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九百二十公裡,沿著臺一線從臺北到楓港,再從楓港踏上臺九線一路向北,東北偏北,更兼風和雨。骨折尾骨的絲絲痛楚,曬傷皮膚的焦灼,被大雨澆得睜不開的雙眼,寒流來襲下凍僵的身軀,不過眼眶中溫熱的淚水還是沒有流下來。嬌弱如斯,纖細如此,沒有抱怨,微笑著堅持,在心中反覆響起那熟悉的歌詞和口號:「那路雖然遙遠漫長,我依然往前衝,只因心中充滿希望」,「不畏不懼,繼續努力」。
開始騎行是在公元二零一七年九月,沉迷於公路車的速度感,逐漸沉淪。北京的冬天有些冷,有些霾,有些沉,天色總是寂寥。不禁想起了彭于晏的《破風》,想起了臺灣小資電影中出現的小鎮,火車,公路和女孩。於是一時起意,不顧自己有限的能力和差強人意的體能,想挑戰一下臺灣環島騎行。九天,九百二十公裡,只是沒有現實感的數字,但卻成為了越發鮮活的願望。於是便報名了臺灣「鐵馬家庭」十二月底133T環臺行程,然後踏著晨曦,穿過雲霧,來到了臺北,從此開始了同三十七名環島勇士的,難忘的九天,九百二十公裡。
第一日:臺北- 竹南 88公裡
第二日:竹南- 員林108公裡
第三日:員林- 永康123公裡
第四日:永康- 楓港122公裡
第五日:楓港- 知本85公裡
第六日:知本- 瑞穗115公裡
第七日:瑞穗- 和平112公裡
第八日:和平- 宜蘭78公裡
第九日:宜蘭- 臺北81公裡
隨行用品必備清單:防曬霜,面膜,頭巾,頭盔,騎行墨鏡,騎行服(尤其是專業的騎行褲),騎行手套,硬底鞋(最好不要系帶的),防水衝鋒衣,口哨,水壺,舒緩噴霧/藥用貼布(臺灣藥店必買),還有堅持的勇氣。
公元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周六晨起一路出臺北,略帶緊張穿梭在呼嘯的摩託車隊間,逐漸適應了美利達為「鐵馬家庭」特別訂製的長途旅行用自行車。第一天就遇到了龜山160米的緩坡,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前四天南去取經路上的第一次小考驗。下午在湖口三元宮稍作停歇,也藉此機會見識到本洲學長的博學多才,聽他娓娓道來臺灣本土宗教在地域上的區別。第一天是興奮的,新鮮的,略有些對前路迷茫的。不過看著隊友的背影和身畔的風景,只想一路向前。
開始的兩天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沿途不停拍照,也一直騎在第一二梯隊。不過第三日早上在大林臺糖再次出發的時候出了一點小意外,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尾骨骨折,只是忍著疼痛繼續前行。臺灣藥店的膏藥貼布和凝膠都非常好用,也是他們幫助我撐過了剩下的六天。我不敢說我是花家全球第一個完成環島騎行的,但是我肯定是第一個,也希望是唯一一個尾骨骨折還完成了環島騎行的。
九天,九百二十公裡,我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作為萌新,曾以為環島騎行最大的困難是上坡,但是真正體會過才知道,此行最艱辛的,讓我退縮過的是逆風、大雨和下坡。
第一次萌生退意是在第五天的下午,前夜抵達了臺一線的終點楓港,完成了四百六十一公裡的行程。當晚專門進行了一個小時的「南迴公路說明會」,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次日晨起拉伸與往日略有不同,在出發前大家圍成一個圈,一個個走過去擁抱鼓勵,互相說著「讓我們一起平安回臺北」。我們面臨的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爬坡,455米的壽卡和四公裡的下坡。第五日的早上有些陰霾,飄著細雨,不過還是滿腔熱情地溼漉漉地上了壽卡。下了壽卡就開啟了地獄般的後半天,一路將近一百公裡的逆風,即使平路也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尷尬。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幫我破風,只能依靠自己的病軀殘體,一路思考著人生,隱忍著S和F的單詞艱難地向前。這一路上好幾次想上救援車,但是總有陌生人熱情地喊著加油。我微笑以對,抬頭看著前面同伴的身影,默默地繼續向前,疼痛感也漸漸變得麻木。快到駐地的時候天色已經漸暗,我同另外兩位隊友緩慢地前行。突然有四五個小孩向我們揮手,高聲喊著加油加油。不能讓小朋友失望,這樣想著,用著最後的力氣再向前。從這一天起,我深諳自然的偉大,造物的無情,在當晚的朋友圈寫下了「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所以,以後凡是有逆風的騎行,請不要找我,敬謝不敏,I appreciate it but NO。
