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殖民史,日本人在臺灣都幹了什麼?

2021-02-06 文史看天下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更要求中國割讓臺灣。馬關議和,李鴻章請求以更多的賠款代替割臺,但是日本志在以臺灣為南進東南亞的基地,堅決不肯,並以再開戰爭為要挾。當時中國的北洋海軍已全軍覆沒,哪有能力再戰?於是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日本佔領臺灣,五十年來對臺灣的發展留下深刻的歷史刻痕,於臺灣本身、中日關係及東亞整個情勢都有重大影響。

日本以重兵登陸,接收臺灣的人民、土地。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廷宣告獨立,不侵不叛,成為中國東藩。

然而在日本重兵攻擊之下,共和國只是曇花一現。日本侵略者,死傷不下三萬餘人,其中死於疾病者不少。

臺灣損失更大,官方報告中國軍隊死亡一萬餘人,實際傷亡遠大於這一數字。單以嘉義以南,日軍攻擊掃蕩村莊,不加選擇,臺灣百姓死者不計其數。有的村莊,尤其客家聚落,往往不分老幼,全數被害!有人「走反」逃入內山,死於饑寒疾病者,更不勝計。最不忍言者:臺灣長久存在族群之間的爭鬥,在日軍鎮壓之時,竟有人乘勢侵奪他族聚落的土地田園,也殺戮婦幼,不留活口!

日本以優勢兵力,確定了在臺灣的統治權。臺灣人民的反抗並未停息,延續逾年。在日本已經完全掌握臺灣之後,仍有反抗的行動此起彼伏,例如西來庵事件則是規模較大之事件。

到了20世紀初,臺灣人民雖不再有武裝行動,但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利。林獻堂等人的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等人的臺灣民眾黨,都是領導爭取民權運動的;然而,不論是溫和地向日本當局請願,或是積極地組織民眾,都未有效果。

林獻堂

自從16世紀起臺灣已是華南閩粵移民的開拓之地,當地原來居住的族群經過數百年涵化,已經融入人數較多的漢人族群。臺灣民風方言,宛如閩南與客家的原鄉。然而,這一移民社會帶去的大陸文化,民俗成分深厚豐富,而社會結構則有開拓社會的樸質粗獷的特色;大陸文化的上層部分,還未在臺紮根。

日本殖民臺灣,曾經允許臺胞離臺遷回大陸。當時離去的都是地方縉紳,可謂社會的領導階層。再加上日本改變臺灣的土地制度,許多墾戶失去了土地,原有的土地使用者(其實也是出租土地由佃戶耕種的二級地權所有者,小租戶)一變而為社會的上層,他們及其子孫接受了日本教育,多數是醫生或律師,成為新的社會精英,臺灣的社會結構及文化趨向遂為之丕變。

日本殖民臺灣,遵照後藤新平的主張,採取逐步同化政策,一步一步地改造臺灣。

他計劃之中,臺灣人接受日本教育,但教育素質不能與日本人的教育相同,重視臺灣的中學設施。在1945年日本退出臺灣時,日本子弟專用的中學,師資與設施都遠遠優於臺灣百姓受教的中學。1922年曾實施日臺共學,但徒具形式而已。五十年來,臺灣百姓不能選舉自己的議會,更遑論選出帝國政府的議會代議士了。

按照後藤新平設計的日程,完全同化臺灣人當在八十年之後。為此,日本有獎勵臺灣人的「皇民化」政策:

全家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而又願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則「晉升」為「皇民」,地位超過一般臺灣人。

然而,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廁身「皇民」的臺灣人不過百分之四。太平洋戰爭中,臺灣人參軍,也有人因此「晉升」為「皇民」,至戰爭結束「皇民」比率已到百分之七。按照這一進展速度,大約需要八十年,方可將臺灣人完全同化。

「皇民」可以擔任公職,但是職級不高。日本殖民據臺五十年,臺灣人至多擔任街庄級的職務,在警察系統也不過是「佐」、「補」類輔助之職;臺灣人能在州郡級任正職者,五十年內,數人而已。甚至在工商業界,除了所謂「四大家族」(辜、林、陳、顏)擁有巨產,經營多方之外,大型企業(例如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均由日本人經營。

