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影評人,執行製片,江蘇省電影電視評論學會理事;本文系作者為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客戶端獨家供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於《我的少女時代》和泰國電影《初戀那件小事》之間究竟隔著多少個「221萬」這個問題,相信看完電影的人,都會覺得這種「挑釁」簡直辱沒了導演陳玉珊在臺灣偶像劇領域的一世英名。儘管,兩部電影中的絕俗男神都具備演技為零的特徵,但陳玉珊的高妙本領在於:這壓根就不是一個在意淫道路上走到讓女觀眾哭花睫毛膏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的少女時代》更像是一部底氣十足的「反男神」電影——男神不再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少女們的花痴傾向也點到即止。與一般的青春電影相比,所謂的少女情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更加理性和真實。影片的細節之豐富、視角之犀利、情緒之飽滿,都足以讓它幹掉《初戀那件小事》,並讓《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顯得那樣的「假掰」(這是從本片學到的一個好詞,意為做作,端架子)。
與大陸產品經理們打造的青春片不同,《我的少女時代》雖也是走群戲路線,但人物設計卻完全脫離了不矯情會死的深坑,沒有人會在感情面前失去理性、玩命死磕、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般地碎碎念。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故事的發展與角色的情感發育過程,達到了一種微妙而美好的同步。當然,這種效果的達成,一方面緣於陳玉珊對偶像劇成功元素的全盤掌控——主角捉摸不定的愛情、在現實中面對的阻力、內心遭遇的困境,都被嚴絲合縫地排布在兩個多小時的篇幅內,且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另一方面,編劇曾詠婷在人物關係的設置上,一腳踹開了三角形的萬年老梗,轉而選擇了更不穩定的「四邊形」:林真心和徐太宇因為要追求各自的男神女神而成為失戀聯盟,最終歪打正著產生感情。這種「交叉CP翻江倒海」的模式並不新鮮,但整體格局在被花招疊出的細節填充之後,立馬實現了全面升級。
《我的少女時代》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雖然主角們的口音讓影片擺脫不了臺灣電影特有的做作勁兒,但入戲之後你會發現,這個講述醜小鴨拼真愛的青春片,擁有著十分獨立的敘事品位和審美立場。它不同於多數以性吸引為底色的美國青春喜劇片,又和臺前擺造型臺後忙墮胎的大陸青春片保持了足夠的距離,它毅然選擇了最難走的一條路:歡喜冤家+相互治癒+真相揭底的結構,需要大量橋段去支撐和推進,兜售情懷在這裡根本行不通。譬如,影片令人吃驚的一個片段,是徐太宇因「好基友」遊泳溺亡而造成心理創傷。就劇作而言,這段情節設置是個冒險,它貌似浪費了主角談情的時間,但當林真心穿著溜冰鞋踏上水泥地之後,我們發現,療傷對於愛情來說何其重要,他和她的過去和未來都在此刻被洞穿,這也是全片最溫暖的一個段落。
入圍金馬影后提名的新生代女星宋芸樺,因林真心這個角色顯現出了可圈可點的表演天賦,她絕非只會眨巴大眼睛的譁眾取寵之流。但稍有遺憾的是,與之配戲的一幹少男少女,演技均顯生澀,王大陸扮演的男主角徐太宇因人物太過討喜而遮擋了表演上的微疵——角色的變化層次與宋芸樺相比遜色不少。至於素來人見人愛的臺灣戲骨屈中恆,教導主任一角演得殺氣升騰,但此角畢竟不是大明星「瓦仔」,近乎兒戲的臉譜化設置,讓個別篇章華彩略失。
總體而言,《我的少女時代》因有強大文本支撐,而足以成為華語青春片的最新標杆,尤其是在青春、愛情類型電影顯出疲態的當下,《我的少女時代》無疑具有讓人多看兩遍的吸引力。
下載荔枝新聞APP客戶端,隨時隨地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