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教宗》全劇終:進入光明的漫長旅程

2021-02-19 搖梨兒

在極度不舍和深度中毒的狀態下看完了我今年最愛的劇集,前後一個多月,看的過程中思考了許多許多。這部作品出現的時機和它所探討的主題註定了我會注入許多個人情感在其中,幾乎每一集都會有burst into tears的瞬間。

這部劇並不關乎權力鬥爭,儘管它提供了部分劇情基礎,這個故事是一個「孩子」的信仰成長之旅,關於一位內心嚴酷卻最終學會了微笑的聖徒。

故事回顧:

披著權力鬥爭外皮的個人成長史


我預感有些人看完全部十集《年輕的教宗》會感覺自己被騙了。因為從前兩集的劇情編排上看,這似乎會是一部梵蒂岡版的紙牌屋。來自紐約的年輕主教Lenny Bernardo在梵蒂岡內部權利鬥爭與制衡中「意外地」成為了教皇庇護十三世,一經上任就走上「集權」路線:架空國務卿的權力,扶植自己所信任的人,開除或發配對自己有異議的主教們。

宗教信仰與世俗觀念的衝突也是本劇的線索之一。因為這部劇的主角也是一個極度保守,甚至帶著點原教旨主義色彩的教皇,從第二集結尾處的演講就可以對他的牧會標準了解一二,站在黑暗中演講的庇護十三世,更像是一位舊約中的先知,沒有安慰和祝福,只有訓誡與警告。第五集對樞機們的演講則更為震耳發聵,這位教皇要求著純正的教會和忠實的信徒,用最近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對上帝的愛是一點點,那還不如沒有。

沒有人想到的是,這樣一位教皇,他卻不相信上帝。這其實是所有故事的中心,這,才是全部的故事。

也是看到後半程我才明白,《年輕的教宗》是一場Lenny自身的心靈危機,它只是在外表呈現為梵蒂岡天主教會危機。如果你看過索倫蒂諾的《絕美之城》和《年輕氣盛》,大概會在Jep和Fred身上感受到類似的心靈虛無與危機感。看過第八集Spencer和Lenny的談話後我和友人打趣說:原來《年輕的教宗》講的是一次高大上的中年危機,是一次「信仰的更年期」啊。


在第八集中,Spencer對Lenny直言相向:

你不相信上帝,你根本不相信上帝。你知道嗎,我也經歷過自己的五十歲,和所有的神父一樣,我也經歷過信仰危機的時光。第二次呼召總是比第一次來得更有挑戰性,也更讓人恐懼。你已經拋卻了青年時的激情,現在更需要與世俗化的「祛魅」和理性的局限進行鬥爭。你不相信上帝,但你不應該為此感到沮喪,即使身為教皇。仍舊有那麼一條道路,會引領你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人與事物,就算你現在還看不到。因為你現在只能看見自己懷疑和眼前的黑暗。

(我不會指引給你),如果我告訴了你那條道路,那麼你的冒險就結束了。難道你還不明白嗎 Lenny,你這一生,你成為教皇的經歷,都將會成為你永生難忘的冒險。

想要成為神父的少年因為沒能通過嚴苛的審查從教堂屋頂跳樓自殺,發小在還和自己有著理念矛盾時意外死在宏都拉斯,瑪麗修女安排的冒牌父母出現又被拆穿,還有Spencer的這一席話終於讓Lenny漸漸開始明白,他的確是在讓他人讓整個世界為自己的孤獨與痛苦陪葬,他不相信上帝因為他沒有得到他所渴望的愛的慰藉。

儘管重逢是個謊言,但那短短一瞬間有過的「感覺像回到了家」一樣的溫暖,已經足夠為Lenny封閉的內心之門打開一條小小的縫隙,讓光透進來。當緩緩走出了這扇門時他終於真正「看見了他人」,繼而去到非洲大陸的另一個國度,看見了更多的,真實的生存著的人。