臺灣人的事業,不外地方性的運輸、製造與服務行業。於是,已如前述,臺灣的精英層是各地的醫生、律師與中學教員。他們均以知識專業為生,接受了日本教育,喜愛日本轉輸的西方音樂與藝術。這批新興的精英,即使有人是過去地方縉紳的後代,其文化內涵與生活價值均與其父祖等不同。凡此社會的改變,對於臺灣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許多臺灣青年為日本「大東亞聖戰」而戰死

日本統治臺灣,是在帝國擴張戰略中作為南進的基地,也以其農業生產力支持日本本土(內地)的工業化。為此,日本治臺政策是建立秩序,安撫人心,俾能有一個穩定的臺灣,支持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

從20世紀初,日本逐步推行建設計劃,其中最有成效者,則為衛生、治安、農業生產幾個方面。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溼熱,常有傳染病發生。日本殖民當局用不可抗拒的公權力,設置衛生警察,督責百姓注意公共衛生。於是為時不過十年,臺灣已能排除霍亂、瘧疾等大眾傳染病,也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麻風病與肺結核。

治安方面,殖民當局也以警察制度嚴密控制小區。警察權力嚴刑峻法,不容挑戰。日本法官來自日本本土,與臺灣人並無個人關係的瓜葛,是以公正無私。法律嚴峻而能無私,不是清朝統治可以同日而語。

為了發揮農業生產的潛力,日本殖民當局致力於改良農作物品種,推廣施肥、防蟲,也有系統地建設水利設施。更在臺灣設立大規模製糖工業及水果加工業,使農業與工業經過一貫作業,獲得最高利潤。

凡此政策,不啻進行了全方位的農業革命。臺灣竟可說是亞洲第一個進行「綠色革命」的地區。日本殖民當局也在臺灣推行普遍的國民教育,一般兒童都須接受六年義務教育。這一普及教育,全面提升了臺灣百姓的知識水平。當然,前面敘述的幾項設施,也必須有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口,方能真正生效。

日本的殖民政策經過上述幾項設施,使臺灣百姓的生活水平及社會秩序,都有所提高。清末期雖有劉銘傳著手進行若干建設,但臺灣還是在開拓社會的階段,公權力不能有效地保護人民。

日治時代,於十餘年內臺灣經歷了巨大變化。雖然臺灣人至多只是日本的二等國民,一般百姓也已安於新生活,至於「晉升」為「皇民」的少數人,則完全認同於日本,感激殖民者「賜予」的「現代化」。

這一歷史現實,大陸的中國人並不知悉;在1945年臺灣回歸中國,以及1949年國民黨遷臺時,大多數來自內地的人,也無法理解不少臺灣人甘於日本統治的心態,以致兩個族群間長期的誤解至今不能融合無間。

