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的新電影《八佰》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這也是疫情之後第一部在院線上映的新電影。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很大,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因為下面這張圖片。
孫元良何許人也,著名的「飛將軍」,最擅長的事就是臨陣脫逃,去年共青團中央還專門發文扒皮了這個人物。孫元良一生在北伐南昌之役、抗戰南京保衛戰、解放戰爭淮海戰役,三次大的戰役中均有臨陣脫逃的行為,加上淞滬戰場和成都逃臺,則為5次。其中,南京保衛戰,孫拋棄部隊逃入使館,後編造「打遊擊」的假新聞想以此來逃避懲罰。不僅如此,剋扣軍餉,倒賣抗戰物資的事屢見不鮮,甚至還強姦上海學生慰勞代表,美名其曰「英雄愛美人」。這樣一個聲名狼藉之人不罵他民族敗類已經很不錯了,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民族英雄。管虎的操作也很讓人迷惑。你拍四行倉庫不去拜訪謝晉元的後人,卻屁顛屁顛地跑去跪舔一個丟下部隊臨陣脫逃的將軍,這樣的操作很難不被人罵。
中為孫元良
拋開導演的迷之操作,八百壯士(其實只有四百多人,為了迷惑日軍,謊稱八百)守四行的壯舉確實是可歌可泣的。在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的情況下,他們被留下來堅守一方面是為了拖延日軍的進攻速度,但更多的還是出於政治目的。當時九國公約籤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國民黨政府希望藉此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以此贏得其他國家的支持。所以說,四行倉庫之戰打的越慘烈,所起到的效果也就越好。某種意義上來說,國民黨政府希望被留下的士兵給一河之隔的外國租界區演一齣戲,一出以生命為代價的戲。
四行倉庫
這場「演出」的效果如何呢?在這四天裡,大批上海市民在雨中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吶喊助威,上海市民向守軍捐獻十多卡車給養。戰爭期間,「八百壯士」的英勇精神,大大激勵了全國軍民抗日鬥志,同時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見國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購贈糧食給八百壯士充飢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會見謝晉元,建議謝晉元從租借撤退。美軍也協助運送重傷員撤離戰場。
然而這齣「戲」並沒有感動西方政客,中國人民遭受怎樣的苦難,中國軍隊如何英勇抗戰,他們並不在意。他們更關心的是他們在華的利益,更關心日軍的炮火是否會降落到他們頭上。他們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通過外交途徑要求國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並保證允許中國守軍撤退。而對於蔣介石來說,絕大部分中國軍隊已經撤離,西方世界也已經開始關切,目的似乎達到了,於是蔣下令撤離。
令謝晉元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在經歷了殘酷的戰鬥之後,撤退竟然才是屈辱的開始。
1937年11月1日凌晨,謝晉元帶領餘下的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英國士兵熱烈的歡迎了謝晉元和他的士兵。英國準將亞歷山大對謝晉元說:「我從來沒見過比這更壯烈的場面。」但隨後租界當局的政客們便兌現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承諾,他們解除了謝晉元部的武裝,並將他們全部送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進行隔離。
謝晉元
租界當局為什麼出爾反爾呢?因為松井石根反悔了。松井石根原以為四行倉庫的兵力至少有一個旅,因此他答應了讓中國守軍撤離。但他後來從報紙上獲悉,造成日軍陣亡200多人的四行倉庫守軍不足八百人時,他覺得很沒面子。他當即要求英方: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
松井石根
面對威脅,租界當局最終屈服了。而謝晉元和他的八十八師五四二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還蒙在鼓裡。
關於五四二團第一營的具體人數,說法不一,版本多樣。這個營由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排組成,「編制」算滿也只有452人。但當時淞滬會戰激戰了兩個多月,部隊減員嚴重,第八十八師已經補充了五次兵力,所以部隊很可能並沒有滿員。
