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把改變人生的希望寄於整容?圖/電影《醜女大翻身》
錐子臉、大眼睛、高山根、微笑唇,這張臉是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堆砌出來的,是消費主義和父權合流之後規訓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輸了。
前不久,美國版Vogue雜誌4月號封面是七位不同國家的女演員,標題為《全球超級巨星》(Global Talent)。
這七位全球天賦之選包括在《復仇者聯盟》系列中飾演黑寡婦的斯嘉麗·詹森、韓國百想藝術大賞影后裴鬥娜、新一代「邦女郎」蕾雅·賽杜、多次獲得印度奧斯卡影后的迪皮卡·帕度柯妮、參演《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澳大利亞演員伊莉莎白·德比齊、墨西哥拉丁女性傑出代表艾莎·岡薩雷斯……還有一位,是中國人相當熟悉的Angelababy(楊穎)。
網友看了合影封面後發出感慨:「雖然不好說,但確實是一堆電影演員混進去一個網紅的感覺。」更有網民質疑Angelababy的演員身份及演技,並直言:「我拒絕她代表中國!」
楊穎的代表作,是一檔綜藝節目。圖/《奔跑吧兄弟》
Vogue雜誌則這樣解釋Angelababy的入選理由:
「她在Instagram上擁有700萬粉絲,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她獲得了上億追隨者的關注,代表作:《奔跑吧兄弟》。」
歐美媒體還給了她一個外號:「中國版金·卡戴珊」。
1月25日,Angelababy入選日本「高須clinic」院長發布的日本「最想整容成的女星」排行榜。無獨有偶,「美國版Angelababy」金·卡戴珊也恰好是歐美網紅的整容模板——一律美黑、前凸後翹、厚嘴唇。
無論是「票房毒藥」還是「摳圖流量」,網友贈予的這些稱號都不妨礙Angelababy與其他六位「全球超級巨星」站在一起——坐擁1.07億粉絲,這也是她能超越鞏俐和章子怡登上美國版Vogue封面的唯一理由。
金·卡戴珊(右1)和她的姐妹們。圖/《與卡戴珊一家同行》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實了一點:「顏值即正義」這一套價值觀,不僅麻痺了絕大多數中國人,還獲得了國際頂級時尚圈的認可。
同時,美圖秀秀、無他、B612等修圖和美顏軟體的出現,也在加速並固化中國人的審美。
換言之,Angelababy代表當今中國大眾的審美標杆——一種由小V臉、大歐雙、翹下巴、高山根、蘋果肌、花瓣唇、粗直眉等元素組合出的「瘦白幼秀」之美。
不管最初的審美偏好是什麼,
最終還是會變成「蔡明臉」
「她長什麼樣?」
「還行,就是有點網紅臉。」
對於所謂「網紅臉」,大多數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印象:她們肯定是美女,只是一眼看過去找不出什麼瑕疵,但總覺得哪裡不太自然。
看多兩眼吧,又感覺好像那個誰誰,還是那個誰誰誰……總之,是一種熟悉又空洞的美。
為了讓整容動機合理化,原生形象的極端處理是影視劇常用手段。圖/電影《醜女大翻身》
我們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這樣的面孔。某醫療美容與健康服務平臺發布的《2018中國醫美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約有2200萬人進行過醫美消費;其中每100位中國醫美消費者中,有64位90後、19位00後。
近年來,醫美界推出「微整快餐」,方便白領們利用午休間隙去診所做個小項目,就是所謂「充電1小時,年輕6個月」。那些診所也往往開設在CBD的寫字樓裡,整容這件事變得跟點外賣一樣方便。
今天的「網紅臉」也不是一天就養成的。白皮書指出,2010年以前,國人的審美偏好還是錐子臉,偏古典英氣風;2010—2016年流行芭比娃娃公主風。
進入2018年,醫美整形圈裡幾乎每個人都會告訴你:網紅臉已經不流行了,因為她們要整成「高級臉」「處女臉」「鯰魚臉」「厭世臉」……
