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影視作品中,魚叔推薦過最多的類型,便是紀錄片。
一來,國產紀錄片始終保持著較高的製作水平,精品頻出;
二來,也是因為這一類型雖然佳作多多,但實在人氣不足。
優秀卻無人知,可太遺憾了,魚叔自然想幫忙吆喝兩聲。
但這次不一樣。
上線第一天的觀看人次就超過100萬,是結結實實的「爆款」——
《國產藝術凌凌捌》
看《國產藝術凌凌捌》這個片名,敏感的觀眾就已經可以嗅到不一樣的味道。
這絕不是以往那種催眠力十足的乏味科教片。
「非正經」「破傳統」才是它的主打標籤。
豆瓣一開分,就高達8.6。
由快手和情緒美術館聯合出品,這部國產爆款聚焦當代8位中國藝術家的私密生活,片名中的「凌凌捌」指的正是他們。
別被藝術家這個大帽子給嚇住,這些人,你們肯定都熟。
絕對是當今網絡弄潮兒群體中的領袖級人物。
先說第一位,彭磊,新褲子樂隊的主唱。
很多人知道他都是因為去年的《樂夏》。
在拿了冠軍之後,彭磊從開播之前的不到十萬粉絲,變成了百萬大V,各種商演綜藝接到手軟。
一下子就爆紅了。
很多人覺得,彭磊「發達了,賺錢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和家人目前仍然只住在北京二環邊一個六十來平的小房子裡。
攝製組一共7個人,進門後發現壓根沒地兒站,還必須得出去仨。
相比諸多成名藝人的浮誇作派,他低調得像個「隱士」。
彭磊不喜歡社交,這一點在圈內是出了名的。
早在《樂夏》的時候,他就因為「拉黑狂魔」的名號上過熱搜。
他的網絡社交原則是微信好友不過百,加一個就得刪一個。
徐崢、李誕都先後經歷過此待遇。
前不久上《浪姐》,又被調侃了一番「彭磊的微信真的特別難加」。
顯然,相比複雜又耗神的人際網絡,他更樂於花時間鑽研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面。
他有自己豐富的內在世界。
彭磊自稱「愛好更像一個北京大爺」。
喜歡慢慢悠悠、簡簡單單的生活。
他在陽臺上種滿了各種花花草草,全都都是他從種子開始養起的。
現在的年輕人往往是為了「好看」就往家裡搬綠植,過不了多久養死了再換新的。
彭磊說自己能夠把它們都養活,「其實也挺厲害的對吧」。
如果說快節奏生活是囫圇吞棗,胡吃海塞;
那麼彭磊是把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掰碎了,分分秒秒的過程都細細品,咂摸出別人所忽略的美。
今年疫情期間,彭磊和所有人一樣在家裡宅了幾個月。
但他並不覺得無聊,反而覺得這就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生活。
一個人如果宅得住,那麼他的家裡必然是充滿寶藏的。
彭磊的家就是個寶藏庫。
音樂自不必說。
他自己二十來平的小房間,一邊是床,另一邊擺滿了各種樂器和設備。
就相當於是他的迷你工作室了。
把每天的創作融入到日常的捕捉過程之中。
「在做音樂的時候,每天都像打卡一樣。不管忙不忙,每天都會在這個地方停留一個時間,看有沒有靈感,能不能寫出來有意思的旋律,必須完成的一件事。」
他搬出珍藏幾十年的唱片,都是早些年對新褲子創作影響很深的樂隊,至今也仍是他的心頭摯愛。
還有歷年來新褲子自己的作品,每張專輯、每首單曲都如數家珍。
在樂隊主唱的身份之外,彭磊還是個漫畫家、動畫師。
他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跟黃曉明、趙薇都是96級,但他讀的不是表演系,而是動畫系。
其實畫畫才算是他自己的老本行。
給自己樂隊拍過黏土動畫MV,一不小心就拿了個獎;
有自己的漫畫作品,辦過畫展,也做過導演,拍過電影。
說起06、07年那會兒,現代藝術爆炸時期,人們突然開始喜歡上了炒現代藝術品。
彭磊反應很快,趁熱就開始辦畫展。
「沒想到這東西真能賣出去。」
周圍的樂隊一看這能掙錢,甭管會畫畫的不會畫畫的,也都跟著瞎起鬨。
結果08年的時候就已經沒人買了。
彭磊自己的繪畫工作室也跟著倒了,抱著六十多張畫回家去,塞得整個屋子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朋友回憶說,後來幫忙搬家,從床底下找出了一堆的畫。
上面還有厚厚一層貓毛和各種貓腳印。
彭磊的生活很難說是一帆風順。
窮的時候,工作室關門、拍電影賠錢。
曾經聽父親的話去一個出版社工作,工資從一個月1400,縮減到一個月700,最後連700都拿不到了,「你還是回家去吧」。
順的時候,畫展大賣、專輯大賣,像這兩年,人氣大漲,連當年壓床底的那些畫都已經全賣出去了。
可彭磊的生活軌跡和坐標並沒有因此而發生太大變化。
外界對他評判的變化絲毫沒有瓦解他的個人意志。
他仍然堅持自己既定的一個方向,不緊不慢地前進。
這個其實很不容易,內心要非常強大,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即便是疫情期間,彭磊也依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
不僅發起了「臥室搖滾」,還把自己的生活在一個六十平米的空間裡經營的這樣有聲有色。
內心這麼強大、篤定、充實的人,太少,也太令人羨慕了。
這個紀錄片幾乎是毫無保留的去掉了大眾眼中看明星的濾鏡,走到了他的真實生活裡。
再說火遍全網的手工耿,人稱「無用愛迪生」。
自從2017年6月他在快手上發布第一個短視頻以來,已經在全網累積擁有1444萬粉絲。
他的發明,總是思路新奇,角度奇詭。
從物質層面上,這些發明沒有一件能賣出去。
但從精神層面上,他給無數觀眾帶去了無窮的快樂。
看似「無用」的創作中,藏著有趣的靈魂。
