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延期一個月後,2020年高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帷幕。每年高考,高考作文題必上熱搜。媒體各展其能,名師點評、作家模擬;朋友圈、微博也全是「作文大賽」的「參賽選手」,或調侃,或吐槽,或回憶……
為啥每年高考作文題必上熱搜?為什麼成年人每年只關心高考作文題,不關心其他學科的考題?快來和中教君一起看看廣大網友和主持人康輝的答案吧~
為啥每年高考作文必上熱搜?
康輝這樣回答
為什麼只有作文題享受如此待遇?不少網友開玩笑說,那是因為畢業多年,數學、物理這些學科連題目都看不懂,只剩作文題還能說三道四……
在《主播說聯播》節目中,康輝也談及這一話題:為什麼成年人每年只關心高考作文題,不關心其他學科的考題,而最扎心的答案就是,因為其他學科的考題,我們已經看不懂,答不出來了。
我覺得這個答案「戳中」了一部分真相,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在於,每一年高考的作文題往往會提到我們的身邊人、身邊事,不僅僅是讓參加高考的同學們,也會讓更多成年人由此再去想一想生活當中面臨的那些問題,想一想生活當中的意義。
其實生活當中我們每天都在答題,比如說現在的防汛,還有我們一直在堅持的抗疫,我們曾經、正在、繼續要為答好這些題而努力。我們也相信有一分實實在在的付出,才會有一分一分的積累。要繼續給今年高考的考生們加油,同時也給在生活當中不斷在答題的每一個人加油!
文以載道的情懷
決定了人們對作文的特殊情結
「文以載道,字傳千古」,是中國古代文人千百年來賡續不斷的文化傳統。一篇文章反映時代精神、激揚家國情懷,古今中外亦概莫能外。作文既是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的全面檢測,也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思潮的縮影。一道好的作文題,不僅能成為時代的影子,讓人終生銘記,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根鑄魂,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光明日報》刊發評論稱,今年的作文題大部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毫無意外,抗疫成了最重要的議題。全國新高考Ⅰ卷直接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全國Ⅱ卷的中國青年代表演講稿,給出的材料以抗疫中的中外互助合作為主;天津卷的「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觸動人們的心靈;上海卷的題目談論的是轉折以及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的作用,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的疫情。其他幾份考卷的題目緊扣的是對自我和時代的認識。
△點擊圖片查看2020年高考作文題目△
這些題目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抗疫的主題自不必說,全國Ⅰ卷的評價歷史人物,全國新高考Ⅱ卷的講述風土人情、歷史掌故或名人故事,雖然與時事關聯不大,但對學生歷史文化知識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還是學生們對歷史的思考與判斷。
這些題目還有著濃厚的思辨色彩,不少題目都可以看成是從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衍生而來。全國Ⅲ卷是給自己畫像;浙江卷是自我定位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江蘇卷是人與信息同溫層之間彼此塑造的關係;北京卷的題目一個是信息對人的影響,另一個以「每一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功用」為聯想,其實也是關於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上海卷的思辨性最強,簡直堪比曾經網上流傳的充滿了哲學意味的法國作文題。
高考作文題對應的並不只是考生們的寫作水平,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語文學習一直都有很強的綜合性。考試難免有套路,但是好的題目卻可以儘量避免「套路」和「八股」。作文從來不是單純考察學生的文學素養、行文技巧和修辭手法,也不是靠考前突擊能提高的。一個考生平常有較寬的知識面,並勤於思考,面對作文題時往往會有較好的發揮。
高考作文題影響的不只是這一屆考生的成績,它還極具導向性。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可以讓孩子們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發散性強的題目可以讓課外閱讀受到更多鼓勵;思辨性強的題目則能夠讓老師更重視邏輯訓練。現在的作文體裁,也不局限於議論文,還包括實用性較強的主持詞、演講稿、發言稿,這些即使在學生畢業工作以後,都有很大可能性會用得到。
作文題越貼近現實,越具有超出題目本身的價值。全民熱議作文並非壞事,這些題目像一束光,照向了我們剛剛走過的來時路,我們雖然已經不用考試,但是卻多了一次再思考的機會。
