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我們先思考一下,什麼是做自我?
自我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認識與明知,然後在遵循自己的意願,進行心理活動或者所有的社會活動。
例如:想幹什麼和能幹什麼就是兩碼事?
做自己不是一個口號,喊一嗓子就好了,一個人想著做自己要做的事,會因為頭腦發熱去從事。一個人,在出於某一種原因,或者接觸了某一個人,他突然有了決定並且很快開始行動,但是這件事持續的時間不長,成效不大,後來,半途而廢,沒有忍耐與堅持,所以,他還是原來的他,還是那個一事無成的自己。這類人稱之為「想幹什麼」,因為他能知道此時的無為而為,他得做點什麼?但是出於自身對做事的態度與內心的不堅定,讓他無法持續堅持幹下去,所以就會有,幹過了但是沒有成績。容易半途而廢,細想一下身邊的人包括自己,難道不是嗎?明知追求但是就是不能左右自己。
清醒自我,認知自我達到一種深度,就能發現自己內心真正追尋的,這屬於一個過程,也是從「想幹什麼」這個階段過來以後,深知為什麼很多事,別人可以做好,而自己就做不好的原因,也就從此開始思考人生,思索「為什麼」?也就在「為什麼」這一剎那之間,一個人就懂得了自己「能做什麼」?腦海裡一定會出現一個概念: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做什麼?????雖然比做什麼多了一個能字,但是所包含的內容絕對意義深遠……如同一個飛彈鎖定目標,極力追蹤並要完成使命。
其實,想幹什麼?對於人生是一種被動出擊。
能幹什麼?對於人生是一種主動出擊……
這個出擊就是謀生的詮釋……
謀生,一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連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麼,所謂的愛情,事業,夢想,終究都不能是自己想要的……沒有物質基礎,很難生存。
郭德綱說過一句話:我見過要飯的,但是我從來沒見過要早飯的,但凡他能早起,不至於要飯。
多麼現實的一句話,幾句話,理很正,觀點也很正。要飯是他的謀生,要飯屬於他的職業,那麼換成我們的工作,醫生是謀生,洗車工是謀生,業務員是謀生,教師是謀生……同樣都是謀生,只不過我們的身份職業不同罷了……
我們奔波於生活,為了謀生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就是職業吧。被迫生活和生活所迫是一個人最大的無奈。生活本就非常美好,如果你不能享受生活,那你就是在體驗生活……享受生活是一種滿足,體驗生活定是痛苦的。
為了生活選擇了被動出擊,找到一個自己不喜歡但又很無奈拒絕的工作從事著,然後早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的初衷沒有了,初心伴隨著責任與擔當也在消失不見,最後,也就溫水煮青蛙,失去了自我初心的感覺。安逸於現狀了……
明白能幹什麼?屬於主動出擊,能夠明知自我,明確自我,認識自我。
一個人一旦清楚自己,就如同武俠中被打通任督二脈,將會練成上乘武功。
人在開始的時候就是一種積累,積累著很多的人生每一次從未接觸的東西,慢慢開始懂得分析這一切,然後分析自我。
一部車全部分解完以後,就能看出每一個零件的具體模樣。人一旦全部由內而外的分析完以後,就能知道真正的自我,開始做事有了目標,有了規劃,有了嚮往,有了主見,發現自己做了生活的主角,開始享受曾經磨礪你的生活。你變得開朗,開始快樂,懂得珍惜,開始感恩,態度變得越來越讓人喜歡,逐漸產生人格魅力,光芒四射,照耀他人,影響眾人。
做好自己,做最初心的自己,夢想變近的時候,也是自我價值體現的時候,做自己,愛生活,愛工作,愛家人……
做好自我,與眾不同,才能出類拔萃。
曾經走過太多的彎路,在路上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那是彎路;
曾經我們撞過南牆,沒有頭破血流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那是南牆;
曾經別人奉勸我們的道理,沒能體會到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道理的重要性……
人在想著無為而為的時候,或許是出於被動下的主動,因為他真心想做什麼來改變目前,追求更好的,所以主動會變成衝動……
有句話這麼說: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真實地做自己
找到自己
世界就會找到你。
最後,我真心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
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愛著自己想愛的人,擁有著曾經想擁有的……
我認為我人生有三大有意義的事情
1.父母健在,身體安康。包括ta的父母
2.我愛的她,她剛好愛我
3.把愛好當成事業幹,而立之年,做成了
我本想此文不配圖,但不配圖,無法發表,所以就配一副自己的照片吧,證明自己也在追求自我的路上,就像這個圖片,背靠大山,面朝大海,手指藍天,目光所及,皆是我願。
向上發展,精進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