他的故事甚至被改編進了十一即將上映的新片《我和我的家鄉》裡,黃渤飾演的人物原型就是手工耿。
但是,觀眾只看到手工耿在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個作品,卻看不到幕後發生了什麼。
一個完整作品的誕生,哪怕看上去只有幾分鐘,背後的創作過程卻是無比艱難的。
紀錄片就跟進了手工耿最新的一個作品——上鎖的冰箱。
靈感來源是現代人越來越關注減肥,但「管不住嘴、邁不開腿」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於是,他想到了給冰箱上鎖,開鎖的方法,就是來一套高強度的拉力訓練。
管住了嘴又邁開了腿。
這個創意相當有趣,但要將其付諸實際卻並不容易。
首先當然是需要動手把整套裝備給做出來,專業程度完全超乎魚叔的知識範圍。
觀眾看到的,是已經被製作出來了的成品;
但背後可能是手工耿及其家人幾天幾夜不睡覺全身心的投入趕工。
裝備做出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拍成視頻還得足夠吸引人。
一般視頻上線前兩天就得開始進行拍攝。
寫臺本、修改、背誦、表演練習,都由手工耿自己獨立完成。
他的視頻很多鏡頭看起來都特別誇張搞笑,背後是一遍遍反覆地拍攝。
可能就得扛著冰箱把一句臺詞說上幾十遍,體力都耗盡了。
手工耿說,「視頻裡我說話總是很大聲,那是因為我的手機收音不是太好,所以必須喊響一點。」
我們所看到的那麼多的作品,其實就只是一個三腳架+一部手機完成的。
或許很多人都猜想,手工耿成了「網紅」,現實生活一定超級有錢,住的用的都特豪華吧?
但其實現實中的他和視頻中的他並沒有什麼兩樣,也就是一件舊衫,一雙拖鞋,丟進人群堆裡就找不著的那種普通。
需要材料的時候就開自己的舊車去附近的二手建材市場。
在一連串的地攤裡淘寶,跟老闆討價還價,樂在其中。
在成名以前,手工耿是工地上的工人。
他也曾嚮往過大城市,第一次去北京的時候,幻想大都市會是燈紅酒綠。
但實際上,他所去到的都是特別郊區的地方,因為施工開放被挖得坑坑窪窪。
「在工地上,很多地方都是醜陋的。」
所以他寧可待在家鄉,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不需要去跟陌生人打交道,也不用為了工作看人臉色或討好別人。
日子好不好,都是跟家人在一起。
手工耿說,自己並不喜歡被稱做「網紅」,他只是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分享給大家。
他說,當初在工地上的時候,會有工人為了一塊肉爭搶。
在一些人眼裡,這很誇張,甚至可笑,但那是因為對他們而言一塊肉並不足以達到要搶的地步。
如今拍視頻,也會被人質疑說「就是為了火」。
但他的出發點,不過是希望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絕大多數時候,「藝術家」這個詞都被認為是高級的,鮮亮的。
把手工耿放進藝術家的行列,也勢必會引發一些人的質疑。
但到底什麼是藝術呢?
紀錄片結尾,手工耿和全家人坐在一起拍全家福,大家各種回答藝術是什麼。
手工耿說,藝術就是美好的東西。
而這些無用的發明就是美好的東西。
尤其是當看到他的孩子饒有興致地在院子裡玩他的金屬球的時候,你會突然感覺到,孩子其實被手工耿的手工深深影響著、改變著。
藝術以這樣的方式走進了他們的日常。
《國產藝術凌凌捌》跟它的片名一樣,不那么正經。
就像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戲謔了《007》,這部紀錄片也是以一種非正經的記錄,去呈現8位中國藝術界的藝術創作和生活側寫。
除了前面介紹的彭磊和手工耿之外,還有24歲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裝置藝術家徐震、用文字創意收穫超30億點擊量的王左中右、中國唯一入圍安徒生插畫獎作者熊亮、宅家十一年創作出童話世界的羊毛氈手作人殷越等。
很顯然,他們所能代表的是年輕一代人的藝術態度。
反叛傳統、不拘一格、文化多元。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達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
而攝製組也採取了更為新穎別致的記錄方式,去捕捉這些藝術家真實的一面。
像王左中右在馬桶上憋創作、羊毛氈手作人殷越在懷孕期間繼續創作等等生活化的鏡頭,都可以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
每集15分鐘的體量,也更適合現在年輕人的觀影習慣。
當然了,雖然時長不長,所表現的內容一點不少。
在精簡的同時,濃縮進了精華。
作為快手第一個自製紀錄片IP,自9月份於快手平臺獨家播出以來,有著極高的人氣。
光彭磊那一期就有三百多萬點擊量。
它為什麼能這麼火?
高品質自然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它表現出了真實。
摘除濾鏡,將每個人真實生活的一面呈現了出來。
而這其中所爆發出,是極強的感染力,讓觀眾從中窺探到他人的同時,也映照出了自己,就和快手上的其他短視頻一樣。
裝扮後的演出就像甜品,很精美,但吃多了會膩;
而真實人生則像粗糧米飯,乍看不起眼,卻可以成為每天賴以生存的主食。
現實蘊藏的生命力是無窮無盡的。
哪怕是看似再普通的人生,也能從中閃耀出獨一無二的光澤。
而這一獨特的光澤,便是你我能夠溝通和分享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