文字的感染力量是無可替代的,我們這些已經畢業了很久的成年人,或許已記不清數學方程、物理定律、化學元素,但是那些曾經打動過我們的詩詞歌賦、文章書籍,那些「文以載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情懷卻會與我們骨肉相融。
各行各業人士
共寫高考作文
英雄總是在逆境中奮起,人才總是在磨鍊中誕生。現實告訴我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在回溯民族發展歷程中體悟為人處世之道、家國同構之理,在戰勝現實困難過程中實現自我認知、自我成長,了解世界、創造未來。
今日之中國,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強大,有太多故事可講,有太多話語要說。正值2020年高考,中國教育報邀請醫學工作者、警察、大學生志願者、海外留學生等不同職業人士,與考生共寫高考作文,請他們以自己的視角抒發情感,全國同心同德,攜手前行。
「繭房」之外,是你的未來
吳錫平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出自2000多年前《戰國策》中的話,精準地描摹了當今智能互聯時代我們很多人的網絡生存現狀。
是的,在線上,在雲端,我們正越來越多地棲居在微信群、QQ群、誇誇群等各種群組裡,棲居在微博「關注」列表裡、微信公眾號訂閱欄裡。「因為愛,所以愛」,「趣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越來越多地憑藉愛好和興趣,有目的地選擇「同類項」,與趣味相近者抱團。或因信服,為「意見領袖」而贊;或因崇拜,為「愛豆」轉發;或因親情友情,為朋友圈熟人留言。
這是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圖景:在無邊無界、無窮無盡的網際網路上,我們正越來越樂於蟄居在信息的「繭房」中。「近」我者贊之、挺之,「遠」我者無視之,甚至鄙視之。興趣相同、氣味相投,是我們共同的名片。我們把「一切皆有可能」,簡省縮略為「我喜歡,我存在」。我們在這樣的「繭房」裡一點點形塑未來的自己、類型化的自己。
網際網路生而自由,而我們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頗為弔詭的是,這枷鎖恰恰來自我們自己。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人不過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蘆葦固然脆弱,疾風可摧折,雨雪可壓垮,但思想讓人擁有無比高尚的尊嚴,讓人屹立在天地之間。回望人與自然共生的幾百萬年,走出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走過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迎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進而向智能時代進發,思想是人最大的依憑。網際網路時代,人依然脆弱,但思想的光芒閃耀奪目,引領人類文明達到了亙古未有之高度。
而思想的生發,在於不趨同、不盲從,在異質中掘金,在質疑中演進。同質化、圈子化,恰恰是創新、創造和思想進步的大敵,它讓活力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錯,興趣是我們的通行證,但「繭房」卻是我們的「舒適區」,是煮熟青蛙的那鍋溫水。《哈利·波特》裡有一句話:「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世間萬物繽紛多彩,我們也因為獨一無二而為這多彩賦魅、賦能。在越來越智能的生活裡,讓我們的腳步慢一些,等等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心性回退一些,守住我們原初的熱愛。穿行在人類社會這溫暖與百感交集的旅程裡,讓我們多保持一點好奇、警醒、開放和包容。
「繭房」之外,思想無界;「繭房」之外,是你的未來。
(作者系揚州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江蘇卷)
做生命之帆的掌舵人
萬仞雪
「願你們被世界溫柔以待」,是許多長輩對於00後一代的期許,而00後自身似乎也習慣了擁有一個溫暖而可期的人生,這往往也容易讓他們失去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的抵抗力,甚至在未知面前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沼與不知所措的惶恐之中。
正如作家斯賓塞·詹森所言,「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變化看似讓人生蒙塵,那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帶來的轉折與突破,其實真實地丈量著個體乃至國家與人類的無限潛力,生命本身也因而變得厚重。
突然發生的「意外」會激發人對抗逆境、奮勇拼搏的潛力。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武漢。最初,我同周圍的朋友一樣,被焦慮、無助與緊張的情緒淹沒。那時,每天問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為什麼會這樣?」然而很快,黨中央快速作出決策,各地緊急撥物資援助武漢;各地醫療團隊奔赴一線,馳援武漢。近乎「拔地而起」的方艙醫院,更是見證了國家短時間內的調配能力。