另一個數字較為可信,這一數字來自謝晉元本人。11月2日,在部隊撤入租界區一天後,謝晉元接受了中外記者的採訪,證實「四行堆棧內,除有若干沙袋外,並無如許屍體,我在內士軍,共為四百二十名,撤退時為三百七十七人,其中除有十餘名已殉難外,餘者受傷入醫院治療中。」
從這段採訪中可以看到,謝晉元部共陣亡十餘人,傷三十餘人。這些受傷的士兵全都被轉移到後方救治,其中包括一營陸軍少校楊瑞符。
四行倉庫沙盤
長久以來,除了謝晉元、楊瑞符、上官志標等幾個長官的名字和生平外,大多數的戰士都不為人所知。直到1979年,湖北通城編寫縣誌,修志人員在卷帙浩繁的故紙堆中找到了一份民國時期的老檔案,裡面有一份《參加上海四行守軍通城籍四十九壯士合傳》,合傳附有《通城縣參加上海四行孤軍四十九壯士姓名一覽表》。
這一發現引起了鄂南地方史研究專家丁一教授的關注,丁一教授通過走訪調查,最終發現「八百壯士」中絕大多數為鄂南子弟兵。其中,通城縣200餘人、蒲圻縣(即今天的「赤壁市」)40餘人、通山縣20餘人、崇陽縣10餘人。
根據丁一教授提供的名單,閘北區革命史料陳列館又反覆比對了謝晉元之子謝繼民 《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一書中的名單,以及《謝晉元日記抄》、老兵們寫的回憶錄、當時媒體的報導等其他資料。最終,閘北區革命史料陳列館確定了一份323人的「上牆名單」。這其中,近100人的名字可以說完全正確;其餘的,可能會存在個別字眼上的偏差。
事實上,八十八師的師長孫元良準備派第五二四團團附黃永淮帶領部隊守衛四行倉庫。豈料黃永淮卻在一線指揮作戰時被一粒子彈從左眼角斜穿射入,身負重傷。黃永淮只得被送入醫院搶救,守衛四行倉庫的重任便落到了謝晉元的頭上。
謝晉元撤入租界被軟禁後,多次拒絕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精衛偽政權的勸降,遭到了偽政權上層的嫉恨,他們暗中收買刺客,準備刺殺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晨5時許,孤軍營官兵循例在操埸集合,列隊早操。二連下士郝鼎誠、四連下士張文清、尤耀亮,上等兵張國順乘謝晉元不備,用短刀向他頭腰兩處猛剌,謝晉元當場倒地,不治身亡。團附上官志標中校見狀趨前援救,也受重傷。兇手當場被附近官兵捕獲,移解上海公共租界當局法辦。謝晉元被刺殺身亡;消息傳出,上海市民悲慟不已,逾10萬人參加其葬禮。而三天內湧進孤軍軍營瞻仰其遺體的共達25萬人次。蔣介石也發出通電,追贈謝晉元少將軍銜。
五二四團一營營長楊瑞符在守衛四行倉庫的戰鬥中被子彈貫穿左胸,身負重傷,和其他傷員一起被送入後方治療。1939年5月,楊瑞符攜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後方,在重慶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在此期間將孤軍奮戰四行的詳細經過寫成《孤軍奮鬥四日記》,發表在1939年6月12日-17日合川《大聲報》副刊上。1940年,日軍飛機不斷轟炸重慶及周達八縣。為躲避日機轟炸,當時的合川電報局決定由合川城內遷移到城外銅梁山中的二仙觀內,於是強行要求楊瑞符將軍搬出,楊倍感悽涼,傷病復發。送重慶搶救無效,於2月3日下午七時半病故於歌樂山重慶寬仁醫院,終年38歲。蔣介石電唁家屬並贈賻儀一千元,追贈少將軍銜。
楊瑞符
一連連長上官志標在楊瑞符負傷後代理營長,之後晉升為四行孤軍團副。謝晉元被刺殺後,上官志標被推舉繼任團長職位。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佔領公共租界,上官志標和其餘士兵全部被俘。在此期間,日軍強迫他們挖壕溝,作苦工。因為孤軍反抗,日軍把他們押去南京,關在珠江路老虎橋監獄之俘虜收容所裡。日軍將孤軍官長和士兵分開,將士兵50人押去光華門外,60人押去孝陵衛,100人押去杭州。另押解裕溪口和南洋群島各50人,紐幾內亞36人。其餘仍關在城內原處,將官兵雜在一起,強迫他們做苦工。1942年11月6日,光華門外孤軍趁著和孝陵衛之孤軍對調時,大部分逃走,其中包括時任團長上官志標。他們先到小茅山藏幾天,上官志標帶領一部分人留在當地參加遊擊隊,剩下的繞道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回到陪都重慶。
中坐者為謝晉元,後右起第二位為上官志標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官志標回到重慶,擔任第一綏靖區政治部上校科長。1947年8月,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徵召上官志標前往臺灣省臺南縣出任政府軍事科長。1967年9月27日,上官志標逝世,享年55歲。
抗戰勝利後,從全國各地回到上海之倖存者有一百多人,在紐幾內亞作苦工之36名官兵由澳洲政府派軍艦送回上海。約100名該營戰士回到上海在四行倉庫搭棚為謝晉元守靈。國共內戰爆發後,他們大多不願再戰而復員。
參考:
毛錦偉——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到底多少人
維基百科——四行倉庫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