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勇者鬥惡龍》系列是所有日式RPG的始祖,同時也是遊戲史上最暢銷的長壽的日本「國民級遊戲」。DQ系列以永恆不變的簡約風格,以及堀井雄二(劇本)/椙山浩一(音樂)/鳥山明(人設)這一永恆的金三角組合為系列招牌。DQ系列誕生時至今日已經將近30個年頭,DQ的傳奇性色彩令其在愛好者之間產生了無數津津樂道的話題。今天的物以類聚小編帶了歷代《勇者鬥惡龍》系列的移植版本,在手機上重溫當年DQ帶給你的感動吧!
筆者最早接觸的DQ系列就是FC平臺上的《勇者鬥惡龍3》,遊戲延續了主角在其16歲生日當天與臭名昭著的惡棍展開決鬥的故事線,玩家於其中可以挑選自己中意的戰友,比如戰士、牧師、法師、小丑,組隊開啟他們的徵程。同時,遊戲採用觸屏操作,在畫面上也與移動平臺上其他本系列作品保持了一致。
從3代開始創立的咒文系統一直到《勇者鬥惡龍8》也沒有什麼變化,晝夜交替系統和豐富的謎題也是玩家們津津樂道的內容,自然而然DQ玩家對待3代的感情非同一般,不過英文文字或許會讓一些粉絲感到很彆扭,想當年那個時候都是摸索著日文一路前進的,如果想要進行100%懷舊的話,或許日文要更加的原汁原味些。
作為國民級RPG的第四代,《勇者鬥惡龍4》也被看作「天空三部曲」的序曲,在國內也擁有非常高的人氣。移動版《勇者鬥惡龍4》採用和此前《勇者鬥惡龍8》一樣的豎屏模式,單手操作界面,畫面則跟NDS版畫面一致,在原2D基礎上優化了場景貼圖的3D質感,特別是建築物的立體效果出色。
本作的五個主要章節都必須使用不同的主角,增加了遊戲的耐玩度和新鮮度,我們不會因為一直使用同樣的人物而感到厭倦,同時在五個主要章節裡面培養不同的人物也增加了遊戲的挑戰性,使的遊戲更加刺激!而第五章的大會師也讓所有的DQ迷們熱血沸騰,到時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自己培養的勇者們一同作戰的快感了。
《勇者鬥惡龍V》講述了主角從出生到結婚成家的近30年人生故事;遊戲設計者堀井雄二曾說:「遊戲的本質是感動,最好的感動就是再一次體驗人生」。遊戲引入了隨機戰怪物可以加入玩家隊伍的新遊戲功能,該功能在隨後的勇者鬥惡龍遊戲亦有使用,而在勇者鬥惡龍怪獸系列中則成為了玩家組建隊伍的基本方式。
和其他系列作品一樣,《勇者鬥惡龍V》使用了基本角色扮演遊戲機制,如通過獲得戰鬥獲得經驗值升級,第一人稱回合制戰鬥,以及裝備武器和防具。相對於系列前作,本作引入了馴化怪獸加入玩家隊伍的新功能,怪獸可以在怪物中戰鬥並如同人類角色一樣升級。怪獸有時只會在主角足夠強大且戰鬥勝利後才會加入隊伍。
作為日式RPG的頂尖作品,DQ6於1996年底在萬眾期待之下推出。DQ6的流程空前龐大,劇情夢世界與現實世界裡交替展開,主角也在撲朔迷離的情節中一步步的探索自己的身世之謎。轉職系統大幅革新,靠提高職業熟練度來修得特技與魔法,不同的轉職路線讓玩家在漫長的旅程中體驗養成般的樂趣。
而本作終於在2015年6月移植到移動雙平臺,遊戲的流程空前龐大,劇情夢世界與現實世界裡交替展開,主角也在撲朔迷離的情節中一步步的探索自己的身世之謎。憑藉自身出色的遊戲性、劇情、人設,本作眾望所歸地獲得當年SFC的最優秀作品獎、最優秀美術獎、最優秀音樂獎、最優秀角色獎等多個獎項。
《勇者鬥惡龍7》經過ENIX四年的精心製作,遊戲引擎的3D進化後在PS上隆重登場。DQ7故事情節漫長,主線遊戲時間超過100小時,遊戲採用一塊塊大陸的復活來編織一幅宏大的篇章,讓玩者細細品嘗這些精心製作的人生百味。iOS/安卓雙平臺的《勇者鬥惡龍7》是以3DS版本《勇者鬥惡龍7》為基礎製作的,3DS版本的《DQ7》在流程上和PS版的《DQ7》有著些許的不同。
系統方面強化了轉職系統——在前作的基礎上增加了怪物職業。取消了怪物同伴系統,取而代之的是怪物公園系統,怪物不能作為同伴參加戰鬥,但是可以抓到怪物公園進行參觀。取消了馬車系統,我方成員固定,隊伍中最多只有4人。同時又增加了移民系統,怪物圖鑑等要素。尋找小徽章換取道具、隱藏迷宮和隱藏BOSS也是系列的慣例了。
《勇者鬥惡龍8》是DQ系列的第八作,也是革新的一作。本作不僅一改之前的2D風格,改以用全3D的方式演繹,通過獨特的卡通賽璐珞風格來呈現鳥山明風格的漫畫人物,此外還有全程語音,晝夜交替等特點,後來發售的美版也令世界各地的玩家都能領略到DQ的魅力。
玩DQ8就像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藉由精緻的卡通3D畫面,本作的代入感比系統中任何一作都要強。有些RPG遊戲的盡頭就是主線通關,而DQ8卻不同,在遊戲的過程中,玩家很少會覺得無事可幹,即使主線完結了還有太多內容可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