在影視作品中,整容往往是灰姑娘逆襲的階梯。圖/電影《整容日記》
在整形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擁有一張漂亮臉蛋並不難,入門項目是雙眼皮和隆鼻手術。但是,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面部偏平坦,你要有那麼大的眼睛,就得有那麼高的山根,還得配個那麼翹的下巴,這一系列的整形是「配套」的。
所以,你最好還是直接一鍵選擇「網紅套餐」:雙眼皮、開眼角、鼻綜合、全臉脂肪填充、隆下巴、玻尿酸豐唇、瘦臉針……這些套餐甚至還細分為「標配款」和「至尊款」。
按照這些模板,你整個臉的零部件都將被更新一就,也完成了「網紅臉」的流水線工序。
其貌不揚的女主整形後,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熱淚盈眶。圖/電影《醜女大翻身》
與此同時,一顆定時炸彈也被埋於皮囊之下。「修復太難了!真正製造網紅臉的醫生可能水平是很差的,有的醫生能把眼角打開,但他修不回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整形醫生這樣說。
那些幫你注射瘦臉針的醫生不會告訴你,很快你就會比同齡人長出更深刻的法令紋。
注射玻尿酸的醫生也不會告訴你,這種交聯物不僅沒法被吸收,還會跟你的面部肌肉組織長在一起,然後因為炎症刺激或排異反應產生增生。
墊下巴的醫生也不會告訴你,有的人皮膚兜不住假體,就會看起來像下巴掛了一坨肉。
開眼角的醫生也不會跟你說,你的瞳仁將四下無依活活變成四白眼,美瞳和假睫毛將成為你的終身伴侶……
事故層出不窮,仍然擋不住整容熱。圖/微博
不管最初的審美偏好是什麼,即使醫生手藝精湛、審美過關,只要開刀動骨,你笑時所牽動的幾十條面部肌肉現在也就剩幾條,你的臉最終還是會僵,還是會垮,還是會變成「蔡明臉」。而這些損傷是不可逆的。
就算整容順利,安全度過恢復期,整容的保質期也比我們想像的短。尤其是動刀的地方越多,就越需要時間和金錢來維持與修復。
很多人由此陷入了整容—修復—變形—再度修復—變形—再度修復—手術多次無法修復的可悲循環。
整容女星不斷變化的容顏,也是她們熱度的來源之一。圖/《善良魔女傳》
最關鍵的是,現在醫美行業魚龍混雜,手術臺上毀容乃至死亡的也不是個案。知乎裡有一個帖子叫《整容失敗是種什麼體驗》,200多條回復,條條都是血的教訓。
而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整形醫生從2018年開始主打整容修復,「壓根不愁客戶」。
「寧可美得千篇一律,
也不要醜得與眾不同」
為什麼人人都在調侃網紅臉,卻還是有人要整成那樣?一個最常見的答案是:「寧可美得千篇一律,也不要醜得與眾不同。」
這種「美」指的就是「錐子臉、大眼睛、高山根、微笑唇」。即使是一些天生條件不錯的女孩,也認可了這種美。
她們明明有著不同的外貌和性格,卻也選擇了這種美的邏輯,用化妝和造型的方式來「塗抹」掉自己所有能辨識的個人信息——每個人看起來都是千篇一律的精緻、柔弱而惹人憐愛。
考驗眼力的時刻到了。圖/SNH48官網截圖
不可否認的是,「網紅臉」這種奔放外露的速食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仍然具有衝擊力。這種長相,不需要多思考就能判斷出是不是漂亮,適不適合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生存,而那些口口聲聲否認網紅的人,若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一個網紅,也未必會堅持原來的想法。
要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女孩憑藉「芭比眼」和「花瓣唇」一躍成為備受追捧的「名媛」,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成為人氣主播、開網店了。
加上這些網紅美女相繼徵服了富豪王思聰和郭富城、羅志祥等明星,也讓整容界流傳著一句廣告:「網紅套餐不能少,人人都能成為天王嫂。」