不僅是國家與社會,個人同樣在這次始料未及的危機中體現了強大的能動性。在電視新聞中,上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下至青少年,都奮力與疫情抗爭,我們看到的不是放棄與恐懼,而是平凡人對生的嚮往和努力。危機中的其他人同樣如此,作為學校事務部志願者,我在第一時間參與到小區組織的志願行動中,為小區進行樓道消毒、運送防護物資。不僅是我,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也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個體面對社會風險的挑戰難免無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在意外與未知面前無所適從。「歲月靜好」的人生固然有其靜美之處,但這些「美好」常讓人對未來的想像變得扁平化。
如果將人生喻為瀚海,須知晴天與風浪永遠是相伴相生的,那些所謂的「轉折」與「意外」,或許並不是人生的「插曲」,而是真實存在的,是生命本來的樣子。航行中的晴雨和風向自有其規律,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地順應。相反,這些「意外」恰是為我們提供了機遇。在順境中航行總是簡單,在挫折與風浪中前行,才能真正成長。
(作者系復旦大學博士生,上海卷)
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
毛會航
歷史上的庚子年,似乎總是不平靜,當下這個庚子年也不例外。武漢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情迅速蔓延,全國進入了緊急狀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此打響。
一時間,全國人民都保持了距離,社區和社區之間、村和村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採取了各類防控隔離措施。該聚的餐不聚了,該走的親戚不走了,拜年從線下走上雲端,原本普普通通的口罩等醫療用品也成了緊俏物資。全國人民都被迫成了「宅男宅女」「宅老宅少」,即使萬不得已要出門,也都戴上了口罩,「待在家裡就能為國家做貢獻」這句玩笑話變成了現實。
這種現實是有代價的。有人享受安全,就要有人承受風險。人與人之間有了距離,但社會運轉還得繼續。他們逆流前行、不顧安危,迎面向著危險衝去,為我們遮風擋雨,攜手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他們是黨員幹部、是醫護工作者、是警察、是記者、是消防戰士、是社區志願者……他們出現在醫院、社區,出現在危難關頭,出現在抗疫一線。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他們讓我們和社會聯繫起來,讓我們的心聯繫起來,讓我們的脈搏和國家的脈搏聯繫起來。曾有新聞報導了一組醫護人員摘下口罩的照片,因為長時間佩戴醫用裝備,經過連續超負荷工作,很多人臉頰都紅腫了;還有女護士為了工作,剪掉了美麗長發;有的警察渾身包裹成了太空人,鼻梁被口罩和護目鏡磨出血;新聞工作者們衝在一線,及時報導事實真相,為民眾加油鼓勁,為全社會提供正能量。
在他們的努力下,被疫情感染的患者住進方艙醫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照顧,被封閉的重點小區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了良好保障,社會恐慌的心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疏解。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國人民被動員起來:大家紛紛向疫情重點地區捐款捐物,人人都在為社會做貢獻。
多難興邦。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在疫情發生的關鍵時刻,大家保持距離,是防控要求,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此時的距離是溫暖的距離。這種距離不僅不能讓我們分離,反倒讓我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危機中,我們愈發從心底裡真切地感受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命運相連,而國家是我們的堅強後盾,大家攜手,便無所畏懼。
(作者系民警,全國新高考Ⅰ卷)
繪好每個人的「自畫像」
劉婷婷
親愛的同學們:
再美的風景,也美不過人生。作為曾經的高中生,走出校門多年的我,很想以過來人的身份,與你們交流一下,該如何用眼睛看他人,又如何讓別人看我們。
或許你在暗想,我們需要一面鏡子。是的,如果有一面鏡子,該有多好。我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形象,但有了一面鏡子,就能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形象。如果有了一面鏡子,我們還能改變表情、改變姿態、改變氣質,讓呈現在眾人面前的自己,變得更加得體,更加討人喜歡。
