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姜文新片《俠隱》終於有消息了。
編劇何冀平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俠隱》後期已做了70%,或於2018年春節檔上映。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李天然是太行派掌門,太行派被滅門後他留學美國,後來,李天然在美國犯事被遣散回國,開始了為師門報仇的艱難歷程。原著作者張北海在採訪中稱《俠隱》是一個千古文人的俠客夢。
《俠隱》原著作家張北海
故事發生在1936年的北平。姜文在新片中試圖打造一個舊日時光中的北平,這也是張北海偏愛的表達。這個旅美作家,對於北平有自己的情愫,他曾說:「我的北京是我天真童年的北京,今天的北京是我現實老年的北京,是我只能去吃喝、看朋友、辦點事的北京。」
張北海和姜文把視角對準了這片他們曾經熟悉的土地,只是,在這片土地上,一個新的北京在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的包裹下逐漸生長,俠的精神和北平都消逝了。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俠隱》中的北平不同於《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北平。《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姜文的藝術指導曹久平在一次採訪中這樣描述影片裡的北平:「陽光下70年代北京近郊的柏油路、光影斑駁的高大楊樹、陽光投在人身上和地面上晃動的影子,拍陽光下發燙的鐵皮屋頂,少年在上面的守候,這種感覺是每個人在青春階段都會有的躁動。」
這部日後備受矚目的電影曾因資金匱乏一度停拍。而《俠隱》裡面,多了一些被歲月浸染的複雜和成熟,被稱為「電影鬼才」的姜文也已經54歲了。
有人評價《俠隱》說「這是給老北平的一首輓歌」。這也是姜文繼《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後,「北洋三部曲」的最後一章。
電影《讓子彈飛》劇照
《讓子彈飛》發生在北洋年間,一場驚天動地的的火車劫案後,綠林悍匪張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騙老湯,兩個人從宿敵變成了莫逆之交; 《一步之遙》則把鏡頭對準在1920年的上海,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民國奇案「閻瑞生案」,讓全民陷入狂熱的花國大選,大選結束後,當選者被殺,牽扯出另一個故事的開始,馬走日開始了逃亡,一路上有陰謀也有荒誕,有光怪陸離也有驚心動魄。
彼得·海斯勒在《甲骨文》中提到過姜文,他認為姜文抓住了現代中國男人的基本心理——他的渴望和恐懼,他的夢想以及安全感的缺乏。姜文把這些細微的心理安放在那些遠去的年代,一些不太安寧的時代。
「亂世容易出故事,亂世也容易出英雄。生活一旦極端化,故事就容易出看點,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其實不單是我一個人這樣。」2014年姜文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解釋他為何偏愛那樣的時代。
電影《一步之遙》劇照
在姜文眼裡,才子佳人和風花雪夜都是籠罩在「民國」字眼上的一些美好的傳說,真實的民國並沒有那麼美好,它是一個半殖民地的社會,那時候,民不民、國不國,國軍穿著草鞋,到處都是髒髒的氣息。那是梁實秋在文章裡描述的味道,學生在讀清華時,不願意洗澡,「不是沒有條件,而是不願意,寧可讓跟班替他們洗澡」。
姜文不會把自己的影片分為現實題材或歷史題材。在他看來,現實題材拍著拍著也就成了歷史題材。他電影中有太多晦澀的隱喻,評價向來兩極分化。他不太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他,覺得有那時間還不如陪兒子聊會天。
姜文也不太願意在影片中帶有太重的和自己經歷有關的痕跡。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我所有經歷過的東西我都不想拍,不好意思拍,我覺得個人經歷拿出來跟人說,是有點令人害羞的事。怎麼說呢?所以『陽光燦爛』雖然有我很多少年時候的影子,甚至那個院子的結構像我原來住過的院子,但我堅決不回我們院去拍。我不好意思看老鄰居。『瞧那人還拍電影!』我多臊得慌。」
姜文和夏雨
有人在文章中評價姜文說:「姜文在精神上有點像吉普賽人,他流浪的疆域從斯坦尼體系的『偽真實』到布萊希特的『間離』,到近年也許他自己都說不清的時空裡。在他的5部作品裡,我們漸漸讀出一條線索,關於歷史,帶點哲思,歸根結底關於人——對,從戲劇學院開始,姜文最大的興趣仍然在觀察人、表現人,康德那句『人即是目的』用在他身上,恆定。」
在這個陌生的、急劇變動的世界裡,姜文在電影中找到了最終的皈依和安全感。他說:「我離不開拍電影,就像我離不開煙一樣。」