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2021-02-07 經方才叔

與才叔死磕《傷寒論》第383講


383,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你好,這裡是才叔的死磕《傷寒論》。


今天的內容是一起學習《傷寒論》第三百八十三條: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上一條學生問張老師,什麼是霍亂,張老師回答說又吐又瀉就是霍亂。張仲景認為學生聽懂了,自個兒摸著小鬍鬚笑眯眯看著眼前的小夥子。只見那小夥子紅著臉很不好意思的樣子接著又問張仲景說:張老師,如果有個患者,他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惡寒,還有嘔吐、腹瀉,這又是什麼病?張仲景心想,你小子行不行啊,哪來的那麼多問題?不是說過了嘛,又吐又瀉就是霍亂,本來心想啊給這小子一頓棒喝,讓你明白什麼是霍亂。忽然腦子一拐彎,誒,不行,以後我張某還要靠這些人我才能成為醫聖,我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一會兒過後,張老師又笑眯眯對著學生,回答道:這就是霍亂!霍亂啊,嘔吐腹瀉是從裡而發的,是裡證,如果腹瀉好掉了,病情就緩解了,如果嘔吐腹瀉又見到發熱、惡寒、頭痛、身疼,這是兼有表證,總之,你說的這個患者是表裡同病的霍亂。學生聽完,趕緊點頭哈腰,畢恭畢敬的說道,謝謝張老師指點,謝謝張老師指點,現在我懂了。


以上就是本講的全部內容,下次我們講《傷寒論》第三百八十四條: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我們再讀一遍《傷寒論》第三百八十三條: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好了,謝謝你的到來,我們下次再會。



相關焦點

  • 《傷寒懸解》——霍亂
    霍亂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是名霍亂。1 病有霍亂者,何為霍亂,作何證狀?答曰;食寒飲冷傷於內,水谷不消,外感風寒而表病,內外俱傷,經迫其腑,中氣紊亂,表裡不通,上下不交,四象不樞,水谷不消,在上脘者胃逆而為嘔,在下脘者脾陷而為利。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三八二、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三八三、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三八四、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三八五、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 霍亂?這又是一場穿越幾百年的愛戀
    "霍亂"一詞最早出現不是在《傷寒論》,而是《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病飧洩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酸,善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脅(月真),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靈樞.經脈》"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等。
  • 1.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傷寒霍亂篇
    歷代爭議比較多,那我就把霍亂還有另一篇放到金匱裡,合併來講。這樣子的話傷寒論整本就很完整的一個六經辨症法。這個一開始我們介紹的:有霍亂者,嘔吐而利,是名霍亂。這個霍亂,跟現在的霍亂,要不要放在一起比?諸位不要去想現在的病名,你只要看到嘔吐,下利,能夠又吐又利的,在我們中醫裡就叫霍亂。那如果說現在西醫講的霍亂也是嘔吐下利,是西醫拿中醫的名詞去的,哦,不是中醫拿西醫的名詞去的。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一八二、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體,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一八三、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一八四、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 ​​​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
    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你好,這裡是才叔的死磕《傷寒論》。
  • 學習經方的體會——臨證見吐涎沫者多,小青龍湯與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有什麼不同?
    素有咳喘,2019年2月17日,受涼,惡寒,無汗,發熱,身痛,喘息,咳吐涎沫,口中和,納差,不欲飲,大便微溏,小便短頻,舌質淡,苔白厚,水滑,脈浮弦細,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外寒內飲,為小青龍湯方證。給予麻黃(打碎,先煎,去沫)12桂枝15乾薑12細辛9姜半夏20白芍10五味子12炙甘草6茯苓10蒼朮10,三劑,水煎服,藥服後,微汗出,惡寒、發熱、身痛已,咳喘減輕,吐吐涎沫少,口微渴,喜熱飲,納增,大便正常,夜尿2~3次,脈弦細,給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五劑,症平,以健胃善後。       半夏乾薑散祛裡寒,溫中降逆,化痰止嘔,治療胃中有寒,嘔吐涎沫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