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由教育部統計數據可知,截止至2017年,累積畢業大學生為11518.2萬人,其中三本及以上人數,和專科人數各佔50%。
但在1977年,錄取率僅為5%,而在2017年錄取率則為74.46%,也就是說在2017年,就有700萬學子能夠成功邁入大學。
通過錄取比例與總人數來看,可以反映我國教育普及政策的成功,但是結合我國總人口數,發現大學生人數佔比僅為9%,而其中本科生佔比僅為4.43%。
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國家的發展必定離不開教育的普及,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教育水平得到充分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建設才會蒸蒸日上。
但是由於現在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以及每年畢業季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於是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質疑:
大學生現在也不值錢了啊。
讀那麼多年書有什麼用,還不如初中沒上完就出來掙錢的人混的好。
學歷再高,不還是給別人打工嗎?北大出來的還不是去買豬肉了。
......
從大學生的就業薪資分析:
由數據可知,2018年的應屆畢業生,在一線城市的平均薪資在5000左右,其中北京薪資水平最高,為7114元,廣州最低,為5525元。結合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這點工資真的不夠看。
所以單從就業第一年的工資來看,大學生確實「不值錢」。
(小編還沒說完,你們先別噴!)
但是過一年再看,大家的薪資便會大幅提升。結合畢業生入職公司的類型,大部分為國企或者百強企業,所以公司的福利待遇較為豐厚。等於說是工資雖低,但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少。而且公司平臺足夠大,所以每一位畢業生在公司期間的職業發展前景都很可觀,就算以後跳槽或自己創業,那麼在此期間積累的人脈和社會經驗,也會為自己日後的工作創造巨大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不是大學生,還會有這樣的機會嗎?
不能說一點機會都沒有,但是很難競爭過別人。
雖然現在很多公司招聘本著「無學歷歧視」的原則,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般情況下,一本的就是比非一本的好就業,211就是比一本的好就業,985就是比211好就業。學歷只是一塊敲門磚,但是沒有這塊磚,或者這塊磚不夠硬,那你連敲門的資格都沒有。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抱怨:說著沒有學歷歧視,結果還不是先緊著985/211的學生來。
沒錯,現實就是這樣。雖然大學生人數在我國總人口數的佔比並不大,但是畢竟每年的畢業生有幾百萬人。用人單位連985/211的畢業生都挑不過來,怎麼還會再選擇其他畢業生呢。
從學生各方面素養上分析:
學歷的高低,雖然並不是影響一個人的素養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會產生很大程度的影響。生活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確實不可忽略。如果我們身邊的人三觀正確,生活學習上積極追求上進,那麼這也會成為我們養成良好習慣和道德素養,以及在生活上不斷前進的動力。好的公司企業願意招更高學歷或者更高院校水平的畢業生,就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上的學習能力,以及個人素質方面更佔優勢。但這並不是說學歷低,或者院校水平相對一般的畢業生,各方面素養和工作能力就差。之前出過很多關於高校內傷人的刑事案件,以及近段時間關於高校內導師逼迫學生的新聞,都可以反映這一點。
總結:
但是人往高處走,如果有機會,自己也願意,我們還是儘可能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既是提高我們自己,也是為國家發展建設需求提供儲備力量。
(註:以上言論並沒有任何學歷歧視的意味,僅是客觀分析。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
文字編輯:頭鐵阿韜
審核:子文
排版:my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