相關焦點

  • 五十年殖民史,日本人在臺灣都幹了什麼
    林獻堂等人的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等人的臺灣民眾黨,都是領導爭取民權運動的;然而,不論是溫和地向日本當局請願,或是積極地組織民眾,都未有效果。日本殖民臺灣,遵照後藤新平的主張,採取逐步同化政策,一步一步地改造臺灣。他計劃之中,臺灣人接受日本教育,但教育素質不能與日本人的教育相同,重視臺灣的中學設施。在1945年日本退出臺灣時,日本子弟專用的中學,師資與設施都遠遠優於臺灣百姓受教的中學。1922年曾實施日臺共學,但徒具形式而已。五十年來,臺灣百姓不能選舉自己的議會,更遑論選出帝國政府的議會代議士了。
  • 日本殖民臺灣 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林獻堂等人的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等人的臺灣民眾黨,都是領導爭取民權運動的;然而,不論是溫和地向日本當局請願,或是積極地組織民眾,都未有效果。從16世紀起,臺灣已是華南閩粵移民的開拓之地,當地原來居住的族群經過數百年涵化,已經融入人數較多的漢人族群。臺灣民風方言,宛如閩南與客家的原鄉。
  • 錢穆:日本佔據臺灣五十年的歷史不能一筆勾銷
    試舉臺灣為例。日本人佔據臺灣經過了五十年之久,臺灣重歸祖國,日本人佔據臺灣,已變成歷史陳跡了。但若不明白日本人五十年佔據臺灣的歷史,亦將不會明白今天台灣之現況。今天的臺灣,有許多是日本人佔據臺灣五十年來歷史的陳跡,例如房屋建築、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工礦實業、教育措施、社會風俗、人情習慣、觀念思想,處處是日本人佔據五十年來的歷史,同時即是今天台灣的現況。可見歷史即是現實,現實即是歷史。不懂得歷史,將不懂得現實,不懂得現實,亦將不懂得歷史。
  • 日本殖民臺灣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這對臺灣的發展留下深刻的歷史刻痕,於臺灣本身、中日關係及東亞整個情勢,都有重大影響。日本以重兵登陸,接收臺灣的人民、土地。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廷宣告獨立。欲以此為由,與日軍決戰。昭告皇天后土,不侵不叛,長為中國東藩。然而,在日本重兵攻擊之下,這只是曇花一現。日本侵略者亦死傷不下三萬餘人,其中死於疾病者不少。
  • 為什麼臺灣人好像不恨日本人?
    不管日本人注資蓋嘉南大圳的動機是什麼,嘉南平原的農民是直接的受益者。臺灣稻米在島內的產銷系統一直掌握在本地小商人手中,日商無法靠經濟力量聯合壟斷進價,東京也存在著歡迎臺灣米的勢力。米價高漲後,甘蔗收購價也不得不提高,但臺灣小農種植甘蔗的意願降低,逼使糖商不得不投入增加甘蔗生產效益的研發與投資。米價高漲又帶動臺灣土地價格上漲,讓糖商無法購買大塊土地來聘請農工種植甘蔗。
  • 韓國反日不是因為日本人不好?而是有人曲解了日本對韓國的殖民史
    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編撰了一本韓奸名錄,把4000多個韓國國內的韓奸的名字劣跡,一一列到上面,有的人就說至於嗎?都過了70多年了,那場戰爭日本也失敗了,全球範圍內都譴責討伐他們,現在沒有必要搞得這麼嚴重,當年誰對誰錯,這是一目了然的事。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日本殖民者以優勢兵力,在臺灣島上製造了空間絕後的大災難,也確定了它在臺灣的統治權。因為當時日本殖民者在臺灣實施高度集權的「總督」制度,並且頒布了《臺灣總督府條例》及相關條例,規定「在臺灣,總督命令即為法律」的獨裁制度。同時在臺灣全島布設警察網,州、廳、市、郡乃至街道都有警察部門,警察以日本人為主體,負責各類政務。最瘋狂的時候,每隔兩三公裡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
  • 與大陸人完全不同,為何臺灣人絲毫「不恨日本人」?
    那麼臺灣人對日本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這麼說,臺灣人可以不去美國、歐洲、不來大陸也不到韓國,但臺灣人必須要去日本進行一次旅遊。日本對臺灣的影響是極其廣泛的。在目前的臺灣社會,無論是電視節目、生活方式、還是語言表達方式,甚至是思維模式,處處都體現著臺灣人是多麼「崇尚」日本。甚至在臺灣,很多人都把嫁到日本或者迎娶日本妻子作為一種榮耀。
  • 第一個反臺獨的臺灣人!高呼要把臺灣賣個好價錢
    所以,目前只要維持一個中國,只要你承認這個前提,就不會打,什麼話都可以談,他們甚至可以讓步,鄧小平先生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什麼是一國兩制呀?五十年雙方不變,你是你,我是我,而臺灣可以保留軍隊,保留司法,甚至可以保留特務。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到1905年,臺灣地區的水稻產量增至62.2萬噸。不過日本殖民統治者採取多種手段提高水稻產量的根本目的,只是為了適應日本本土的需要,即選擇臺灣作為日本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使日本騰出勞動力進行工業化。此外,臺灣生產的鳳梨、香蕉、樟腦、蔗糖等農林產品也被日本殖民統治者大量地掠往日本,或銷往歐美各國。臺灣每年都要向日本出口大量的農產品,而從日本進口的東西卻很少,這樣就形成了給人以假象的巨額名義出超。
