每個軸進行位置與角度的控制,要考慮每個軸如何運動才能達到攝影機所需的位置與角度。
第二個區別就是速度:很多MOCO具有高速拍攝的功能,而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的速度通常是比較緩慢的運行。這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自身重量過輕,因為主打方便攜帶,所以在自身質量不夠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攝影機高速運行的,急起急停可能會翻倒;第二個原因就是受限於開環的步進系統,開環步進電機的工作原理就相當於我讓你走一米你就去走吧,走到走不到我不清楚,讓你走多快你就去走吧,速度達沒達到我也不管。而MOCO採用的大多是閉環的伺服系統,它的原理截然不同,我讓你走多遠你必須走完,讓你走多快你就必須達到,否則系統會加以幹預完成。所以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通常用作逐格攝影或者延時攝影比較多,因為不牽扯速度因素。
第三個區別就是承載力:由於採用開環步進電機與輕量化結構的因素使得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通常適合單眼相機拍攝,不過目前已經有部分型號可以安裝了RED等機型拍攝。MOCO通常承重在15-20公斤,最小的承重大約6-7公斤,還有一些如Bot&Dolly和綠巨人等甚至可以承重200公斤。承載儲備越大,可發揮的能力就越強。
總而言之,並不是所有的多軸攝像軌道(延時導軌)系統都可以叫MOCO,現代MOCO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要具有多軸匹配的運算能力。
MOCO擴展閱讀:
歡迎在文後留言吐槽,加入各種專業影像創作與技術交流群、下載文中各種資源,請掃描添加下方「影像麥客小助手」。
本文來自影像麥客特邀作者:壞小孩
轉載與合作請聯繫電話/微信:1851867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