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讀不回
剛好見不上一面
已讀不回
也不夠說聲再見
已讀不回
記憶就散在路邊
飄落盤旋
一秒鐘
一分鐘
一刻鐘
都是沒有到齊的餐點
一小口
一筷吃
一輕嚥
都是不著邊際的聊天
已讀不回
已讀不回
已讀不回
一個你跟我一起彈的弦線
安靜流轉
┍
當我說想去看《聊齋》的時候,聽到的人都要嚇一跳,哪裡突然升騰起一股舊日情懷,怎麼對花妖狐媚感興趣了。但此《聊齋》是林奕華的《聊齋》,而非蒲松齡的《聊齋》。
林奕華取了這個名字,但內容是實實在在的改變了。雖然導演有意想與蒲松齡的《聊齋》強搭上線,但在我看來,兩者是大不一樣的。
蒲松齡的《聊齋》源於「孤憤」,作者沒考上科舉,只好寫些花妖狐媚的故事抒發這種「孤憤」的情緒。林奕華的《聊齋》討論的是「孤獨」,只是一字之差,表達的東西卻完全不同。「孤憤」是個人的,而「孤獨」是全人類的。
林奕華對《聊齋》的現代解讀是這樣的:
「『聊』是精神寄託,『齋』是狹小空間……手機的發明,本來在於方便溝通,但硬體從來不是服務表面的需求,卻是深埋的軟肋。
『聊』在這發揮最大的功用不是與人溝通的『聊天』,卻是把個人的憂悶寄托在包羅萬象的自我經營上,一隻手機能有多大,然而,我們『住』在裡面卻發現可以什麼都『不假外求』,所有事物皆圍繞我們轉動,沒有一刻我們不是『中心』,如果我們願意那樣相信,或想像。
選擇從主觀角度看世界,等於排斥了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當想像超載成了幻視與幻聽,『志』和『異』就順理成章的發生。」
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之上,他把《聊齋》的英文名字取作《Why we chat?》,點明這部戲的主題。
林奕華是香港導演,1991年創立了【非常林奕華】劇團,起步階段多在香港本地演出,偶爾到臺北表演。04年之後,逐漸打開內地市場,在北京、上海、西安、重慶、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都有巡演。其中比較有名的《紅樓夢》來了內地好多次,場場爆滿。
《聊齋》是【非常林奕華】2018年的新劇,在臺北首演,我看的是香港一輪演出的最後一場,滿座。
林奕華的劇不好懂,看過的幾個朋友都這麼說。
《聊齋》的容量不大,但要每個部分都看懂卻是不大容易的。
首先,真實和虛擬的界限很模糊。
蒲先生設計了一個軟體,他可以隨意設定聊天的對象,以保證彼此之間的對話是愉悅的,通暢的。但這個對象卻並非是完全順從的、不碰雷區的。通過蒲先生的妻子,我們會知道這個聊天對象甚至是以蒲先生的前妻胡小姐為原型的。那麼蒲先生和胡小姐之間的故事是真有其事?還是蒲先生假想出來的呢?
再者,你分不太清劇裡的人是活著還是死了,他們好像是死了,卻還在和活著的人糾纏。比如那個女記者,她愛蒲先生不得,在酒店裡吞安眠藥又割腕,最後不想死了就打電話報了警。房間裡滿地滿床的血,清掃過後,第一個入住的客人正巧就是蒲先生。他一進門女記者就問他「你怎麼來找我了?」
《聊齋》裡至少有三個「死人」都以活著的形態出現在現實或者夢境裡。這點倒是像極了蒲松齡的《聊齋》,人死以後還要化作鬼來攪擾生人。而這些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活著的人需要,他們需要這些幻象來彌補生命中的缺憾。
蒲先生和胡小姐那個未出世的孩子總是頻頻出現在胡小姐的夢裡。胡小姐夢見她和蒲先生來參加兒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拍完照後,兒子卻告訴她說,他將在21歲時死去,他現在19歲,還有兩年。
胡小姐哭著說,21歲,太年輕了,怎麼會這樣呢?兒子說,他的生命裡註定會有兩個劫,一個在他出生的時候,一個在他21歲的時候。他連出生的劫都沒能渡過,又何必去在意21歲的那個劫呢?反正胡小姐只會哭一次。
這個孩子的死導致蒲先生和胡小姐之間的問題浮出了水面。他們都還沒有準備好:沒有準備好在一起,也沒有準備好共同生養一個孩子。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聊天了。
他們總是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到底是誰不聽誰說話,是誰不懂誰。
蒲先生的現任妻子(曾經是蒲先生和胡小姐之間的小三,後來成功上位)去找胡小姐哭訴,說蒲先生都不和她聊天了。胡小姐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和他離婚,他就會來找你聊天了。
現實中確實有許多人都是在脫離了親密關係以後,才會想起來去找對方聊天。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是不肯,可能是覺得不必,也可能是不想。蒲先生的矛盾在於他不想讓身邊的人懂自己,但他又想設定出一個懂他的人聊天。
蒲先生和周圍世界的疏離也是溝通障礙的一個側面體現。酒店服務員對蒲先生表面上很恭敬、禮貌又無害,蒲先生一轉身就都露出獠牙利爪。並且不管蒲先生說什麼,他們都會把對話拉到自己的邏輯圈裡,讓你不得不接受他們的說法。(這一段兒的音效和燈光格外加分!)
