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導演們,以「為什麼貧窮」為共同題目,拍攝了每集一小時共八集的紀錄片,讓世界共同思考貧窮問題,探討全球10億赤貧人口的過去與未來,尤其是探討中國讀書致貧的第八集 值得關注。
NHK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Why Poverty》
組織這個系列的是非盈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總部設在丹麥,該組織的目的是委託拍攝並製作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是最新的一部。Steps International希望用影片刺激大眾討論貧窮問題,計劃共同發起人還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這兩家電視臺也是本計劃的主要合作夥伴和推動者。
2012年12月,NHK版本的《讀書致貧-中國教育熱潮》(又名《出路》),開始在中國大陸網絡廣泛流傳,已經有NHK版、BBC版、PTS版、RTHK版等多個版本傳播。2013年1月開始,《為什麼貧窮》作為開放性課程免費向全球公眾播出,它們迅速地在網上傳播開來:YouTube,facebook,所有的紀錄片都免費觀看。除了STEPS自己的網絡主頁,NHK、BBC同時為這個叫「為什麼貧窮」的項目建立了網站。在網站上,STEPS寫道:「我們不要錢。我們要人們去反思,去提問。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請讓更多人看見這些紀錄片。」
第1集 動畫貧窮史
動畫貧窮史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全球每年有1億3千萬人誕生,出生在哪通常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從英國到美國,從柬埔寨到獅子山,主持人Brain Hill一路行來,見證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新生兒「出生大樂透」。
獅子山,全世界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那裡,我們遇見了正懷著她第五個孩子的孕婦Hawa,目睹了眾位產科醫生挽救新生兒與孕婦的壯舉。可令人不禁測然的是,好些剛抵達Gondama轉診中心的孕婦們,也已盡瀕死邊緣。
在柬埔寨,嬰兒營養不良的可能性遠比於他們順利長大成人升入高中的可能性高得多。在那裡,36歲的Neang和他12歲的兒子,為了照顧家中的小妹妹們和懷孕的媽媽,正在街上的垃圾堆裡尋覓著食物。
在英國,有4百萬嬰兒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那裡,我們遇見了22歲的單身媽媽Lisa,她肚子裡正懷著自己的第二個孩子。雖然Lisa努力工作,不想當那種吃國家補助的單身媽媽,可面對每月1400磅的花銷,她無可奈何。
過去的20年裡,美國的新生兒死亡率不斷攀升。在那裡,我們遇見了孕婦Starr,她的丈夫和她的兩個孩子。就在一年前,他們無家可歸。而孩子們也成了美國1千6百萬無家可歸的孩子中的一員。
這部心酸灰暗的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下了讓人不忍卒讀的新生兒夭折畫面,藉以提醒世人,這個發達的世界,居然還有如此高居不下的新生兒夭亡率!
第2集 人之初性本窮
全球每年有1.3億個新生兒。他們的生存機會全憑運氣,就看出生在哪個地區。在歐洲,每1000個嬰兒有6個會在一歲前死亡;非洲則是82個。在美國,每3個孩子有1個長大會肥胖;在柬埔寨,兒童營養不良的機會比上高中還大。在獅子山,每8個母親就有1個難產而死。
第3集 有錢有庇護
有錢有庇護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在美國,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對窮人來說卻是一個壞消息。
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 740 號是全球最尊貴的住宅大廈之一,住戶是美國萬中選一的頂級富豪。向北10分鐘車程,過了哈林河,是另一段公園大道,位於南布朗克斯區。這裡失業率達19%,半數居民得領食物券。
主張人人機會均等和努力工作的美國夢宣稱,出身南布朗克斯區的人有機會入主公園大道 740 號。但這個夢還能成真嗎?影片主張超級富豪不只買下這棟頂級公寓,還買下整個制度,用來為自己牟利…
第4集 耕者無其田
耕者無其田 Land Rush
2008 年全球糧食系統開始瓦解。受到饑荒威脅,有錢國家開始到開發中國家收購農地,改變農業面貌。
非洲國家馬裡,75% 的人口務農,但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亟需土地的有錢國家,租用馬裡的農地,要把大片土地開發成農企業農園。許多馬裡農夫並不歡迎這種作法,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再現。馬裡發生軍事政變後,開發商被嚇跑,但馬裡的農民能否靠自己克服糧食短缺,避免貧窮?
