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從哪個角度,在關於秋天的歌曲中,這都是一首上上佳作。儘管誕生於臺灣民歌運動的後期,但此曲卻是進入臺灣流行音樂史的作品。甫一誕生,即獲得1980年金韻獎作曲獎,後來亦入選了臺灣的音樂教科書,成為校園歌曲的代表作。更為難得和難以想像的是,這據說還只是作者李子恆的處女作。
歌曲原唱是八十年代初首開女聲二重唱的楊芳儀徐曉菁組合(<聽泉>專輯),該組合併影響了後來的百合及南方二重唱等組合。演繹歌曲時,二人尚是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三年級的學生。作為校內合唱團員(楊)以及教會唱詩班成員(徐),二人選《秋蟬》參加金韻獎比賽,純屬偶然,只因旋律簡單適合大眾,卻成為無心插柳的佳作。在後來的歌手中,名家翻唱在所多有,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劉文正這一版。不論是音色還是演繹,劉版都比原唱更動聽。原唱的兩位女生其實嗓音是簡單而偏尖銳的(當時錄製技術或有影響),但李子恆作詞中文筆的意境豐富了旋律的悅耳和層次。
《秋蟬》有典型的臺灣校園歌曲的特點,簡潔明快,短小精緻,曲風清新。說到清新,就不能不簡單提及民歌運動的背景。六七十年代,受西洋音樂的影響和彼時臺灣當局對本土音樂的限制,國語歌曲還停留在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婦閨怨的主題,但經濟的發展和音樂形式的單一已呼喚本土關注和「唱自己的歌」,也激發了後來的民歌運動和大批校園歌曲的產生。
在金門島度過童年的李子恆在20歲服兵役時以此首《秋蟬》成名,隨後進入唱片製作。首張專輯是蔡幸娟的《歲月》,後出任飛碟公司音樂監製,製作了小虎隊、姜育恆和其他歌手的很多歌曲,流行較廣的有《歸航》、《蝴蝶飛呀》、《紅塵有你》、《牽手》、《風雨無阻》等。除作曲外,其詞作也多次獲獎。能同時兼顧姜育恆的滄桑與小虎隊的青春(為二者同步製作),彰顯了李的功力。
儘管創作秋蟬的時候,「這首歌完全不是為什麼目的而寫的,非常單純」(李子恆),此歌卻是文辭旋律俱佳。詞與曲的完美和諧也是李子恆歌曲的特色,詞筆清新,溫婉細膩卻絕不會失諸柔媚;含蓄雋永,傷秋而不悲秋(「莫教好春逝匆匆」)。又,歌詞中有一句「誰道秋下一心愁」,一說是「秋霞一心愁」,未見到原作而無從考證,個人更喜歡「秋下」二字。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還是在1992或93年的冬天,在王府井音樂書店的二樓(書店不復存在,現為外文書店所用),當時在店內看到了這首歌的女聲二重唱版的MTV(MV)畫面,秋舞楓葉,畫面至美,深印腦海,揮之不去。
文字原創。圖片系編者所加。
轉載請標明來源於本公號。
如涉及版權問題及其他疑問請聯繫: 2282872305@qq.com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