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遠的「鄉下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說沈從文是永遠的「鄉下人」 。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些文字,企圖用以紀念和詮釋這位「鄉下人」,但又怕因此招來非議而遲遲未敢下筆。曾經對友人說:另眼相看沈從文,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鄉下人」。事實雖如此,我想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苟同。
梁實秋先生在《憶沈從文》兩篇短文中,形象生動地對印象中的沈從文進行了描述。「我記憶中沈從文瘦小而弱,身體很壞,臉色蒼白,常常流鼻血,一流鼻血臉就更蒼白了。……印象中他是很孤獨的,不與人來往,就是在房屋裡拼命寫東西。」「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說,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餘,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的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會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蒼白了。」「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象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當時他很窮,來要稿費,書店的人說要梁先生蓋章才行。沈從文就找到我家來了,他人很奇怪,不走前門按鈴,走後門,家裡的傭人把收據給我,我看是『沈從文』,蓋了章。後來我想下來看看他,但是他已經走遠了。」
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說,我不過是寫點文章、教點書、做點事搞點飯吃嗎!因此,面對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偶然」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未了是無奈地搖搖頭,悽然地一笑,仍然是那個憨態可掬的『鄉下人』。」
面對「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的墓誌銘,除了「但恨不見替人」的感嘆外,我自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對前人妄加評議一番,幸虧「鄉下人」在早年的《湘西·題記》中曾預言:「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於斯、長於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據此推之,「能理解我」者亦應如此。
照我思索,可以識人。 麻吉平 攝
家人的懷念 麻吉平 攝
二、清冷的鄉愁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沈從文《邊城》開頭語)
邊城拉拉渡 歐建安 攝
《邊城》的永恆之美,是「鄉下人」沈從文永遠的鄉愁。翠翠的魅力之美是將其愛情與人生之美以悲劇的形式撕碎給世人看。正如文學大師莎士比亞所說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在大學時,我曾經寫了一篇關於《翠翠悲劇之美》的文章,較為詳盡的敘述了翠翠的性格悲劇、情感悲劇、命運悲劇、時代悲劇和社會悲劇,歸結為人類悲劇的縮影。《邊城》中人物爺爺與翠翠、天保、儺送的故事,使我聯想到人類始祖伏羲女媧(苗語奶儺巴儺)的故事和奶夔瑪苟(漢譯帝母與盤瓠)的傳說。在苗區,夫婦結婚多年仍無小孩的,要向儺神許求子願,待小孩出生後,設宴酬儺神,於是便有天保、儺送之人名。翠翠常常與黃狗為伴,是她忠實的朋友,類似於苗人中傳說的「奶夔瑪苟」傳說,被人以訛傳訛說成人母狗父,此傳說故事本意是教育人們要象狗那樣對主人忠誠,孩子對父母要孝敬,對國家要忠誠;由於苗語與漢語的區別,不能望文生義,弄出人與狗相結相伴的關係變成人與狗交合的談資,「忠孝」變成「終笑」,貽笑大方。殊不知漢儒文人也有犬父犬子之說。
電影《邊城》劇照 網絡照片
翠翠與黃狗雕像 歐建安 攝
快樂童年 向明航 攝
清水江上賽龍船 歐建安 攝
老外遊茶峒 歐建安 攝
遠聎翠翠島 歐建安 攝
忠孝為本 張孝銘 攝
三、無解的鄉謎
2003年8月8日立秋這天,花垣縣民樂鎮舉辦趕秋節。期間,我陪同嶽陽師範學院音樂系黨支部書記王俊教授在苗區和茶峒採風,與民間學者龍炳文和民間藝人張忠獻等老人座談,龍炳文先生講述了茶人茶峒的來歷和孔尚任遊歷民樂桃花源,追尋陶淵明、唐伯虎遁隱的傳說,孔尚任寫下了《醉桃源》一詩:「寒風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血痕一縷在眉梢,胭脂紅讓嬌。孤影怯,弱魂飄,春絲命一條。滿樓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
