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省電,造就影片穿幫
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影視穿幫照,看一次笑一次。
林林總總,真讓人驚聲尖笑!這些拍電影電視的,也太不認真了啊!
其實不一定是不認真,更可能是那些拍電影電視的人,被自己的大腦扭住了。
拍電影電視不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幕幕按順序過,它的畫面都是按場景拍的,聲響是後期錄音製作的,簡單說,就是開始一盤散沙,最後按劇本的順序拼湊起來。
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就是各場景片段間的細節銜接有時候不太準確。
比如大片《加勒比海盜》中,傑克船長站在沉船的桅杆上,邁開右腳上岸,然後鏡頭切換,他的左腳踏上了船塢。
鏡頭一切換,就是兩個場景,機位轉移兩次,而德普表演則要至少兩次了,就是說他在桅杆上邁開腳是一次表演,然後在攝像機鏡頭前跨過去是一次表演。而這兩次表演還不一定按順序來,可能後一個比前一個還早,甚至還可能兩次表演之間隔了好幾天……
電影拍攝,導演要根據演員的檔期、場景的變換以及天氣、工作人員的安排等因素,確定攝製順序。而且每個場景都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拍攝,結果就是,一部影視作品拍下來,裡面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分鏡頭,你能保證自己一定把所有這些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嗎?如角色應該穿什麼、站在哪裡,甚至是哪只腳邁在前面、哪只手放在褲兜裡、角色吃的是麵包還是薄餅,用哪只手拿的,汽車的擋風玻璃是應該有裂紋還是完好無損……反正都是些平常我們大腦從不注意的細節。
這種不注意是大腦的一種本能。現實中,物體相對來說是比較固定的,不會連續地發生變化,比如一棵椿樹不會突然變成桃樹、一個歐式玻璃窗不會突然變成中式雕花窗、你正往嘴裡放的饅頭不會突然變成麵包、人不會突然改變打扮……人類大腦的認知系統不需要隨時準備察覺這些變化,關注它們純粹是浪費精力。於是,大腦省電大法開啟。心理學家給這種在短時間內物體表面特徵明顯改變但人類卻無法察覺的現象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變化盲視」或曰「變化視盲」。
但電影不是現實生活,要看起來像現實生活就必須摳上述種種細節,於是場記只好跟自己的大腦作對,扭著它硬去關注那些本不必關注的;這已經很為難了,而要注意的還特別多,於是就難免遺漏,成了「穿幫」,於是笑話來了。
比如下面列舉的這幾個:
《古劍奇譚》穿幫:
《武林外傳》穿幫:祝無雙祝姑娘在門外偷聽李大嘴、秀才、芙蓉三人說話,穿的紅衣服;然後她衝進屋子,衣服變成了藍的。
《太陽的後裔》:男女主角倒地,女主壓著男主時,男主右手臂在腦袋下面墊著;下一個鏡頭:男主雙手抱著女主;第三個鏡頭:男主的右手又回到了頭下面。
女主在獨自回駐地的路上發生了意外,車子被卡在懸崖。在上一個鏡頭裡,手握方向盤的女主右手還拿著手機,可在下一個鏡頭裡右手的手機神奇的不見了!
這類穿幫從來不少,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喜歡的朋友可以去看,不少鏡頭能讓人笑出腹肌。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電影電視這種藝術(娛樂)形式出現,「變化盲視」這種大腦省電大法估計還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可能被發現。而魔術師們也有了新套路——只能在電影電視中玩的魔術,比如這個:
讓你注意他的換錢魔術。
鏡頭拉近。
恢復全景。
看看,背景全變了。
因為大腦省電大法的作用,一般人注意不到背景的變化,只對魔術師把幾張一美元變成100美元嘖嘖稱羨。
這其實是利用電影電視控制你視線的特點達成的。當鏡頭集中在魔術師的手和錢時,你也只能看這個,鏡頭外他們再怎麼隨心所欲你都看不到。但若在現實中表演的話則馬上穿幫。
由「變化盲視」造成的影片穿幫鏡頭最多,這是因為作為場記的工作人員要跟本能作對成千上萬次,不出錯才奇怪。場記的工作真的很辛苦,你看看《第一滴血4》片場這個圖景就明白了:打板小哥一臉的生無可戀啊!(註:打板是場記工作的一項。)
除了這種心理學問題造成的穿幫,還有一種邏輯的即歷史時序的穿幫,分為兩種:一是在古裝劇中出現現代才有的東西,如下述例子:
比如小龍女打鞦韆,遠處卻立著一根大氣磅礴的高壓電線桿。
比如大漢鐵騎正在馬踏匈奴,中間卻驚現麵包車。
比如大清宮女排隊見皇上,後面卻墩著兩個空氣壓縮機。
《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手錶,可以與張鐵林的手錶一拼了!
更著名的《加勒比海盜》中傑克船長的阿迪達斯商標。
另一種是內容與史實不合,或出現了不符劇情發生年代的景別、道具或對白。如《新水滸傳》中,宋江和公孫勝在一片玉米地裡打鬥。然而玉米大約在16世紀中期才被中國引進,宋朝時中國絕不會有玉米的。西門慶還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而這句話出自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
前一種普通觀眾就會覺察到,後一種則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發現。比如《鐵達尼號》中,傑克在勸說露絲不要跳海時,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閒扯自己曾掉入威斯康星州一個湖中——但那其實是個人工湖,「鐵達尼號」沉沒5年後才被注滿水。這個穿幫,別說咱中國人了,就是老美,又有幾個人知道?
上述所有的穿幫鏡頭,就一定是製作過程中沒有被發現嗎?未必!還有可能是考慮到製作成本而拒絕重新拍攝。這樣,後期剪輯人員只好盡力處理了,解決多少是多少。
變化盲視使人在拍電影時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出現。但從另一方面說,影片裡有幾個穿幫不是壞事,這往往說明影片引人入勝。一位負責查找這類錯誤的電影從業者就這樣說:「當我也被電影的情節所吸引的時候,我的角色也會從工作者變成了旁觀者,進而就會有很多錯誤從我的眼中相繼溜走。我入戲越深,放過的錯誤就會越多。」觀眾也一樣,當他們全神貫注地關注情節的發展時,穿幫就有可能被忽略掉,畢竟,「變化盲視」這種大腦省電大法對每個人都會起作用。
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只有那些優秀的影片,才會被觀眾一再認真地去尋找「穿幫」。
防失聯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