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不見「香爐寺」,茶人長舞「桃花扇」

2021-01-08 我的湘西我的村

一、永遠的「鄉下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說沈從文是永遠的「鄉下人」 。

本圖片由沈家提供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些文字,企圖用以紀念和詮釋這位「鄉下人」,但又怕因此招來非議而遲遲未敢下筆。曾經對友人說:另眼相看沈從文,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鄉下人」。事實雖如此,我想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苟同。

梁實秋先生在《憶沈從文》兩篇短文中,形象生動地對印象中的沈從文進行了描述。「我記憶中沈從文瘦小而弱,身體很壞,臉色蒼白,常常流鼻血,一流鼻血臉就更蒼白了。……印象中他是很孤獨的,不與人來往,就是在房屋裡拼命寫東西。」「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說,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餘,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的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會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蒼白了。」「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象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當時他很窮,來要稿費,書店的人說要梁先生蓋章才行。沈從文就找到我家來了,他人很奇怪,不走前門按鈴,走後門,家裡的傭人把收據給我,我看是『沈從文』,蓋了章。後來我想下來看看他,但是他已經走遠了。」

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說,我不過是寫點文章、教點書、做點事搞點飯吃嗎!因此,面對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偶然」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未了是無奈地搖搖頭,悽然地一笑,仍然是那個憨態可掬的『鄉下人』。」

面對「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的墓誌銘,除了「但恨不見替人」的感嘆外,我自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對前人妄加評議一番,幸虧「鄉下人」在早年的《湘西·題記》中曾預言:「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於斯、長於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據此推之,「能理解我」者亦應如此。

照我思索,可以識人。 麻吉平 攝

家人的懷念 麻吉平 攝

二、清冷的鄉愁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沈從文《邊城》開頭語)

邊城拉拉渡 歐建安 攝

《邊城》的永恆之美,是「鄉下人」沈從文永遠的鄉愁。翠翠的魅力之美是將其愛情與人生之美以悲劇的形式撕碎給世人看。正如文學大師莎士比亞所說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在大學時,我曾經寫了一篇關於《翠翠悲劇之美》的文章,較為詳盡的敘述了翠翠的性格悲劇、情感悲劇、命運悲劇、時代悲劇和社會悲劇,歸結為人類悲劇的縮影。《邊城》中人物爺爺與翠翠、天保、儺送的故事,使我聯想到人類始祖伏羲女媧(苗語奶儺巴儺)的故事和奶夔瑪苟(漢譯帝母與盤瓠)的傳說。在苗區,夫婦結婚多年仍無小孩的,要向儺神許求子願,待小孩出生後,設宴酬儺神,於是便有天保、儺送之人名。翠翠常常與黃狗為伴,是她忠實的朋友,類似於苗人中傳說的「奶夔瑪苟」傳說,被人以訛傳訛說成人母狗父,此傳說故事本意是教育人們要象狗那樣對主人忠誠,孩子對父母要孝敬,對國家要忠誠;由於苗語與漢語的區別,不能望文生義,弄出人與狗相結相伴的關係變成人與狗交合的談資,「忠孝」變成「終笑」,貽笑大方。殊不知漢儒文人也有犬父犬子之說。

電影《邊城》劇照 網絡照片

翠翠與黃狗雕像 歐建安 攝

快樂童年 向明航 攝

清水江上賽龍船 歐建安 攝

老外遊茶峒 歐建安 攝

遠聎翠翠島 歐建安 攝

忠孝為本 張孝銘 攝

三、無解的鄉謎

2003年8月8日立秋這天,花垣縣民樂鎮舉辦趕秋節。期間,我陪同嶽陽師範學院音樂系黨支部書記王俊教授在苗區和茶峒採風,與民間學者龍炳文和民間藝人張忠獻等老人座談,龍炳文先生講述了茶人茶峒的來歷和孔尚任遊歷民樂桃花源,追尋陶淵明、唐伯虎遁隱的傳說,孔尚任寫下了《醉桃源》一詩:「寒風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血痕一縷在眉梢,胭脂紅讓嬌。孤影怯,弱魂飄,春絲命一條。滿樓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

孔尚任高興之餘在茶峒親傳《桃花扇》漢戲,在香爐山上的香爐寺題書《醉桃源》詩句,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龍炳文先生說,在湘、黔、川(渝)三省市交界的古茶峒,自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問世後,才被人改稱邊城,從而顯示出這部反映茶人風情小說的魅力,譽滿全球。