毫無疑問,這是一面現實中的鏡子。照出來的,是現實中你的容貌。可我們深知,人不僅是現實鏡子所映射出來的樣子,在不同人的心中,每個人其實有著並不相同的、也許與現實全然不同的樣子。所以,我們還需要一面神奇的「鏡子」,照出更加完整的自我。
這面鏡子,與現實中的鏡子不同,它是成功喜悅也是困難挫折,是親朋好友也是敵人對手,是古籍經典也是閒聊話語……這面鏡子頗為神奇,映射出一個更加成熟、更加真實、更加豐滿的自我。
這面鏡子中的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恰如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都是一個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當你凝視著這面鏡子,鏡子也在凝視著你。此時此刻,鏡子中的你,或許不那麼完美,你卻可以通過後天的不懈努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飽歷風霜、歷經苦難,繪出一張張更加滿意的「自畫像」,讓鏡子中的你和你心中的你漸漸重合。
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繪製一張更真實、更完美「自畫像」的過程,是一個荊棘密布、艱辛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是一個觸及內心、深入靈魂的過程。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所以,親愛的你,請不要被表面的浮誇所欺騙,也不要為暫時的光華所蒙蔽。
繪製「自畫像」,從來是自己的任務。即便是父母,即便是老師,即便是好友,也不能代替你描繪哪怕最簡單的一筆。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畫布,你就是自己的畫筆。
從現在開始,請讓我們與內心的自我對話,認真地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問題。這些看似沒有什麼意義,卻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比重要。
在深入思考和實踐中,我們會找到答案。我們會看清自己的角角落落,定位人生的坐標系,繪出一張精彩的「自畫像」,而我們的人生也將因此變得更有價值、更為厚重。
(作者系空軍軍醫大學副教授,全國Ⅲ卷)
用人不疑,相互成就
黃美琳
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三人的故事廣為傳頌:鮑叔牙的唯才是舉、管仲的鞠躬盡瘁、齊桓公的春秋五霸之首,都被人津津樂道。鑑古是為了論今,在2020年這特殊的一年,我認為這三位歷史人物裡,最具啟示作用的,當數齊桓公。
眾所周知,成就齊桓公霸業的得力助手,是管仲。可在鮑叔牙和管仲各為其主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經帶兵阻擊當時還是齊國公子小白的齊桓公,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幸得齊桓公裝死逃脫。面對這位曾經置自己於死地的仇人,齊桓公既往不咎,起用管仲,因此成為中原霸主。可見,用人不疑,互相信任,方可互相成就。
用人不疑,出處可見歐陽修的《歸田錄》,其中講述了宋太祖當皇帝的時候,有人告發山西巡檢郭進暗地裡勾結河東劉繼元謀反。宋太祖聽後,認為這個人是在誣陷忠良之臣,把他交給郭進處置。然而,郭進跟這個人商量,以攻佔河東為條件,承諾如果達成目標,不僅免其一死,還予其官職。那人果然做到了,郭進亦向朝廷申請實現承諾。宋太祖聽後很生氣,說這個人曾經誣陷你,朝廷不可用這種人。郭進卻進諫陳言利弊:「如果皇上讓我失信於人,我以後還怎麼用人呢?」聽罷,宋太祖答應賞賜那人官職。歐陽修評論道,「君臣之間蓋如此」。
其實,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如此?齊桓公的不計前嫌,一方面收穫了一個對自己死心塌地的智囊,另一方面在百姓面前樹立了賢君形象,使天下有識之士願意為自己效勞。反之,用人有疑,誠信互失,則導致滅亡,明朝的覆滅便是極有力的佐證。
或許有人會反駁:萬一真任用了小人,怎麼辦呢?歐陽修在《朋黨論》裡提到一個例子:「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毫不猜疑地用他們。但是,後世並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矇騙,卻讚美虞舜是聰明的聖主,原因就在於虞舜能區別君子和小人。前段時間,有媒體報導,有用人單位拒絕聘用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用人單位沒有做到用人不疑,這是信任缺失,但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用人單位不能像虞舜那樣,有分辨人才的眼力。招聘應該以其才能大小作為標準,信任應聘者的才能和品質,才能讓員工做貢獻。應聘者亦該信任用人單位的知遇之恩,敬業愛崗,盡職盡責。在後疫情時期,我們其實應該警惕信任缺失這個問題,不應因口罩遮蓋了面容而互相猜忌,使人與人的真誠互信打了折扣。
(作者系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碩士,全國Ⅰ卷)
帶你走近濟寧
韓中鋒
各位觀眾: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走近山東濟寧!
