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病都有病源,找到病源,醫生才好對症下藥,尤其是癌症這種惡性程度高的疾病,醫生診斷時需要找到原發灶,再做病理檢測,才能制定治療方案。但有時候病灶卻會跟我們「玩消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例37歲女性兩度被診斷「腸癌」,但找不到腫瘤細胞!
「2年了,整整2年了,從起初的左下腹不明原因地經常隱痛,再到摸到左下腹出現包塊。但每次排便後疼痛自己緩解了,包塊也神奇的消失了。雖然大便常常不成形,我料想這自己能緩解,估摸著是腸胃不良的小毛病。」劉女士(化名)萬萬沒想到自己很快就被「打臉」了。
劉女士2年前一直伴有腹痛,卻拖著病情沒有到醫院就診,直到6個月前,她發現自己有便血的現象,這下,她真害怕了,趕忙去了醫院檢查。腸鏡檢查時,劉女士由於乙狀結腸明顯狹窄腸鏡無法通過,懷疑是結腸癌。但兩次的腸鏡檢查,在體內沒有查到任何腫瘤細胞,但偏偏症狀高度可疑是結腸癌又無法確診。這讓病情的治療進退兩難。
劉女士的家人決定轉診去上海,這次轉診還真的發現了問題。醫生注意到劉女士的兩次腹部CT相隔僅20天,卻出現了顯著的不同。CT結果發現,在劉女士體內的乙狀結腸腸壁出現增厚僅20天,而腫瘤倍增至少需要40天。這真的不是腫瘤?那又是什麼呢?
後來經過醫生多次討論判斷,結合劉女士2年前有左側附件囊腫微創手術的治療史,最終病例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找不到原發灶的癌症,是怎麼回事?
類似劉女士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所幸的是,劉女士最終被診斷為良性疾病,而有些患者運氣就差了點。現有癌症診療體系中,在臨床上仍有3~5%的癌症是無法確定原發部位的,他們稱之為原發灶不明癌(CUP)。
在美國,原發灶不明癌將佔2019年所有診斷癌症的2%左右。研究人員通過對屍檢的審查中,發現原發灶的部位最常見於肺部(27%),胰腺(24%),肝膽系統(8%)和腎臟(8%),其他部位位於腸道,生殖系統和胃部等。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腫瘤難以被現代醫學診斷出?有四個可能原因:一是由於原發腫瘤很小,生長緩慢,通過現有的影像學或其他檢測技術檢測不能發現;也有可能是腫瘤細胞在轉移的過程中改變了外觀,與原發部分的腫瘤難以分辨;還有一種可能是由於腫瘤再沒有被檢查出來前,就已經通過其他手術切除了;另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也會造成腫瘤的原發灶被消除。
遇到找不到原發灶的癌症,該怎麼辦?
對於出現原發中不明的腫瘤,目前主要以經驗性化療為主,患者的預後普遍較差,因此想要減少患者重複的檢測、活檢,必須明確原發部位,準確了解腫瘤的組織類型,對於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尤其重要。
針對原發灶不明的腫瘤,目前可根據5個方法揪出病灶:
全面評估:主要包括詢問病史,完善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電子計算機X 射線斷層成像(CT)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檢查。
影像學檢查:CT和磁共振成像作為常規開展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可在術前或針對難以獲得腫瘤組織樣本的部位進行檢測。
病理學評估:先確定組織樣本中是否包含腫瘤細胞;再確定腫瘤的大類(來源處);進一步縮小腫瘤範圍(類型);最終通過形態檢查和免疫組化標誌物,確認原發位點。
免疫組化技術:近年來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和抗體的應用, 已有多種抗體可用於CUP 的鑑別診斷。
基因檢測:轉移灶腫瘤的基因表達譜與轉移部位組織的基因表達譜存在差異,可通過基因檢測識別原發部位組織的基因表達譜。
以人類目前對癌症和基因的研究來說,原發灶不明癌依然存在許多謎團。未來,隨著影像學、組織病理和分子診斷技術的進步,不同檢測手段有機結合、相互補充,CUP的治療方案一定能有實現精確治療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
[1]《原發灶不明轉移癌如何診斷?這5條要記牢》.醫脈通腫瘤科.2017-11-23
[2]《原發灶不明癌丨基因組時代下,原發灶不明癌之謎可以解開?還是依然存在?》.基因Talks. 2019-07-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