郭富城公布與網紅女友戀情時,引發全網熱議。圖/微博
一面是高額收入的誘惑,一面是醫美行業的壯大,兩者相互刺激下,「網紅臉」宣示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成功學價值觀:顏值高=賺錢多——你沒能成為人生贏家,都是因為你顏值不夠高。
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皮囊與物質的交易。
也就是說,早在那些大眾公認好看的標準都集中在你的五官實現之前,你的三觀就已被當下單一、狹隘與扭曲的主流審美體系攻陷了,根本還輪不到拼技術。
網紅臉盛行的一個弊端是:一切和網紅臉特質相反的東西,都被歸類為醜了。所以才會發生「ZARA辱華模特」和「美國版Vogue歧視亞洲人」這樣的爭議。
這幅美人群像中,每張臉都不同。圖/電影《瞞天過海:美人計》
這兩位挑戰了中國大眾審美底線的模特,一個滿臉雀斑(李靜雯),因為「完全沒有PS」;另一個則具有罕見的很寬的山根、遠眼距和細長的眼睛(高其蓁),有網友嘲諷她「穿上藍色衣服她就是阿凡達」。
面對網友的惡意評論如潮,時尚博主iDest發微博稱:
「你的被冒犯感來源於你的自卑和那狹隘的審美。
要說審美無高低貴賤之分我認可,但是審美的包容性卻有大小之別,有些人可以接受更多,而有些人就只能接受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梁、尖下巴。」
網紅臉不可能「整」出高級感
中國曾經有過完全屬於自己的審美體系,且完全不輸日本和韓國,從阮玲玉、周璇、上官雲珠到邵氏女星林黛、樂蒂、李麗華,從臺灣瓊瑤時代的女神林青霞、呂秀菱、胡茵夢,再到港片全盛時期的女神鍾楚紅、周慧敏、關之琳……
到了今天,放眼網絡和現實,我們看到的則是「範冰冰同款」「熱巴同款」「娜扎同款」「Angelababy同款」的假臉姐妹世界。
你會意識到,我們社會的審美生病了,卻用整容來入藥,「網紅臉」則成了這種社會病態審美的犧牲品。
「網紅臉是一張網際網路時代具有快消經濟特徵的臉。」心理諮詢師任麗認為,網紅臉成風其實是社會審美能力低下的一種表現。網紅臉的風氣歸根結底還是對自己不自信,缺乏發現美、審視美的能力。
為何五官一點都不「歐化」的李靜雯和高其蓁卻讓歐美人覺得「帶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因為這種美他們沒有,無法模仿也不會去模仿。誇張一點說,這就是一種文化輸出、一種審美引導。
被譽為「高級臉」的超模杜鵑。圖/《春風吻上她的臉》
而現在整形界趨之若鶩的「高級臉」,意味著乾淨、耐看、內斂、低欲甚至無欲,簡單說就是對美漫不經心。
那樣的臉須有大量的「留白」,眼睛不需太大,鼻子不需太高,眉毛甚至可以剃掉,臉部蛋白質也可以少一些,嘴唇反而要厚實點……這一切恰好與商業世界功利主義的「網紅臉」特質完全相反。
整出一副美麗的皮囊是容易的,但如果沒有真正的自我接納,沒有建立起核心價值體系,不懂得區別愉悅自己和迎合他人,哪怕整成範冰冰與Angelababy的合體,你也會永遠覺得自己臉上有瑕疵,還要再來一刀、再注一針。
所以,網紅臉不可能「整」出高級感。
因為這張臉是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堆砌出來的,是消費主義和父權合流之後所規訓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輸了。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第536期
✎作者 | 阿餅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新周刊》第536期已上市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低美感社會》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日本人取外號的本事,真是4000年一遇網約車約不了,計程車打不到,我還能坐什麼車?
惡意跳槽這個提法,本身就惡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