濟寧,位於山東西南部,簡稱「任」。「濟寧」二字的由來與古時的濟水有關,「濟寧」即祈求濟水安寧之意,歷史上的濟寧與濟南、濟源、濟陽等地共同創造了悠久的濟水文化。
濟寧,雖然地處儒家文化核心區,但由於經濟發展、宣傳策略等原因,其知名度長期偏低,以至於每次被問及籍貫,旁人都會面露困惑、不解。但濟寧歷史上群星璀璨,從來不缺少宣傳資源,其代管、下轄的諸多縣市區,更是有著響亮的招牌,提到「孔子故裡」曲阜和古九州之一兗州、《水滸傳》故事主要發生地梁山縣等,幾乎無人不知。
此外,濟寧還有很多別稱,這無疑能夠反映出濟寧的底蘊、特質及其輝煌的歷史。
濟寧被譽為「孔孟之鄉」,是中國偉大教育家孔子故鄉和儒家文化發祥地,也是中國儒學研究核心區域,更是誕生了諸多儒學大家。春秋戰國時期被尊為五大聖人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均誕生於濟寧。直到今天,齊魯大地仍然有著尊師重教的蔚然風氣和「鬱郁乎文哉」的美好氣象。當然,濟寧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並不是因循守舊的,而是與其他文化交相融合的,如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運河文化、史傳千古的梁祝文化,等等。
濟寧還被稱之為「運河之都」。明清時期,它作為京杭運河沿河較大城鎮,在運河的開鑿、漕運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正因為濟寧的重要地位和地處京杭中段的優越位置,元明清三朝都將治運最高機構設在濟寧,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管控。也正因於此,其下屬各類機構多至不可勝數,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稱。
當然,和其他大城市一樣,濟寧也有自己的簡稱——「任」,其簡稱的由來可能與古國任國有關,也可能與任城區是濟寧核心區有關。至於為什麼稱「任」而不稱「濟」,目前仍沒有較權威的說法。
現在,曾經哺育濟寧大地的濟水已經消失了,「濟寧」二字的由來變得不為人所知。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穿越黃河的濟水成為黃河奪道的河床,在多次改道後,濟水最終變為黃河出海水道而慢慢被吞噬、消失。儘管與「黃長淮」並列「四瀆」的濟水已經消失,但濟水哺育的文明卻流傳了下來。儘管濟寧的經濟社會發展暫時比不上有些地區,但它永遠是我們濟寧人心心念念、魂牽夢繞、難以割捨的家鄉。
本期節目到此結束,感謝收看!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全國新高考Ⅱ卷)
嘿!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金佩慶
「有些彎路必須走!那才是他自己的人生。」一個周末,老爸與好友王叔叔在客廳裡聊天時,突然高聲打斷了王叔叔的講話。
當時,我正斜躺在房間裡休息,門外客廳裡他倆交流的聲音清晰可辨。原來是王叔叔感慨他兒子的叛逆,因為不聽自己的良苦勸慰,兒子走了不少彎路。王叔叔說,鬧心的是,當初他兒子不聽他進機關捧「鐵飯碗」的安排,說那太沒意思,硬要去自主創業。結果不僅創業失敗,還找了一個家境一般的女友,對父母推薦的一個個家境優渥、才貌俱全的女孩全都不予理會。
而我爸的回應讓我吃驚。也許是印象太深了,所以一看到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我馬上想起那天我爸斬釘截鐵的男中音。
從呱呱墜地到學校組織的高考動員大會,再到18歲成人儀式,我們慢慢長大了。隨著思維的不斷成熟,我對自然、社會尤其是對自我,逐漸有了深入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這三個人生哲學問題,考生在刷題之餘想必也會顯現在腦海裡。高考結束以後,選什麼專業,上什麼大學,未來的職業理想等,我們都不得不面對。現實來看,在高考中發揮如何、全省排名多少,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人生的坐標。
但不管期待的結果與現實的落差如何,對未來的美好期望不能受制於一次考試。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父母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賦予我們不同的角色。我們應該分析這些期待與建議,但不應盲從,哪怕自己的夢想完全不符合他們的期待,也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用自己的判斷去把握未來。
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如果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最終被現實打臉,我們也不必後悔,畢竟那是一段自己奮鬥過的人生。
或許在長者眼裡,這樣的我們顯得有點狂。可那又怎樣,我們致力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雖然並不完美,但那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感謝老爸的這句話,讓我慢慢找到方向,無怨無悔。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教師,浙江卷)
給今年高考的考生們加油!
給在生活當中不斷在答題的
每一個人加油!
內容來源 | 中國教育報《同心同德,攜手前行 —— 各行各業人士共寫高考作文 》、光明日報《為啥每年高考作文必上熱搜?》、新聞聯播《成年人為何最關心高考作文題?康輝:答案扎心了,但只戳中部分真相》等
本文編輯 | 高眾
責任編輯 | 高眾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