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從遠古時期走來,從藥到食再到飲料;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便解之」,到「從從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從皇家貢品、文人雅士的賞玩之物,到走進尋常百姓家。
茶,可以簡單隨性的喝,也可以焚香品茗的品。
(一) 老百姓的茶:柴米油鹽醬醋茶
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當茶由廟堂之高走向江湖之遠,也走進了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中。
從古至今,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茶並不需要太多文化附加,僅作為一種簡單的飲品,就已經足夠讓人著迷,如柴米油鹽一般稱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古代,茶不像今天一樣單純,有些會起如中草藥的作用,有些則會加入其它調料,即便是尋常阡陌間的鄉野農夫,也會「吃」上一碗茶。
在今天,茶更是變得流行,簡單至極便是一份大碗茶。勞作在田間地頭的普通百姓,或是土灶燒水煮茶,或是大茶缸泡茶;奔忙在都市中的人們,或是保溫杯泡茶,或是玻璃杯喝茶;即便偶有空閒,也只是簡單的泡茶套裝:蓋碗(茶壺)、茶杯、公杯、茶盤。
對於老百姓,或許不懂得冰島、班章,也不知道牛欄坑、馬頭巖,更沒有想過品嘗正宗的龍井御前十八棵。或許在他們茶杯中的,只是一份老北京鍾愛的茉莉高碎,或是一款山東人喜歡的日照綠茶、老乾烘。
即便是喜愛喝茶,每天兩三壺的老茶客,或許也並不知道自己手裡喝的到底是什麼,有什麼講究,需要注意什麼細節。對於他們而言,茶就是茶,是他們喜歡的滋味。
為什麼會愛上這個味道?因為家庭影響,因為養生需求,甚至就是簡單的因為不喜歡喝白開水的味道。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口糧茶」的概念,我想這大概就是老百姓的茶,是在自己消費能力內的品飲,沒有太高要求,順口就好。
而當茶的市場不斷發展,流通增加,品種增多,老百姓喝茶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想喝到性價比最高的茶,這是每個茶友最大的心願。但要實現這個心願,就需要花費一點心思,至少需要對茶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
老百姓的茶是簡單的,也是茶可以流行的最大基礎。
(二) 文人的茶:琴棋書畫詩香茶
都說,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文人生活的寫照。而此處,將「酒」變為「香」,則是文人喝茶的真實場景。
說起茶的流行和茶文化的發展,唐宋兩代一定不可不提。在唐朝的畫卷中,如《鬥茶圖卷》、《宮樂圖》、《調琴啜茗圖卷》等,都是唐代文人喝茶的寫照。
在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則更是將陸羽《茶經》中描述的茶道完美的展現。據出土的《獻物帳》碑載,供奉茶具為:「籠子一枚 ,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二十兩。鹽臺一副,重十三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等。這套出土的金銀茶具,則是唐代皇家喝茶的器具體現。
宋代皇帝宋徽宗,在文學史上非常出名,他非常愛茶,著有《大觀茶論》。皇帝如此愛茶,自然帶動了大臣、文人墨客甚至普通百姓品茶的風尚。宋代流行點茶、鬥茶,過程複雜,是大家閨秀們的必學科目,也是文人們日常消遣的娛樂活動。這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也有所體現。
如今,文人喝茶還是喜歡焚香,靜心,處於布置得當的茶室之中,或獨身一人,或三五好友,品茶暢談。
另外,猶如茶藝表演等與茶相關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年輕化,大家在茶藝表演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那份濃濃的文化自豪感。
茶藝表演更多的是一種表演形式,對整個流程的重視程度高於品茶本身。也有學者提出,茶藝表演的過程中,有些是與品茶的出水速度、水溫控制等相悖的,因此茶藝表演與茶葉品評是相反的兩個方向。
說到這裡,要提一下日本的茶道。在中國年輕一代飲茶者中,崇拜日本茶道大有人在。但其實,日本茶道來自於中國唐宋時期,只是在漫長的歷史中,被保留下來。在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的儀式感,要遠高於其實用性。
文人士大夫喝茶,除了對茶的品飲本身,更是一種藝術的升華。
(三) 僧侶的茶:清靜和雅匯禪茶
每個喝茶的人都知道「禪茶一味」這個說法,即便是老百姓喝茶,也在以追求修身養性為目標。
中國茶的發展,與僧侶有著極大的關係。天下名山僧佔多,許多歷史名茶都有著與僧侶相關的傳說或故事。
《四川通志》記載,西漢時期蒙山甘露寺的祖師吳理真是最早植茶之人,也開啟了茶樹人工種植的新篇章;茶聖陸羽從小生活在寺廟之中,而他的好友皎然和尚,也在中國茶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對於僧侶而言,茶不只是解渴的飲料,更是提神參禪的必備品。
除了佛教,飲茶也與道家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的養生、長生觀,儒家則倡導「中庸和諧」的思想。道家、佛家與儒家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滋養了茶文化。
禪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也對中國茶在世界的傳播起到了作用。日本的茶,便是中日僧人交流的結果,而日本茶文化的發展,更是與僧人密不可分,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榮西和尚,他所著的《吃茶養生記》,不但在日本流行,也影響著中國茶界。
僧侶的茶,是精神上升後的結果,這種精神發於道人與僧侶,卻也是普通飲茶者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