那個在起初嚴厲的,不近人情的上帝,終於在Lenny口中化為了愛。他想起了更多美好的曾經,也終於明白了上帝的愛:這愛不是慰藉,而是啟示。不是意義本身,而是意義的支點。

主題詞組:

尊重,神秘,想像力

在第二集結尾,Lenny進行了一場令信徒與幾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布道。正是這段演說「驅散」了聖彼得廣場上的熙攘人群。只有一個叫Easter的姑娘當場熱淚盈眶,並開始夜夜守候在廣場上遙望自己的「靈魂導師」。她告訴Lenny自己明白他的講道,Lenny說明白是不夠的你還要領悟,你領悟到了什麼?Easter回答道:尊重(respect)。

真正的尊重是困難的,因為它要求我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移到對象身上,它需要內心完善的價值秩序,以及對自我存在價值的信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尊重」總是相對的,我們大多數人只會對比我們有錢的,貌美的,更富有知識的,社會價值更高我們一等的人有著稍縱即逝的「尊重」。今天即使信徒們都已不再尊重上帝,他們看不到自己的位置,更看不到上帝的位置。

自由主義帶來了平等,卻似乎並沒有一同帶來彼此之間的「尊重」,人們在互不幹涉的表象之下,泛泛的彼此相愛之中掩藏著太多異議與漠不關心。真正的尊重就是愛人如己,悖論就在於如果你真的那麼愛他,怎麼會放任他不管呢?

神秘,也是《年輕的教宗》想要探討的詞語。這是基督教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Lenny在自己的教皇任期採取的核心戰略:presence by absence(缺席即在場)。熟讀《聖經》的Lenny一定很熟悉先知以賽亞的認知:「神啊,你實在是自隱的神!」 Lenny從神的顯現方式中找到了自己的處事方式:隱藏自己。

他也找到了/選擇了一種復興天主教會的方式,正如第五集尾聲處的樞機演講中所說:

「樞機兄弟們,我們必須重新成為那被禁止的。不可接近,神秘重重。這是我們能再次被人們渴望的唯一道路,這是一切偉大的愛的故事的必經之路。我不再需要任何臨時信徒,我要的是偉大的愛的故事。我要的是對主的狂熱,因為狂熱,才是愛。」

藉由這神秘的策略,導演也諷刺了現代社會人們近乎病態的好奇心。如此了解人心的Lenny正是以此掐住了義大利總理的命脈。一個從不露面的教皇,當他首次公開出現在人們面前,並且只說出兩個詞,這樣的行為帶來的影響力足夠影響國家的選舉。而他遲遲不肯露面只是因為「還沒那個必要」。

還有第三個詞組,是理解信仰和欣賞這部劇集都需要的,一點想像力。切斯特頓在《回到正統》裡寫到:「神秘主義的秘訣正是:人能借著不認識的,認識一切。而病態的邏輯學家務求事事清晰,結果反而弄得事事神秘。」導演在片中使用了許多超現實的意象,甚至展示了神跡,這在電視劇集中是非常大膽的做法,因為觀眾們早已習慣了能秒懂一切。

因此在我看來,這三個詞組同樣成為策略,被導演實踐在了觀眾身上。蜻蜓點水的臺詞和敘事之間大量的留白,都留給了觀眾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填補。依靠神秘的主人公而不是跌宕起伏的劇情來抓住觀眾們的好奇心,並使他們不可自拔地愛上。最重要的,導演尊重觀眾的理解和闡釋,信仰或懷疑全憑觀眾自己來決定。

意象表達:

自然,藝術,他者


風,是《年輕的教宗》中最常出現的一個自然要素。如果了解《聖經》,這個意象應該很容易理解。在《約翰福音》第三章中耶穌說:「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風之主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面有兩個:一是Easter的受孕:Easter和Lenny相隔不遠地坐在草坪上,陽光下微風吹過,Easter說,聖父啊,我感覺到了。Lenny回應道:我也感覺到了。一朵花綻放,世界悄無聲息,一切卻已改變。