蒲先生和女記者一起參加一個酒會,他和旁人聊他的軟體,聊他的想法,大家表面上複合著,心裡卻都在嘲笑和議論他。到後來乾脆不聽他說話,聊起別的東西來。
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親密的朋友、愛人都無法和蒲先生形成交流,蒲先生成為了一座孤島。
《聊齋》的文學顧問楊照在劇目的海報上寫了這麼一段話,大意是說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我們更傾向於找就算【已讀不回】也不會感到失落、受傷的人聊天,但這一部分人卻都是不太重要的人,因為感情很淺,所以不會期待,更不會失望。
「聊天愈來愈普遍,佔的時間愈來愈長,然而實質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了解卻愈來愈少、愈來愈稀薄。」
這種稀薄感是社交軟體帶來的嗎?
社交軟體只是放大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閡,難道面對面交流就不會存在這種困境了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會存在那麼多社交恐懼症患者了。
這個世界上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人多呢?還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人多?
大家面對面坐在一起,明明彼此都不是很了解,明明也並不想了解對方,卻還是非得提出一個話題來聊一聊。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根本沒有人想聽,只是強行造成一種在交流的假象,抹拭一下尷尬而已。
溝通的困境是一直存在的,胡小姐對蒲先生說如果對某個問題有爭議就要換一個聊天對象的話,大概就活不下去了。這個人在這個問題上和你不合,換一個人也會在別的問題上和你不合,溝通中的這種「不適感」和誰都有可能發生。就算是只和自己設定好的人聊天,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最後說一下演員,坊間有戲說林奕華的劇是「流水的影后,鐵打的王耀慶」(先後跟李心潔、劉若英、張艾嘉合作過),所以我特別觀察了一下王耀慶的表演。他和我之前接觸過的話劇男演員都不一樣,如果用最近很火的【戀與製作人】去給他分類的話,他大概是許墨這一型的,很紳士,還有臺灣男生的那份細膩、溫柔,但又絕不娘炮。
蒲先生這個角色實際上並不討喜,他是一個很花心又優柔寡斷的一個人。先後有三個女人都栽在了他的手上,其中一個還為他自殺。我想如果換一個男演員去詮釋這個角色,很可能會把他塑造的很自負,或者很油膩。但是王耀慶偏偏只把這個角色的魅力釋放了出來,讓你覺得這個男人真值得這麼多女人前赴後繼地去愛他、去搶他。
張艾嘉知性又很優雅的氣質讓她和王耀慶這對組合顯的十分契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CP感很強。雖然這部劇的後半段與前半段相比有些冗長,大段大段的感情戲夾雜在裡面,但他倆把這些戲都消化進去了,展現出來的東西還很打動人。
飾演他倆兒子的演員王宏元在謝幕的時候還爆料了兩個小秘密:說演兒子和他倆告別的戲時,媽媽(張艾嘉)每次都哭的很慘,是真的有哭出來。爸爸(王耀慶)背對著觀眾,你們看不到他,但是我繞到他面前的時候,發現鼻涕垂了這麼長!
王耀慶緊接著放狠話說,大家好好看看我們現在的演出陣容,六月份的時候王宏元將不再出演我的兒子!
有計劃六月份來香港遊玩的小可愛們不妨花一個晚上來文化藝術中心看看這部劇~最近港幣的匯率很感人哦。
┚
商務合作請聯繫:QQ 903649536
還能在哪些地方找我:
豆瓣ID:140072058
微博:Alison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