  • 五十年臺灣「紅顏往事」
    現實和光影幾番交錯,讓人難辨真假,這大概就是電影的魔力。  回看華語影視圈,熙熙攘攘從不缺美人兒。而在這之中,如上所述的臺灣女演員們更是一群耀眼獨特的存在。事實上,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臺灣經濟的騰飛,臺灣的影視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之中,誕生了許許多多風情各異的女演員。
  • 別人家貨幣是一部歷史劇,菲律賓貨幣卻是一部殖民史
    我要的不只是關注,還有置頂 (☄⊙ω⊙)☄你想了解的,關於菲律賓的一切,這裡都有!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是一部簡短的歷史畫冊。
  • 電影推薦(附資源) ▏《望鄉》:另類的日本海外殖民史 ,南洋姐的悲慘人生
    隨著日本的強大,日本政府已經不再需要靠妓女來獲得外匯收入,反而覺得這些女人丟了日本臉面。妓院也由於政府打壓而老闆一換再換,逐漸衰落。老闆阿菊媽死時,勸她們都不要再回日本。     阿崎因為想家堅持回到日本,得到的卻是親人們的冷眼。後來,阿崎逃到中國東北與皮匠結婚生子,丈夫又在日本戰敗後於回國途中死去。時至今日,兒子和媳婦因為她「南洋姐」的身份感到羞恥,不想見她,她只好獨自過著孤苦零丁的生活。
  •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都幹了些什麼,我們所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日本佔領臺灣期間做了什麼,我們只知道冰山一角 1895年7月,日軍佔領臺北後不久,豪斯總督的學府從大稻埕遷到這裡。
  • 「大陸臺灣都在幹什麼」這組圖為何讓臺灣同胞痛心疾首?
    大陸人在幹什麼?」在「臺灣人在幹什麼?」的圖中,有著蔡英文「不會寫中文」、「綠色網軍鍵盤戰士」、太陽花學運「喝酒」、學運領袖林飛帆「滿口髒話」以及陳為廷、雞排妹 「色情」,還有大陸」民運人士「王丹與」臺獨機關槍「李柏璋合照「同性戀」等圖。
  • 日本戰國人物:織田信長的「人間五十年」
    公元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少勝多,以四千人發動奇襲,擊敗了「東海道第一弓取」今川義元率領2.5萬大軍,今川義元戰死。同年,織田信長與從今川家獨立出來的德川家康籤訂同盟,史稱「清州同盟」。公元1569-1578年,織田信長周邊的勢力先後組成了三次聯盟,史稱「信長包圍網」,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織田信長則越挫越勇,實力越來越強大,一個又一個大名被織田信長消滅。
  • 最近日本人都在幹什麼?「攢錢吃滷肉飯!」
    01 日本人的疫情新常態:開始攢錢消費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開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8月之間,日本民眾的人均儲蓄已經達到了人均收入的44%,與去年同期的33%相比上漲了11%,這對於不怎麼愛存錢的日本人而言是一件意料以外的事
  • 夜讀 他講述的臺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但在「文傳會主委」的任上,楊渡只幹了十個月,等到馬英九競選成功就職後,楊渡就退出了馬英九的團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至今。這個總會的首任會長是蔣介石,那時馬英九是會長。作家楊渡1958年生於臺中,他的祖父、外祖父都是來自大陸的「外省人」。祖母是晚清臣民,家族從福建躲避讎隙逃到臺灣。楊渡的父親,生下來是戶口本上的「日本國民」,楊渡則是臺灣「本省人」。
  • 臺灣有些人為什麼對日本殖民統治不反感,日本在臺灣留下了什麼?
    1949年國民黨遷臺時,大多數來自內地的人,無法理解不少臺灣人甘於日本統治的心態,以致於1949年遷臺的「外省人」和1949年以前就居住在臺灣的
  • 民進黨這麼搞,是想讓臺灣二次淪為日本殖民地?
    這個論斷多少有些危言聳聽,除了被臺灣警察認定為詐騙集團的「臺灣民政府」,多數臺灣人都將回歸日本視作十分荒唐的事情。對臺灣人而言,歷經他們所謂「400年殖民史」的傷痛後,最大的夙願是追求自身的獨立自主。「臺獨」是一回事,和日本「再統一」是另一回事。不做臺灣人,而去做日本人,顯然是對最高目標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