還有Spencer的死亡:Lenny一行人從他的住處離開走在林間,忽然一陣風吹過,搖得樹葉沙沙作響,大家都停了下來,站在風中閉上眼睛與逝者的靈魂相遇。

光,直到第九集時才有了全然了意象表達。在那之前Lenny也總是沐浴於光芒之中,但除了讓人覺得好看與神聖,和具體的故事並未發生關聯。到了第九集Spencer臨死之前,他請求Lenny告訴自己那個見證,他害怕自己的信仰是一場空。

於是Lenny講起了他在少年時所行的神跡:他曾通過禱告治癒了垂死之人。在回憶的場景中,Lenny跪在祈禱,陽光照進了屋子,照在Lenny臉上,照在每個人的身上。

關於光的《聖經》經文,太多太多。《約翰福音》第八章:「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以賽亞書》第六十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

在一切場景中,光源最為明亮而柔和的就是Lenny關於父母的回憶了。你很難不把那些場景聯想為創世紀中的伊甸園:那樣平靜,美好,超越現實。在第八集God is love的演講中,Lenny說:「上帝就是和平/平安,我知道,因為我經歷過,在一個科羅拉多峽谷的夏天。」畫面一轉正是一片寧靜的湖泊,小小的Lenny跪在岸邊張開雙臂,跪在溫柔而聖潔的光裡。

除了運用自然的意向,導演在片中也用了大量的音樂與繪畫來在進行「無言的敘述」,之前曾寫過一部分繪畫的內容,也希望之後有機會單獨寫寫音樂。

最後的問題:你是誰?



最後一集開頭,Lenny靜靜地站在窗前的陰影裡,凝視著一片輕盈如羽毛的雪花從空中緩緩飄落。那一瞬間,我忽然想起了另一位中世紀的聖徒Hildegard。在她最為傳頌的歌曲裡,她這樣寫道——

那時有位國王坐在寶座上,他周身皆是以象牙為裝飾的華麗石柱,昭示著王的無上榮耀。國王卻單單為一片小小的揚起的羽毛而快樂,他令它飛了起來。羽毛飛了起來,但憑靠的不是自己,而是它周身的空氣。是的,我就是「上帝呼吸之間的一片羽毛」。

這就是我們靈魂真正的模樣:

很輕微,卻美好,更是自由。

相關焦點

  • 《年輕的教宗》:進入光明的漫長旅程|電影紅人
    來自紐約的年輕主教Lenny Bernardo在梵蒂岡內部權利鬥爭與制衡中「意外地」成為了教皇庇護十三世,一經上任就走上「集權」路線:架空國務卿的權力,扶植自己所信任的人,開除或發配對自己有異議的主教們。宗教信仰與世俗觀念的衝突也是本劇的線索之一。
  • 《年輕的教宗》劇評
    這部劇講述了一個年幼被父母拋棄、逐步成長,成為新一任年輕的教宗習得駕馭權術和追尋上帝之所在的故事。這位年輕的教宗和我們刻板印象中的教宗有所不同。在我的認知裡,教宗應當是莊嚴肅穆,十分虔誠,令人尊敬而又神秘的存在。教宗代表著上帝的意志,代表著所有教義的智慧,集大成者,代表著一種權威,對於信眾而言是神聖的存在。
  • 《年輕的教宗》:最英俊的教宗,最遙遠的距離
    保羅·索倫蒂諾導演的《年輕的教宗》(The Young Pope)無疑是離經叛道的。它背離的不是基督教的「道」,但違背現代文明的寬容與包容之道,在政治不正確的懸崖邊危立。1該劇現在的面貌是偶爾得來的,就像任何歷史的進程一樣。
  • 年輕的教宗
    在裘德洛主演的美劇《年輕的教宗》中,教宗對紅衣主教們這麼說:Knock,Knock!
  • 《年輕的教宗》▏一個人的孤獨,全世界人的錯
    《年輕的教宗》第一季,兩天時間看完,導演保羅·索倫蒂諾,之前的《絕美之城》,《年輕氣盛》,口碑都很好,只提一點,導演特別擅長展示孤獨,繁華中的孤獨,歲月流逝的孤獨,總之,人在社會群體中,孤獨感無處不在。演員,裘德 洛,性格獨特,盛世美顏(劇集中,多次自我表揚,此處可撒花)。
  • 獨白|年輕的教宗,年輕的我們
    是的,起初看到這個名字我毫無疑問的與古板的歷史片聯繫在一起,年輕的教宗、庇護十三世、梵蒂岡,活像維基百科教會我們的那些事,大概是抱著好奇甚至是學習的心態點開了它。,煙不離手,早餐只喝零度櫻桃味可樂,裝做語重心長的對第一次見面負責照顧他餐飲的廚娘說,「讓我來為你解釋一些在你人生的漫長歲月裡還沒有機會去理解的事情吧,友好關係是危險的」,手裡掐著的小手帕隨意一甩,只因為人家親暱的親吻了他的額頭。
  • 年輕的教宗到底是聖人還是政客?
    不過,就算這部劇趕上了檔期,能否提名金球也讓人難以預計,因為相比《王冠》、《權力的遊戲》、《怪奇物語》,《年輕的教宗》是相對異質了。但平心而論,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部劇的表現都堪稱一流。初看《年輕的教宗》,完全就是一個「權力的遊戲」,與《紙牌屋》頗有些類似,但緊接著劇情便開始轉向,從單純的新上位者與舊勢力的勾心鬥角演化為一代基要教宗尋求愛、真理和信仰的成長故事。
  • 顏值爆表的裘德洛 酷炫的年輕的教宗
    終於放寒假了         寒假的時候除了作業 準備藝考 我還有電影和劇    今天日魚給大家推薦一部劇        《年輕的教宗導演保羅·索倫蒂諾憑藉絕美的《絕美之城》拿了奧斯卡金像獎有很久沒出現在大熒幕裘德·洛《年輕的教宗》宗教
  • 《年輕的教宗》一部好看的電影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特別的美劇:《年輕的教宗》如題,這部電影是關於宗教題材的,它虛構了梵蒂岡的一個新任教皇。宗教問題畢竟還是有點敏感的,何況對著梵蒂岡直呼其名,不得不說,要是在中國,這導演早就被查封了。關鍵詞1:保羅·索倫蒂諾+裘德·洛這個導演是什麼人呢?
  • ...約翰·馬爾科維奇|年輕的教宗|紙牌屋|保羅·索倫蒂諾|權力的遊戲
    不管是兩年前的《年輕的教宗》,還是今天介紹的《新教宗》,都是拍給老男人看的電視劇。畢竟它從導演到主演,全數一股子垂垂老矣的氣勢。導演保羅·索倫蒂諾,70年出生的人,但是思維極端成熟,四十歲開始熱衷於拍攝老年題材。別人拍羅馬。最起碼也要用一場青春正好的愛情故事發生,讓羅馬的美麗做故事發生地。
  • 《年輕的教宗》看點超多值得推薦
    繼維斯特洛的卡莉熙和西部世界的福特,緊接著要登基的是《年輕的教宗》庇護十三世,由裘德洛飾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國教宗,於看似聖潔實則迂腐的梵蒂岡教廷,大玩政治遊戲。金獎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執導的本劇,去年於義大利播映後,獲得巨大迴響,趕緊來了解一下《年輕的教宗》的故事內容,與 3 大看點吧!