之後經歷過幾個一兩百米,甚至四五百米的長爬坡,也沒有停下過腳步。如我說過的,真正令人恐懼的不是爬坡。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懦弱出現最後一天的下午。從第七日開始,連續三日的大雨,外加傷情,已經讓我的情緒開始低迷,真正給我最後一擊的是第九日的寒流。當天有兩個五百多米的長坡,也意味著有十幾公裡的長下坡。曾經下坡是對疲憊不堪軀體的犒勞,但是寒流襲擊下,手指益漸麻木,開始捏不住閘。腳趾也開始失去知覺,小腿僵硬的不像自己的。雨水拍打著睫毛,視線模糊,每踩下一腳,便踏出水來。寒冷,徹骨的寒冷。為何我不在溫暖的室內,為何我如此虧待自己。我捫心自問,但是寒冷也麻木了頭腦,回答不出來。這時反倒愛上了上坡,只有上坡能讓我凍僵的軀體慢慢蒸騰,重新活過來。雖然到了下午所有困難的行程都已經完成,只剩下一個十幾公裡的長下坡和區區二十公裡的平路就能回到臺北,但是我想要放棄。我躡手躡腳找到負責領隊的建安學長,問他如果我上救援車,等過了下坡再騎回臺北,可不可以當作我完成了騎行,頒發證書給我。他說不可以,所有人面對的都是一樣的環境。在我憂疑之際,一個特別善良的姑娘木木給了我一雙厚襪子,鼓勵我堅持。因為這雙襪子,我再次騎上了車,回到了臺北。因為善良,因為溫暖,因為這一群夥伴。
在最後的晚宴上,我說過我終於明白「鐵馬家庭」的含義,因為這裡每一個人都如同家人一樣對待著別人,傳遞著心的溫度。我唯一一次熱淚盈眶,不是因為困難,而是感動。進行環島騎行的人都知道蘇花公路一段是很危險的,所以全臺灣只有鐵馬家庭一家敢於帶領隊員騎蘇花,而不是坐火車。不是因為狂妄的傲慢,而是因為懂得敬畏。進入蘇花公路前的安全說明會讓我再一次感到不安,第七日當天的晨練又是大家圍成一個圈,最後一次互相擁抱,互相微笑著說「讓我們一起平安回臺北」。當天下午第一次進入蘇花隧道的時候,我突然感到非常緊張,手心冒汗,心臟不停地鼓動著。卡車從我的身邊呼嘯而過,飛馳的汽車更視我於無物,我堅守著自己的「一米路權」,有些顫抖地按照節奏吹響哨子。這時,我聽到從前方和後方傳來的同伴的哨聲,突然不可抑制地,眼眶發熱,淚水充盈。我意識到,我不是孤單一人,我的夥伴都陪在我的身邊,一起前行。
在此必須提及,「鐵馬家庭」的運作模式非常成熟,早上會帶領大家做熱身操,說明當天注意事項,一路有保障車、保姆車和攝像師隨行。負責拍照攝像的子玄都會在絕佳的位置為大家留影。每隔二十公裡左右會有一次休息,提供飲料和高能量食物補充體力。休息點經常會選擇在比較有特色的景點,由本洲學長作講解。再次出發前,也會做鐵馬健身操拉伸筋骨。當晚到達駐地後會有三十分鐘左右的拉伸,並且以唱歌的形式把當天的行程複習一遍,並且介紹第二天的行程。尤其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曾參加過鐵馬家庭環島騎行的學長學姐會在休息點準備特色小吃、親手烘焙的蛋糕還有飲料等待我們。他們貢獻自己的時間志願為大家服務,還請大家吃東西,對一群陌生的學弟學妹關愛有加。而我親愛的隊友們和我本人也會捐錢給零食基金,沿途購買各種特色食品給大家品嘗。此外,我們還選舉了133T的班長,班長對大家一直照顧有佳,晚上拿著自己的醫藥包給需要的夥伴使用,還帶我們逛永康夜市,拍下了兩岸三地的友愛合影。
九天,九百二十公裡,三十八名環島勇士,有愛,有歡笑,有淚水。作為一生難忘的經歷,我收穫了許多,不光有美景,有朋友,有繼續傳遞愛的信念,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原來我不只是一個被寵愛長大的孩子,我也有堅強的品格,也可以在逆境中忍住淚水,繼續前行。九天,九百二十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