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1 03:40 來源:溫州都市報 編輯:莊越 瀏覽:4445
上周末,在市區學院路7號藝術中心,一位72歲的老藝人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演唱會——原甌劇團退休演員周陳雲女士現場清唱了原汁原味的溫州民歌民謠。
八爪 文/圖
認識周陳雲老師是在2005年。當時報社舉辦了溫州市第一屆超級老人大賽,周陳雲和她的丈夫潘國銘進入了最後的決賽。決賽中,周老師演唱了一首《蒼南民歌三段》,由「採茶」、「紡紗」和「捕魚」組成,潘先生為其吹笛伴奏。當時,我也在現場,聽了後大吃一驚,因為好聽,因為鮮活。隨後的幾年,我陸陸續續去鼓樓街拜訪過兩位老先生,聊天、請教,慢慢也就成了「忘年交」。接觸久了,知道周老師出生於1940年,祖籍宜山,從小就喜歡唱歌。我說我奶奶也是宜山人,當周老師得知我奶奶的名字時,她說:「我認識她的,我得叫她阿姨。你以後不要叫我奶奶了,叫我阿姨好了。」
兼具山海之利、素稱魚米之鄉的蒼南縣,經濟繁榮,人文薈萃。一代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其中,民間文學更是燦若繁星,俯拾皆是。其中的民歌民謠,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歷史,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體現了人民的審美觀念,包容了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歷代勞動人民依靠集體的智慧對這些作品進行不斷加工和提高,在藝術上也達到了精美的境地。
「我小的時候,幫家裡做農活,種地、紡紗、去灘涂抓海鮮,都幹過。我從小就喜歡唱歌,這些民歌,基本上都是小時候學的。」17歲那年,周老師來到溫州市區學戲,後進入平陽和劇團,師從著名和劇表演大師陳美娟,為其大弟子。和劇團與甌劇團合併後,她擔任甌劇團當家旦角,演出頻繁。50歲那年因臉部化妝品鉛中毒,而從劇團退休,從此便退出舞臺,過著簡單的生活。周老師的丈夫潘國銘先生退休前是甌劇團的笛師,79歲的他如今每天還會吹上兩個小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吹渾身難受」。
周老師除了會唱溫州方言的歌謠外,還會唱畲族民歌。早年隨劇團去玉環演出時,當地的文化局幹部見其唱功不錯,又教她兩首臺灣的民歌。前年二老去臺灣旅行,在臺北的私人聚會上唱了這兩首歌曲( 《思夫》和《邋遢的漁婦》),友人們驚呼:這兩首歌,臺灣也沒人會唱了。周老師說,自己雖然是學戲的,但戲是17歲才開始正式學,年紀大了有些唱段會忘。而這些溫州本土的民歌民謠都是童年時就學會的,一輩子也忘不了。
上周末的7號藝術中心,周老師和潘老師現場獻藝,周老師演唱了《蒼南民歌三段》、《哭嫁》、《叮叮噹》等溫州民歌,還用閩南語演唱了臺灣民歌《思夫》和《邋遢的漁婦》,潘老師來了一段笛子獨奏《鷓鴣飛》,兩人還合作了甌劇經典《高機與吳三春》中的一段經典唱段。演出結束後,周老師說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趕緊將這些民歌民謠,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