  • 《年輕的教宗》單憑第六集的這幾個鏡頭,收視就能刷爆天
    閒話少敘,《年輕的教宗》講了一個年輕的教士,因為教廷內的兩派鬥爭而意外在40多歲就當上了梵蒂岡的教宗。
  • The Young Pope 年輕的教宗 —— 教廷版《權利的遊戲》
    講起歐美劇集,最近幾年估計誰都火不過HBO的«權利的遊戲»(Game of Thrones),而今天呆呆給大家推薦的是由HBO和Sky,Canal+三家強強聯合出品的一部號稱迷你版«權利的遊戲»or教廷版«紙牌屋»的十集迷你劇——«年輕的教宗
  • 從《良醫》到《年輕的教宗》,五部小眾但不失「深度」的劇集
    1992年出生的他現在已經長大了,而斯文的外形也變得更高挑帥氣,他在去年主演了一部轟動全美的醫療劇集《良醫》,在劇中他飾演一名患有自閉症,還有學者症候群的年輕住院醫師,他的唯一精神支柱的弟弟在小時候遭到意外身亡,而在因緣際會之下,他認識的醫院的院長,使得墨非開始對醫療充滿興趣,但也因為他的疾病,讓他在醫療環境這個高度需要跟人溝通的工作中,遭遇到歧視跟反彈,使得身為醫生的他除了要治療疾病,同時也要調試自己的心靈創傷跟他人的異樣眼光
  • 豆瓣9.1,高逼格美劇「年輕的教宗」就是部宗教宮鬥劇 五官科
    文◈方槍槍 年度總結時間又到,陸陸續續看到不少自媒體評選出了「年度最佳美劇Top10」榜單云云,每一次都會不由自主地點進去,如果沒有《年輕的教宗》,便要啐一句。這是《年輕的教宗》給我的後遺症之一。換個角度想,「最佳美劇」榜單裡沒有也正常,畢竟,相較於電視劇,《年輕的教宗》更像一部十幾小時的電影。
  • 教宗三鍾經:悔改是向天主的溫柔敞開心扉
    教宗主持三鍾經祈禱活動(梵蒂岡新聞網)「勇敢」的信眾風雨無阻, 於12月6日將臨期第二主日中午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參加教宗方濟各主持的三鍾經祈禱活動。教宗當天的講道以「悔改」這個關鍵詞為主軸,其意義在於抵拒罪惡和俗世,並樂於改變生命,向「天主的美善和溫柔」敞開心扉。
  • 教宗的承繼:一堂義大利語言文化課
    保羅·索倫蒂諾執導、裘德洛主演的《年輕的教宗》。影片中,貝戈利奧專赴羅馬,希望教宗批准自己辭去主教職務,而本篤此時也在思考自己退位一事,他在這個阿根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繼任者。岡多菲堡是教宗的避暑山莊。《教宗的承繼》展示了方濟各成為神父之前的生活。上世紀50年代中期, 年輕的貝爾格裡奧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畢業,在化學實驗室有份穩定工作,甚至還有過一段幾乎步入婚姻的愛情。這段故事並非影片杜撰。
  • 「教宗的承繼」——那些沉寂時刻
    當貝格裡奧主教換上教宗專門的白色服制步入中央陽臺面向眾人時,首位來自南半球的教宗宣告誕生,他也是第一位出任教宗的耶穌會士。方濟各教宗對「宗徒聖伯多祿之位」的承繼,堪稱羅馬天主教世界裡最具有戲劇性的權力交接之一。中國香港版將片名譯為「教廷白煙」,主要是以電影中的教宗選舉時,教廷煙囪升騰起的「白煙」,以示新人選出的意象為特寫,故此譯也可謂精湛。
  • 教宗的承繼
    《教宗的承繼》演的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和他的繼任者現任教宗方濟各在「榮休與繼任」之際發生的事。
  • 通往頓河的漫長旅程
    完成這樣人物的塑造,啟用活力四射的年輕演員,無疑非常合適。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此版《靜靜的頓河》演員陣容非常青春,觀眾會發現飾演隔輩人的不同演員其實面相的老少差別並不那麼明顯。觀看這場演出,會有種恍然來到戲劇學院畢業大戲現場的感受。此版《靜靜的頓河》開場後的送行舞會,年輕的演員們全情投入,一瞬間我甚至覺得這難道不就是他們班級聚會時揮灑天性的寫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