而八排古寨在唐宋時期卻是個名寨,隨著茶人的銷聲匿跡,也就逐漸少為人知了。八排古寨坐落在邊城後山半山腰上,山下只有一條路通到寨上,寨裡也只有一條路可通上山頂,有個隘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從寨上往下望,只隔一條八排溪、一條八排崗,邊城就在眼底,九龍山、鳳鳴山、大濮山、香爐山、熊家灣、黎家寨、夔傣寨、夔塘、洪安、渡口就像在門前,雞飛狗走,一眼望得一清二楚。雖然看來很近,也喊得應,走去上下還要一早晨。怪不得唐朝時在這裡設寨駐軍,作為控制邊城茶峒的瞭望哨。星移鬥轉,現在八排古寨卻成了邊城最落後的角落。茶峒這個地名在唐以前就有了,並且是歷代封建王朝承認的漢語地名,同時也是苗語地名。「峒」不是山洞的洞,苗語為「窩坨地」的意思,這是中國南蠻地區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古代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劃,有一套與中原不同的的稱呼:溪、軍、寨、峒、坪、村、團、部幾級,而茶峒就是茶人的聚居區,勢力很大,割據了當時湘(湖南觀察使地)、黔(黔州觀察使地)、川(黔州觀察使地)鄂(荊南節度使地)邊區,震懾了唐王朝,稱烏茶蠻,或五茶蠻、烏蠻。唐王朝在開元、大曆年間,就派遣了辰州團練使,帶了八個排的徭丁,駐在現在的八排寨,會同黔州的守捉使,一起剿滅茶人。經過唐、宋兩個王朝的不斷徵剿,頑強不屈的大部分茶人,沿烏江往西遷徒,投靠當時西部強大的土蕃,最後有的竟逃到印度的烏茶地,建立烏茶部,亦叫烏茶國,後來成了印度國的居民。被徵服的茶人,仍居在茶峒附近的上隘茶、下隘茶、茶園坪、高茶(高乍)、峒茶(峒乍)、茶山、板茶(板乍)等地。隨著唐王朝的衰落,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八個排的徭丁也就經不住茶人的襲擊,就往別的安全地方遷徒。他們雖離開了古八排寨,遷徒後仍聚居在一起,組成徭八洞,進入土司管轄的地區,成了土司的部屬,到明朝還設了個徭八洞長官司。原來八排徭丁所駐防的地方就成了八排寨,不過這時的八排寨已不是駐軍的八排寨,而是一個普通落後貧窮的茶人小寨,而茶峒又成辰州、黔州、澧州三不管的地方,又成了茶人聚居的中心。到了元朝,茶人又被師壁洞安撫司,永順安撫司、大喇司等土司徵服了,為了管理茶峒的茶人,四川在茶洞的河碼頭專設一個平茶長官司,長官駐茶峒,司治的城垣基腳石現在還在。城內城外共佔地約50餘畝。現在當地的黎人(仡鬻的後裔)稱衙門城。

茶人是古代苗民的後裔,始祖稱仡熊仡鬻,往後稱百濮,再後稱百蠻,再下來稱百戎、百越等。茶人是百蠻中的望支族,長期割據酉溪、黔江、烏江地域,所以又稱黔首,因之這些地域古稱黔陽。現在平茶司遺址的西邊有個熊家灣,南邊有個黎家(仡鬻的後裔,即九黎)寨,《邊城》裡的翠翠就是這個寨子的黎姓人家,名叫黎老素作原型。司城東北邊還有個大濮山,山下駐僚人、僰人等。到了明朝,原來的古茶峒地域,被分割成四川、貴州、湖南三省的土司管轄地區。到清嘉慶八年,移原來的永綏協到茶洞,稱茶峒協,茶峒才成一腳踏三省的地方,四川管的叫洪安,屬綏寧協,貴州管的叫夔塘,湖南管的叫茶峒,河中間小沙丘仍是三不管地。新中國成立後,河中小沙丘劃歸四川管,結束最後約畝把地左右的三不管點。

雞鳴三省 歐建安 攝

張忠獻老人介紹了邊城九十九節長龍登上長城,盡情揮舞迎慶香港回歸祖國懷胞的喜悅之情,洗刷百年之辱。漢戲團的老師們眉飛色舞,邊說邊唱,演繹《桃花扇》舞和花燈戲。令人遺憾的是,當筆者登上香爐山時,嚮導說香爐寺廟早因戰火夷為平地,未見了孔尚任在香爐寺壁上所題寫的《醉桃源》詩句。當時,心裡暗想,當香爐寺重現江湖,香火繚繞之時,《醉桃源》詩句也會隨之復現,只不過不再是孔尚任題寫的真跡了。

蚌殼花燈戲 向明航 攝

劃旱船 向明航 攝

桃花扇舞 向明航 攝

秀山花燈戲 網絡照片

據張忠獻老人和當地人回憶說,沈老住茶峒時,香爐山上的寺廟還在的,但《邊城》裡面為什麼只寫清水江邊的白塔,獨獨不寫香爐寺,恐怕這隻有老先生自己心裡知道了,成了千古之謎。