孔尚任高興之餘在茶峒親傳《桃花扇》漢戲,在香爐山上的香爐寺題書《醉桃源》詩句,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龍炳文先生說,在湘、黔、川(渝)三省市交界的古茶峒,自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問世後,才被人改稱邊城,從而顯示出這部反映茶人風情小說的魅力,譽滿全球。
而八排古寨在唐宋時期卻是個名寨,隨著茶人的銷聲匿跡,也就逐漸少為人知了。八排古寨坐落在邊城後山半山腰上,山下只有一條路通到寨上,寨裡也只有一條路可通上山頂,有個隘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從寨上往下望,只隔一條八排溪、一條八排崗,邊城就在眼底,九龍山、鳳鳴山、大濮山、香爐山、熊家灣、黎家寨、夔傣寨、夔塘、洪安、渡口就像在門前,雞飛狗走,一眼望得一清二楚。雖然看來很近,也喊得應,走去上下還要一早晨。怪不得唐朝時在這裡設寨駐軍,作為控制邊城茶峒的瞭望哨。星移鬥轉,現在八排古寨卻成了邊城最落後的角落。茶峒這個地名在唐以前就有了,並且是歷代封建王朝承認的漢語地名,同時也是苗語地名。「峒」不是山洞的洞,苗語為「窩坨地」的意思,這是中國南蠻地區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古代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劃,有一套與中原不同的的稱呼:溪、軍、寨、峒、坪、村、團、部幾級,而茶峒就是茶人的聚居區,勢力很大,割據了當時湘(湖南觀察使地)、黔(黔州觀察使地)、川(黔州觀察使地)鄂(荊南節度使地)邊區,震懾了唐王朝,稱烏茶蠻,或五茶蠻、烏蠻。唐王朝在開元、大曆年間,就派遣了辰州團練使,帶了八個排的徭丁,駐在現在的八排寨,會同黔州的守捉使,一起剿滅茶人。經過唐、宋兩個王朝的不斷徵剿,頑強不屈的大部分茶人,沿烏江往西遷徒,投靠當時西部強大的土蕃,最後有的竟逃到印度的烏茶地,建立烏茶部,亦叫烏茶國,後來成了印度國的居民。被徵服的茶人,仍居在茶峒附近的上隘茶、下隘茶、茶園坪、高茶(高乍)、峒茶(峒乍)、茶山、板茶(板乍)等地。隨著唐王朝的衰落,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八個排的徭丁也就經不住茶人的襲擊,就往別的安全地方遷徒。他們雖離開了古八排寨,遷徒後仍聚居在一起,組成徭八洞,進入土司管轄的地區,成了土司的部屬,到明朝還設了個徭八洞長官司。原來八排徭丁所駐防的地方就成了八排寨,不過這時的八排寨已不是駐軍的八排寨,而是一個普通落後貧窮的茶人小寨,而茶峒又成辰州、黔州、澧州三不管的地方,又成了茶人聚居的中心。到了元朝,茶人又被師壁洞安撫司,永順安撫司、大喇司等土司徵服了,為了管理茶峒的茶人,四川在茶洞的河碼頭專設一個平茶長官司,長官駐茶峒,司治的城垣基腳石現在還在。城內城外共佔地約50餘畝。現在當地的黎人(仡鬻的後裔)稱衙門城。
茶人是古代苗民的後裔,始祖稱仡熊仡鬻,往後稱百濮,再後稱百蠻,再下來稱百戎、百越等。茶人是百蠻中的望支族,長期割據酉溪、黔江、烏江地域,所以又稱黔首,因之這些地域古稱黔陽。現在平茶司遺址的西邊有個熊家灣,南邊有個黎家(仡鬻的後裔,即九黎)寨,《邊城》裡的翠翠就是這個寨子的黎姓人家,名叫黎老素作原型。司城東北邊還有個大濮山,山下駐僚人、僰人等。到了明朝,原來的古茶峒地域,被分割成四川、貴州、湖南三省的土司管轄地區。到清嘉慶八年,移原來的永綏協到茶洞,稱茶峒協,茶峒才成一腳踏三省的地方,四川管的叫洪安,屬綏寧協,貴州管的叫夔塘,湖南管的叫茶峒,河中間小沙丘仍是三不管地。新中國成立後,河中小沙丘劃歸四川管,結束最後約畝把地左右的三不管點。
張忠獻老人介紹了邊城九十九節長龍登上長城,盡情揮舞迎慶香港回歸祖國懷胞的喜悅之情,洗刷百年之辱。漢戲團的老師們眉飛色舞,邊說邊唱,演繹《桃花扇》舞和花燈戲。令人遺憾的是,當筆者登上香爐山時,嚮導說香爐寺廟早因戰火夷為平地,未見了孔尚任在香爐寺壁上所題寫的《醉桃源》詩句。當時,心裡暗想,當香爐寺重現江湖,香火繚繞之時,《醉桃源》詩句也會隨之復現,只不過不再是孔尚任題寫的真跡了。
蚌殼花燈戲 向明航 攝
劃旱船 向明航 攝
桃花扇舞 向明航 攝
秀山花燈戲 網絡照片
據張忠獻老人和當地人回憶說,沈老住茶峒時,香爐山上的寺廟還在的,但《邊城》裡面為什麼只寫清水江邊的白塔,獨獨不寫香爐寺,恐怕這隻有老先生自己心裡知道了,成了千古之謎。
當我讀懂了沈從文和《邊城》時,仿佛聽到沈老在說:「我寫白塔,你寫香爐寺。後生真可畏呀。」於是,便有朋友問道:「沈老是在哪段話中說的,我去看看。」我笑而答道:「透過《邊城》,話在紙背。」
白塔夜色美 歐建安 攝
根據眾人記憶中復原繪畫的香爐寺 吳心源 攝
四、美麗的鄉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曾經說: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看見了山,看見了水,記得住了鄉愁。同時在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上進一步強調說:「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我們堅信,隨著鄉村的進一步振興和發展,邊城茶峒,明天將更加美麗。
邊城晨曦 歐建安 攝
2021 年 1 月 5 日追記
文:吳心源
圖:麻吉平、歐建安、向明航、張孝銘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