第5集 搖滾救貧窮
搖滾救貧窮 Give Us the Money
聲援窮人的知名人士中,名氣最響亮的當屬愛爾蘭樂手鮑勃(Bob Geldof)和波諾(Bono)。但他們的演唱會和聲援活動當真讓數以百萬計的人民脫離貧窮了嗎?
鮑勃、波諾和比爾·蓋茨在片中暢談有效遊說的方式,以及如何迎合政客追求排場和人氣的弱點。
第6集 生財有盜
生財有盜 Stealing Africa
瑞士小村呂施裡空稅率低,居民非常富有,而且稅收多到花不完。這都是拜一位居民之賜:伊凡·格拉森伯格,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公司的執行長。
嘉能可公司在非洲尚比亞的銅礦,並沒能為尚比亞人帶來豐厚的稅收。尚比亞擁有全球第三大的銅礦儲藏量,但國內60%的人口每日收入不到1美元80%的人失業。影片根據原始公文研究,道破跨國企業在非洲運用的稅務制度。
第7集 太陽能媽媽
拉菲雅是個沒念過書的貝都因人媽媽,住在約旦沙漠。她得到機會去赤腳學院受訓。這個學院訓練貧窮小區的中年婦女成為太陽能技師,為自己的小區提供電力。
這裡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婦女。但是在看不懂、聽不懂英文的狀況下學習電子組件還算是小事。拉菲雅如果想完成課程,得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包括失去孩子。
第8集 讀書致貧(又名:《出路》)
最後一集為中國篇,是由中國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拍攝完成。本片在一個定點上用三條主線講述中國的教育。
為什麼貧窮 讀書致貧
這個定點被設於武漢;在片中,第一條主線是王振祥,他是一所培訓學校的老師,這所學校相當於國外的野雞學校,主要通過農村通訊的落後、信息的不發達來騙取家長的信任,從而達到招生斂財的目的。他雖是一所野雞培訓學校的講師,但教育行業的從業者最有發言權,也最能道出真實的中國教育,他真實而毫不避諱地講出了教育培訓行業的陰暗,而且通過他,也映射了中國正規高等院校斂財的本質,尤其是一些民辦高校、獨立院校和大專學校。
第二條主線是王盼,她是千萬農村學生中的普通一員,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考試的料,農村師資的匱乏和教育設施的落後註定了她低分的命運,她也像大部分貧困學生一樣註定了沒有機會進入頂級院校,成了一名教育產業的犧牲品。但她也是一個幸運者,即使可憐的成績,她依然能得到父母的支持,有學可上。在農村,很多學生如果學習成績不是非常突出,換來的大多數是輟學的命運。
第三條主線是萬超,他是一名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屢屢碰壁讓他毫無懸念地加入了蟻族部落,成了千百萬蟻族中的一名新成員。他讀的是一所獨立院校,這類學校多是重點院校的衍生品,突出特點是學費貴,學生也多是成績中等、家庭條件中等的中等生。對於沒有特點和特長的他來說,不被社會器重註定了是一種必然。本想通過高昂的學費換來一紙有用的本科文憑,畢業後才發現,這一紙文憑一文不值,畢業後一月不到兩千的收入與一年將近兩萬的在校支出嚴重不成比例,這是個人的失敗,還是教育體制的悲哀?只有世界知道。
結尾陳述本片通過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的王盼、高等教育結束後的萬超和教育行業從業者的王振祥這三個人來講述中國的教育體制問題。父母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用高昂的學費將子女送入大學,希望子女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後才發現子女的悲慘命運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因學致貧,使全家的命運一起變的更加悲慘。
本片是以高考結束後父母迎接子女的場面開場,反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片子的結尾以三個結局來結束。王盼依然是幸運兒,她在交學費之前遇見了那所培訓學校的倒閉,只損失了一百元的註冊費,最後上了一所大專。學校倒閉後王振祥改行,但結尾的重點不是他,而是那所學校。那所學校倒閉後,其負責人又開了一家更賺錢的學校。第三條主線的主人公萬超依然沒有找到工作。如此種種,是個人的悲哀還是社會的現實?我想,這是中國特色的現實。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
可以在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為什麼貧窮 獲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