當我讀懂了沈從文和《邊城》時,仿佛聽到沈老在說:「我寫白塔,你寫香爐寺。後生真可畏呀。」於是,便有朋友問道:「沈老是在哪段話中說的,我去看看。」我笑而答道:「透過《邊城》,話在紙背。」

白塔夜色美 歐建安 攝

根據眾人記憶中復原繪畫的香爐寺 吳心源 攝

四、美麗的鄉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曾經說: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看見了山,看見了水,記得住了鄉愁。同時在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上進一步強調說:「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我們堅信,隨著鄉村的進一步振興和發展,邊城茶峒,明天將更加美麗。

邊城晨曦 歐建安 攝

2021 年 1 月 5 日追記

文:吳心源

圖:麻吉平、歐建安、向明航、張孝銘

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張夢陽 | 《桃花扇》隨想
    這一夜,乾清宮燈火通明,康熙挑燈看《桃花扇》,一直看到五更天,邊看邊擊節叫好,大聲朗誦秀豔溫柔的臺詞,不斷自語道:「這戲朕非看不可!非看不可!」皇帝一叫好,朝野齊聲響應。各位大臣紛紛捧場,全北京戲樓天天上演《桃花扇》,傳到外地,很多地方也爭相上演,甚至連湖北鶴峯縣這樣偏遠之地也演《桃花扇》。
  • 《桃花扇》是傷痕文學代表作
    誕生於乾隆年間的小說《紅樓夢》,被學術界普遍譽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比《紅樓夢》早幾十年的《桃花扇》,孔尚任在《小引》中說:此劇「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兩者何其相似;《紅樓夢》講述了「鐘鳴鼎食」的賈府的衰敗過程,而《桃花扇》描寫了「寄望東南」的南明政權的衰敗過程,兩者又何其相似;甚至《桃花扇》寫侯方域、李香君雙雙入道,而《紅樓夢》則寫賈寶玉出家,豈不又很相似?
  • 孔尚任與《桃花扇》
    這闕《滿庭芳》不啻是《桃花扇》的引子,交代了傳奇的男主人公「公子侯生」和女主人公「南國佳人」,即侯方域和李香君。他們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天翻地覆」時代,這註定是「良緣難再續」的悲劇。「昏主」朱由崧只知「徵歌選舞」,興「黨禍」,「起奸臣」,南明的半壁江山怎麼能維持?「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桃花扇》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 桃花扇底歌聲杳——漫談戲文《桃花扇 追念》
    《桃花扇》劇中主人公侯朝宗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清史稿》有傳。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戶部尚書之子,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散文家。青年時代與金陵才女李香君有過一段來往,這番經歷被記入其所撰《李姬傳》。明朝滅亡後,他於順治八年(1651)參加了河南辛卯鄉試,中試副榜,一度曾為人所譏。
  • 孔尚任與《桃花扇》|周茹茹
    壯志難酬,以一己之力又改變不了現狀,滿腹惆悵的他在治理黃河期間卻與《桃花扇》結下了一生的情緣。青年時代就從族兄口中了解到許多《桃花扇》中「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故事,構思醞釀《桃花扇》。此次治理黃河淮揚之地,正是南明弘光興亡之地,他親自拜訪了許多明朝遺老,了解了更多弘光遺事。他遊歷秦淮,親訪香君墓,為創作《桃花扇》收集了許多真實的歷史素材。
  • 《新•桃花扇》臺前幕後的故事
    從號召同學們積極投稿,到15個海選劇本,再到3個構思較成熟的競爭劇本(沈俞彤《荊軻》、蔣欣然《平凡的世界》、任姝玥《桃花扇》),在激烈的思維碰撞和謹慎理性的思考後,我們最終選擇改編清朝孔尚任原創的《桃花扇》。五位編劇組成員在劉若冰老師的指導下在網課期間完成了劇本主體改編和創作。
  • 侯方域與李香:《桃花扇》的原型主人公
    《桃花扇》的纏綿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但畢竟是「小說家言」。其實,孔尚任最初的素材來自河南商丘世家子弟侯方域(字朝宗,1618-1655)自己的《李姬傳》(以下簡稱「侯傳」)。但《桃花扇》裡安排到了「崇禎癸未」,即崇禎十六年(1643)早春二月,主要是為了把事件重新安排,增強戲劇衝突效果。  兩人最初相識的時候,李香就向朝宗求詩,自己用歌喉作為回報。香君十三歲隨蘇州著名藝人周如松學湯顯祖的戲,還有一個獨門功夫蔡邕的《琵琶詞》,平時不輕易唱的。周如松就是《桃花扇》裡的「蘇崑生」。
  • 李香君、《桃花扇》與女性解放
