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心術》導演楊陽表示,醫生的顏面掃地、尊嚴盡失,令人心碎,真的不應該出現這種狀態。
來源:健康界;作者:薛偉
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近日引爆了社會輿論熱點,並且事態走向與解讀仍在發酵。8月16日上午,在約有5000人出席的2014年中國醫院論壇上,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路博面對臺下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參會者發起現場調查,她請有發生過類似湘潭醫鬧事件的醫院代表舉手,齊刷刷舉起的手臂遍布偌大會場。
電視劇《心術》導演楊陽面對上述情景,不禁落淚。她感概:「我看到大家白花花地舉起的手,真的很難受。沒有想到《心術》播出了兩三年以後,醫院和醫護人員依然還會遭遇這樣的傷害,還會遭遇這樣的生命危險。」
楊陽把作家六六反映當前醫患關係的小說《心術》拍成電視劇,受到業界廣泛好評。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表示:「楊陽導演的《心術》,說出了我們醫生的心裡話,說出了病人的心裡話,也說出了政府的心裡話。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正能量。某些媒體記者在瞎報導,於心何在,良心何在?!媒體多傳播一些正能量不行嗎,多出一點楊陽導演不行嗎?」
楊陽說,「當我看到有報導稱患者到了手術間醫生不在的時候,其實作為進過手術室,親眼目睹過醫生搶救情況的導演來說,我知道,要用『狼狽逃竄』這樣的字眼形容醫生,這對醫生來講真的很不公平,是很殘忍的事。當搶救不了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留在現場給家長一個安慰,因為他們真的是恐懼,真的害怕自己的生命再遭受不可想像的打擊,因為有那麼多慘烈的例子,他們只能選擇『狼狽逃竄』,讓家屬衝進來的時候,憤怒無處可洩。這種狀態真的是很悲慘,令人心碎,醫生的顏面掃地、尊嚴盡失,真的不應該出現這種狀態。
對醫院、醫務工作者頗有同情的楊陽呼籲:「如果社會再不給予醫生一個很好的名譽、尊嚴、尊重,那麼誰願意再為此付出自己這麼多青春年華和生命,去做冒險的事情?」
以下為楊陽發言內容:
大家好!能夠在這樣一個場合跟你們交流,我覺得特別榮幸,也特別的忐忑。
剛才主持人問,有過醫鬧遭遇的醫院請舉手,我看到大家白花花地舉起的手,真的很難受。沒有想到《心術》播出了兩三年以後,醫院和醫護人員依然還會遭遇這樣的傷害,還會遭遇這樣的生命危險。
說實在的,我作為一個患者,作為一個零距離接觸過醫務工作者的導演,不知道怎麼形容目前這種殘酷的現狀。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而是為他接生的醫生護士。當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可能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也不是至親至愛的人,可能是醫生護士。
當有病痛的時候,我們最渴望去的地方不是五星級酒店,也不是舒適的旅遊度假場所,我們最想去的是醫院,最想見的人是醫生。
對於我們來說,醫院應該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地方。這世界上能把有信、有望、有愛三者結合起來的地方是醫院。
很多人看完《心術》以後,都能夠對醫院和醫護人員更多一份理解。但是回到現實中,醫患發生了很強烈的衝撞。這衝撞不是單方面的,不是僅僅來自於患者,也不是僅僅來自於醫院,而是我們整個人類的問題。這是人類不應該出現的悲劇。
我不是很了解現在醫院改革的現狀。我想說的是,人和人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寬容理解和長存感恩的心。當我們苛求治療的時候,也應該做好一個準備,有可能我們的病不會被治癒,有可能醫生盡了全力,在醫學上卻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就像最近發生的湘潭產婦因羊水栓塞去世的事件,這對任何家屬都難以接受。我看了很多關於此事的報導,這個故事好像成了一個羅生門,各有各的說法。
當我看到有報導稱患者到了手術間醫生不在的時候,其實作為進過手術室,親眼目睹過醫生搶救情況的導演來說,我知道,要用「狼狽逃竄」這樣的字眼形容醫生,這對醫生來講真的很不公平,是很殘忍的事。
我親眼目睹過醫生搶救的場面,知道醫生是怎樣盡全力搶救生命。當搶救不了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留在現場給家長一個安慰,因為他們真的是恐懼,真的害怕自己的生命再遭受不可想像的打擊,因為有那麼多慘烈的例子,他們只能選擇「狼狽逃竄」,讓家屬衝進來的時候,憤怒無處可洩。這種狀態真的是很悲慘,令人心碎,醫生的顏面掃地、尊嚴盡失,真的不應該出現這種狀態。
我一方面對如此遭遇的家屬表示深切的安慰,同時也想對我們的醫生和護士說,我們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關係真的應該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有愛的關係。
醫患關係的解決依賴於各個方面,而不是醫生多一些忍讓寬容,或者患者多一些忍讓包容,不是這兩方面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全民素質的問題。
醫生是人類的一種非常寶貴資源。患者也覺得醫生資源很寶貴,因為他們能拯救生命。在醫患關係中,需要相互珍惜,讓患者對醫生的信賴不要落空。
我去了醫院,發現很多情況,有些患者並不是真正的信賴醫生。他一坐就開始說,你給我開什麼藥、做什麼檢查。然後醫生開了藥做了檢查,他又說你為什麼不給我開那個藥,就好像醫生應該聽他的。我們應該通過社會各方,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醫生應該盡到什麼樣的責任,患者應該在醫生面前是什麼樣的狀態。
當時在做《心術》準備的時候,我採訪了很多醫生,看到他們的辛勞,包括他們的收入,也進行了初步的了解。這給我一個比較傷心的感受是什麼呢,很多醫生會告訴我,他們不想讓他們的後代學醫了。醫療資源緊缺首先來講,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緊缺,專家的緊缺,和整個醫生隊伍的緊缺。
現在一名普通住院醫的收入跟公司職員、經商者、售樓小姐等相比,真的沒辦法相比,他們所付出的、擔負的責任卻是極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再不給予醫生一個很好的名譽、尊嚴、尊重,那麼誰願意再為此付出自己這麼多青春年華和生命,去做冒險的事情?
無論是國家,還是患者,真的應該對醫生好一些,讓他們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尊嚴,讓他們感覺到為這份榮譽要努力奮鬥去拯救生命。
本文系健康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每日推送] 查找公眾號 健康界 或搜索ID cnhealthcare
[好友分享] 點擊右上角在彈出菜單中選擇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新浪微博] @健康界網站
[活動回復] 回復 活動 查看最新活動
【2014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報名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