    田仰執意求見,李香君一頭撞在欄杆上,血濺隨身攜帶的桃花扇。病中,她寄語侯方域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誰曾想,順治七年(1650),明朝降將、現任清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保定巡撫、紫金關提督張存仁(?-1652)召侯方域問策,侯方域即刻書寫了如何圍剿反清義士的條陳。之後,還參加了清朝省試,取為副貢生。
  • 越劇《桃花扇》觀後,再次考問編劇
    越劇《桃花扇》首演紀實
  • 茶人服不只是茶人服
    又,2012年張衛華提出「茶人服」概念,受茶人與業外人士的追捧,短短幾年的發展勢頭,茶人服已成為當代茶人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服飾及文化符號。之所以名曰茶人服,並不是指人們在事茶時的著裝,而是指穿這樣的衣服更有茶氣的韻味,且著茶服亦需合時宜、合時令,也合於身分場合,不追求過分華麗,也不刻意衣衫襤褸。
  • 秦淮名妓李香君:歌盡桃花扇底風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戲劇家孔尚任的名著,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戲劇,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他寫《桃花扇》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三易其稿,最終於1699年問世。《桃花扇》一出,轟動京城,人人爭相抄閱,一時洛陽紙貴。李香君因此聞名於世,她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那麼李香君究竟是何等樣人呢?今天我們來說說秦淮八豔中的李香君。
  • 越劇經典《桃花扇》來慈,火爆程度超乎你想像!
    (越劇《桃花扇》宣傳片)《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桃花扇》以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的愛國情懷。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被譽為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自《桃花扇》問世起,便引起諸如「長安之演《桃花扇》者,歲無虛日」的觀看熱議。
  • 演出|《桃花扇》全國巡演4月登陸蘇城,春日最美邂逅!
    以全本vs選場形式兩天連演《桃花扇》,在國內尚屬首次。目前國內昆團中,如此豐富的《桃花扇》劇目唯江蘇省崑劇院獨有。江蘇省崑劇院著名編劇張弘介紹,全本《桃花扇》與折子戲選場《桃花扇》二者同源,它們或改編、或整理自孔尚任的原著。但二者又各具備自己的審美品格。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壹•桃花當年——年少玉鍾清酒醉顏紅,一歌一舞輕風月朦朧半月後。如今的墨府,已不見之前的歡聲笑語,只見血流成河。
  • 越劇《桃花扇》《柳毅傳書》《烏衣巷》即將開票
    本周四(1月9日)上午10點18分,越劇《桃花扇》、越劇《柳毅傳書》、越劇《烏衣巷》三場正式開票。明末,侯方域經楊龍友介紹結識李香君,兩人訂婚之日,侯方域題詩扇以贈香君。魏忠賢餘黨阮大鋮以重金置辦妝奩意欲籠絡方域,藉以緩和與復社的關係。香君看破端倪,義形於色,退回妝奩,阮大鋮因此懷恨在心。
  • 香扇為君媚,亂世桃花逐流水
    春風總是公平地眷顧著滿園群芳她的輾轉似乎就是等著遇見他傾心的那一刻註定了他的一切從此牽動著她的喜怒哀傷為惱他的猶豫擲簪憤然為等他的歸來洗盡鉛華為守他的愛情血濺桃花扇桃花春風,媚香樓裡也許止不住再度夢回十六歲那年的情竇初開香君一定不會後悔他的驚豔,她的成全情,巾幗之貞烈義,鬚眉盡汗顏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豆豆 & 智在 朗讀cǎi xiù yīn qín pěng yù zhōng 。dāng nián pàn què zuì yán hóng 。
  • 《桃花扇》寫的不是李香君的愛情,而是「全民救國」的震撼場景
    在明清傳奇中有兩大泰鬥,合稱為「南洪北孔」,即明代洪昇的《長生殿》,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講述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也是上至將軍武士、下至藝人百姓「全民救國」的故事,通常將它作為一個愛情故事被講述,但本質上卻是一個救國無望的悲劇,四方各士競相奔走,最終逃不過有情人斷情入道的慘澹結局。
  • 即將開票 | 舞劇《桃花扇——香君的琵琶》,借男女離合,寫國家興亡
    一卷《桃花扇》,半部興亡史舞劇《桃花扇——香君的琵琶》10月23日晚
  • 茶人五部曲:茶痴,茶鬼,茶魔,茶仙,茶人
    ▌茶人第一階:茶痴茶痴有三必:逢人必茶,逢茶必品,逢品必論。欲做茶痴,必先學茶。最快的方式,莫過於聯想。譬如:像蜂蜜一樣的香,稱為蜜香,像樟腦一樣的香,稱為樟香。若能夠更深入一點,就會很浪漫。譬如:東方美人的蜜香是因為小綠葉蟬在親吻茶葉過後留下了痕跡。而普洱茶的樟香則來自於茶樹的根和樟樹的根在土層下的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